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德 《武当》2010,(10):47-49
三丰派 三丰派,即张三丰派。这里所指张三丰乃元明之际的武当丹士张三丰。(按:历史上曾有三个张三丰(峰)。一为《神仙鉴》所载刘宋时张三峰,号朴阳子,传房中御女三峰采战之法,正统丹道家深恶痛绝,因元明张三丰原名三峰,后知其故避“三峰”不用而改三丰。二为北宋徽宗时武当内家派创始人张三峰。  相似文献   

2.
刘铁成 《武当》2011,(9):6-8
武当真宗丹脉,门内称之为太乙混元大法,渊源太古,承传武当,门中相传。由"混元老祖"开天辟地时流传下这一千古绝学,门中有"先有武当后有天,劈开混沌出大贤"之说。太过久远的历史已难以考证,可考的是明之三丰祖师创法武当,"金锋伏龙虎,丹砂养太和",开一代宗风,使内外显密,武法丹华,共  相似文献   

3.
张桂生 《武当》2013,(7):7-8
武当太乙神剑门源于长白山中的师传。因历代祖辈都"言祖不言师",对外只说张三丰是祖师而不言及自己的老师。所以,传到关老这辈,他也只说是三丰祖师所传而不提师名。关亨九先生原系满人,生于1900年,祖籍东北长白县。始祖直义公费英东瓜尔佳氏,乃满清八大家族之一,编于正红旗,善技击,是武当太乙神剑门继承者。从皇太极创业,雍正初期,诸皇子争位,互相残杀。为预防边祸,五祖色拉春被派往广东总督府当差,明为总督刘玉麟司文  相似文献   

4.
无极拳通论     
祁美娟 《武当》2014,(7):9-13
看了2012年11期《武当》杂志刊登的“漫谈太极拳之源流”一文,文中的“先天拳”一节中提到“张三丰得华山陈抟老祖无极门功夫,也传有无极拳”。我对此说早有耳闻,故而一直在寻找哪种才是三丰祖师所传的真正无极拳,其间得识两种无极拳,一种名虽同却与道家不是一个源流;而另一种虽称为道家拳,却与三丰祖师不同宗。后来,好在天道怜我,终于见到了张三丰祖师真传无极拳谱。今将其中的无极拳“通论”与“序文”捧献于贵刊。  相似文献   

5.
侯战国 《武当》2006,(2):17-18
中国太极拳流派虽然很多,各具特色,但归根结底,都是张三丰祖师所传授的。武当太极拳的发展变化,追根溯源,都是武当太极的不同表现形式。而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则较完整和系统地保留了张三丰祖师所传授的原始太极拳术,因而最具武当传统特色。在理论上,它有张三丰、王宗岳以及历代太极宗师们的拳经、拳论、秘诀、歌诀、拳谱;在技法上,它有完整的二十四法,即上、中、下各八法,特别是下盘秘腿法,是传统的武当正宗绝技;在健体上,有内外五行理论和内外修炼法。其上乘功法要求哼哈二气凌空劲的无形弹放,做到以静制动,使犯者应手即仆。它的特点表现在: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含而不露,上下相随,以慢胜快,随曲就伸,动急则急  相似文献   

6.
邓清泉 《武当》2014,(6):9-11
太极拳源出于道教祖师张三丰,传世有《三丰全集》,系清代李浊崖大师,西派丹法的宗祖之大师亲编而成。言“三丰祖师,曾为中山博陵令,与刘秉忠友善,曾于北岳修行十六载”,曾作《悠悠歌》。歌云:  相似文献   

7.
汪登伟 《武当》2014,(12):46-49
(接上期)二、三丰丹诀的分类及真伪从题名三丰未佚之书来看,其丹诀大约有四类,一是如《金丹节要》之类的采补法,一是"体隔神交"之类双修法,一是如《张三峰祖师玄要篇摘锦》之类的清修口诀,一是"抉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的玉液金液两品大丹。局面较为混乱,让人莫衷一是。《金丹节要》是传说中最早的三丰丹诀。  相似文献   

8.
释延帆 《武当》2010,(3):8-9
武当太和门功家南派硬功,系武当硬气功的正宗内家功,为内家拳祖师张三丰所创。以桶子功、千斤坠、五毒手为独门功夫,自宋代秘传至今。  相似文献   

9.
李光富 《武当》2006,(3):13-14
作为中华武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武当赵堡太极拳,从创立发展到现在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了。这是一个以道教教理为指导,以武当道教张三丰祖师为宗师,以武当山内家养生功夫理论为行为规范的武术流派。元末明初的高道张三丰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张三丰,又名张邋  相似文献   

10.
钱惕明 《武当》2007,(4):12-15
武当丹派的源流 武当派始祖张三丰,北宗传人,而丹法却承接南宗,并融会贯通,主张性命双修,三教同流。现世存留的《张三丰全集》,是道家内丹学史上的一部名著,也是武当丹派武功行走架的指南。  相似文献   

