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等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法定权利,是一项具有实际内容的基本人权,又是法律适用的原则。本文从平等理念的沿革切入,对平等理念在法律中的体现作了简单的阐述,并对我国宪法对于平等权的规定作了简单解读。  相似文献   

2.
平等既是宪法的价值,又是法律适用的原则,还是一项具有具体内容的基本人权。平等分为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两方面,但其本质是权利,或叫机会平等。各国宪法都将平等规定为基本人权,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规定了对平等权的司宪保护。朱应平博士的《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探究了平等权的司宪保护机理并探讨了怎样通过司宪保护我国的平等权。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注重对受教育权平等的保护,受教育权在绝大部分国家既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教育立法规定的普通权利.美国在教育平等权的立法上尤为突出,不仅在宪法和法律中规定了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而且有可行的制度和机制保证落实.美国的教育平等权立法较完整全面,包括规范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侵犯教育平等权的法律救济,不仅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也有丰富的法律内容.这些,对我国教育平等权立法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开放大学的设立是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立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开放大学的根本理念在于“开放”,该理念内涵“以人为本”和“教育平等”的精神,使之与一般的开放具有差异性。教育平等权来自于教育平等的理念和意识,是宪法所规定的平等权在教育领域的呈现,为各国法律所肯定。开放大学的开放性,与...  相似文献   

5.
从人权的应然与实然视角来探讨教育平等权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实属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领域,在我国当下的现实中侵犯教育平等权的现象屡见不鲜。受教育权是基本的人权,教育平等是人权应有的内容。我们应确立应有的平等教育理念,对我国《宪法》相关条款作相应之修改,并配备健全的司法制度对之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6.
浅议公民平等权的司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的半个多世纪我国在平等权保护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问题尤甚,现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并不断出现侵犯平等权的现象,既表现在私权利行使的过程中,更主要表现为国家公权力的行使对平等权的侵害。形形色色的不平等对待和歧视,不仅侵害了宪法、法律规定的平等权,而且侵犯了其他形式的具体的权利和利益,严重制约和影响到公民的宪法权利。本文则专门对有关平等权利的司法保护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着重对如何实现平等权司法保护问题进行了切实可行的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就业领域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特别是妇女就业歧视,这不仅破坏了宪法所规定的平等权原则,而且严重损害公民的平等就业机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有关就业歧视争议案件将越来越多,我国应结合国际上反就业歧视的举措,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在进一步完善现有法律体系的同时,通过专门立法和引入平等权行为政策等措施,以更充分地保证我国公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权利。  相似文献   

8.
以最近发生的四川大学在读法律硕士杨世建因人事部不受理其报考中央国家公务员而提起行政诉讼案件为背景,通过分析宪法上的平等权、平等就业权的法律性质及侵害平等就业权的标准,探讨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对原告的宪法权利实施救济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教育平等权作为公民平等权的重要内容已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现实生活中存在侵犯公民教育平等权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忽视宪法保护.宪法保护公民教育平等权,是由宪法自身的效力和规范特点决定的.加强我国公民教育平等权的宪法保护的途径在于:培养公民宪法意识,树立教育平等的观念,修改完善宪法,建立宪法司法适用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一、当代中国公民的平等权与政党政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一大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赋予我国各民主党派享有与中国共产党在法律上平等的权利。这是当代中国公民的平等权在政党政治中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已签署《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教育平等权是联合国人权公约规定的基本权利,其不仅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也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我围的法律对教育平等也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关键在于遵守和执行。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常常出现一些侵犯公民教育平等权的行为,这与我们“依法治国”的原则极其不符,应引起我们对“教育平等权”的深思。  相似文献   

12.
教育平等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平等的受教育的权能。然而,我国的现实却是教育平等权形式上的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建立立法司法保护救济的途径为:一是树立教育平等观念,努力营造维护教育平等权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教育平等立法,以法制的强制力推进教育平等权的实现;三是加强教育平等司法,保障公民教育平等权得到充分体现;四是完善教育平等体系,通过程序和制度的规范作用提供法律保障;五是解决教育平等诉讼,要充分运用自由裁量权来弥补法规上的真空,从而使教育平等权真正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3.
教育平等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平等的受教育的权能.然而,我国的现实却是教育平等权形式上的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建立立法司法保护救济的途径为:一是树立教育平等观念,努力营造维护教育平等权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教育平等立法,以法制的强制力推进教育平等权的实现;三是加强教育平等司法,保障公民教育平等权得到充分体现;四是完善教育平等体系,通过程序和制度的规范作用提供法律保障;五是解决教育平等诉讼,要充分运用自由裁量权来弥补法规上的真空,从而使教育平等权真正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4.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行宪法的几次修改主要是围绕着非公有制经济问题展开的,尽管宪法对于保护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宪法赋予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宪法中一些经济政策性规定也影响了宪法的稳定,因此,有必要通过修改宪法,删除宪法中经济政策性规定和对不同所有制经济采取不平等对待的规定,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15.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行宪法的几次修改主要是围绕着非公有制经济问题展开的,尽管宪法对于保护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宪法赋予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宪法中一些经济政策性规定也影响了宪法的稳定,因此,有必要通过修改宪法。删除宪法中经济政策性规定和对不同所有制经济采取不平等对待的规定,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宪章”、我国宪法确立的“受教育权”实际上其本质是指人的“受教育平等权”,或者称之为“享有国家、社会教育资源和国家、社会提供的受教育机会的权利”,它属于人权中“平等权”的具体表现形式。所谓人的受教育平等权更确切地讲是指“人有获得国家为其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客观物质条件的权利”。在我国立法史上,1947年的《中华民国宪法》就确立了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权”。“受教育”仅仅是人作为社会个体成员(或称“公民”)的一种主观行为状态,是一种一般民事行为,而不是能产生民事和行政权利义务关系的民事“法律行  相似文献   

17.
五四宪法序言宣明了制宪目的,即以人民民主制度保证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该规定为这部宪法基本权利的客观秩序提供了价值指引。五四宪法在平等权、自由权、财产权、社会权等方面具有区别于西方自由主义宪法、社会民主国家的福利宪法及我国八二宪法的不同属性和特征,因而形成了具有较强自由属性,带有典型的实证主义法律传统和制定法特征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18.
教育平等权是我国宪法及相关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在知识型社会生存权的基本保障。文章以现实社会生活中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和划分等级制度为切入点,以义务教育存在的隐性违法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原则,对公民平等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中隐藏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平等的享有教育资源是平等享有受教育权的前提条件,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个问题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及对社会稳定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对其进行改进完善的解决之道——教育评价体系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9.
一是法律平等的观念。能否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国家法制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法律平等观念是法治的质的规定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法律的平等性,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人民真正取得了当家作主的平等地位和权利,是公民的宪法地位和宪法权利的规范化、具体化,是平等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统一。邓小平指出:“克服特权现象,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20.
"高考移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特殊现象,它违背了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具有受教育平等权"的原则。我国应加快立法步伐,完善相关教育制度,同时从立法、司法角度加强对教育平等权的保障,从根本上保障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