11.
杨春  沈智 《武当》2005,(5):31-32
张三丰为宋明间的道士,字君实,号玄玄子,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据载,张三丰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精通少林和武当拳法,精研文武二道。其后,他的武技流传达数百年,至今方兴未艾,地域遍及大江南北。有关张三丰的种种神迹流传甚广。据《王征南墓志铭》、《宁波府志·张松溪传》和清朝黄百家《内家拳》等,称其为"武当丹士"。张三丰是内家拳的奠基人, 有"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劂明以单  相似文献   

12.
李希平 《中华武术》2006,(10):28-29
太极拳史的研究已有百余年了,经过历代武林前辈和拳史专家的多方探讨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和共识,也发现许多疑点和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六条:1、“宋张三峰为武当内家拳始祖说”,有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之史料为据,虽神拳不足信,而武当拳派传人奉其为祖师是史实。2、“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创始者”无据。经查证,世传之名张三丰者,不下十数,均未言其习拳术、善武功,他与创太极拳无涉:3、太极拳之“张三丰祖师说”,源自武禹襄王宗岳《太极拳论》注文的误导。  相似文献   

13.
张华 《武当》2010,(2):7-10
武当三丰太极拳是武当祖师张三丰所创,由武当高道徐本善的嫡传弟子贾开先传授武当龙门派第二十五代弟子王兴清。此拳功架紧凑,轻灵舒展;如行云流水,刚柔相济;如山岳江河,动静自如。以调息、行气为主,拳走气随,意行拳先,有舒活筋骨、健身强体之功效。同时,拳中穿插有拥捋捌等动作,配以身体平衡和重心偏移等身法,将太极拳的内劲功力发挥到极致,以四两拨千斤,是非常实用的攻防技法。  相似文献   

14.
肇明 《武当》2013,(5):39-40,41
张三丰是道教门中继吕纯阳之后,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位道长。他为后人留下了诸多不解之谜,其生年即有宋人说、金人说、元明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卒年更是扑朔迷离,无从稽考。本文拟广容诸说,祓其迷雾,存其本真,作一初略而有益的探索。一、张三丰生年考辨(一)张三丰北宋说谓张三丰为北宋人者,滥觞于清初学者黄宗羲(161 0-1695)及其子黄百家。黄宗羲在《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中言道:"……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张松溪为最著。"稍后于《王征南墓志铭》的雍正《宁波府志》(雍正十三年(1 7 35)版)《张松溪传》,亦有张三峰为北宋人说,其略云:"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自宋之张三峰。……"清初,王士祯(1634-1711)于《拳技派》中亦记曰:"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三丰之后,有关中人王宗,宗传温州陈州同。州同,明嘉  相似文献   

15.
武当丹派武功,自始祖张三丰开山以后,绵延数百年,以武当剑等武功称著于世。自上世纪初,第十代传人李景林(芳宸)扩大传授范围以来,更成为世人仰慕的武林瑰宝。武当丹派的由来先从“丹”字说起。丹字的本  相似文献   

16.
混元红砂手     
孙燕玮  孙波 《健身科学》2011,(11):36-37
混元红砂手前五式为练气法(以气贯掌),亦是南少林之一指禅辅助功。后五式为养气法,是武当张三丰祖师感觉武火太燥没有文火温养,又创后五式。一式为49掌,共245掌。后五式的前四式一式为18掌,最后一式为9掌,合计八十一掌,象征九九归一  相似文献   

17.
左琦 《武当》2013,(4):6-6
武当太乙门的"太乙",又称太乙数,仿易理所作,属易经象数之学。相传武当太乙门的创始人,是唐代中期武当隐修道人金晶子,他把老子的清静无为之道,与先秦时期所遗留的武道修真秘技相结合,集修真、武学大成于一身,而创立的一个武当内功门派体系,俗称武当太乙门。浙江常山县流传的武当太乙五步拳(宋氏门),集唐代武当隐修道人金晶子祖师的武当太乙门修真,和宋代太极拳始祖张三丰的武学,以及近代常山宋氏祖  相似文献   

18.
《武当》2012,(6):64
好消息DVD《中华武藏》隆重推出国家武当武术传承人、武当太乙五行拳传人86岁赵剑英世纪珍藏版系列DVD(9碟)。一、武当养生功法;二、武当健身益气法;三、武当太乙五行拳2碟;四、武当三丰太极剑;五、武当八仙剑。价290元。武当太  相似文献   

19.
武当南派——松溪内家拳宗阐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国华 《武当》2005,(2):3-4
一、渊源述秘: 松溪内家拳传说源于武当遇真宫三丰祖师脉系,明朝盛行于浙江宁波四明山一带,时有技击家张松溪为最著,故亦有以名立派,称之为松溪内家拳者。又有南太极之称。秘传于宁波鄞县、温州一带,有《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为证。  相似文献   

20.
栖心子 《武当》2009,(1):42-43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这是三丰祖师《打坐歌》中的名句,不知道震撼了多少学道人的心扉。然而,在实际的修行中,这个玄关在哪里?怎样才能达到或者进入呢?在此之前应该做哪些工作呢?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建立在打坐基础之上的,打坐最初下手功夫应当是三调——调身调心调息。武当太乙门的《丹道真诀》(下文中黑体字为该诀原文),就是从打坐最初的基础讲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