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朱熹理学的核心价值就是 :天理与人欲、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道心与人心、公与私、义与利、王道与霸道。其中天理、天地之性、道心、公、义、王道是居于主导、积极、正面意义的价值 ;人欲、气质之性等是居于从属、消极、负面或应被消灭的价值。朱熹理学的这种二元对立源于其体系内天人不合一的深刻矛盾 :一是宇宙论理路与人性价值论理路的矛盾 ;二是对天人合一之理———仁的内涵揭示的不一致的矛盾。明清时期的儒学发展基本上是围绕消解理学自身矛盾而展开 ,直到戴震完成这一矛盾的解构 ,颠覆了理学核心价值的霸权话语地位 ,为重建天人合一之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太极”是易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朱熹把“太极”看作象数变化的根源和最高原则。他为了说明“太极”为易的根源,创造性地以“太极”之理自身的展开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过程。又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理”是最高范畴;虽然其理学体系庞大,但是始终离不开核心概念“理”,也始终凸现以“理”为本体,故而可以说朱熹的理学是以“理”为本体的理学。朱熹的“太极,理也”恰好沟通了其易学与理学,证明了其易学和理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话语的角度看,理学之所以为理学,在于它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和集中的话语体系。而这一套体系的形成,则经历了一个变化的历史过程。宋代理学的主流,在当时被称为“道学”。二程是宋代道学的创立者,前期道学的核心话语,如“仁说”、“中和说”等,提供了道学从北宋后期到南宋前期发展的重要动力。朱熹在对各派道学思想的批判和吸收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理论权威,带来了道学话语的更替,道学的关注课题从中和说、求仁说转变到理气说、心性说、格物说,朱熹哲学的话语开始主导道学思想的展开。  相似文献   

4.
钱穆和张君劢都对宋明理学有研究,将张君劢作为参照,可以得出钱穆研究宋明理学的一些特点。从对比中,可以看出钱穆的看法:禅宗对理学有开启之功,理学兴起,实自禅宗启之;韩愈对北宋初期的学术有较大影响,但他不是理学的直接开启者;而宋初诸子则是将各种思想加以糅合,承上启下的关键;把朱熹置于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去考察,从多视角揭示朱熹思想的精神,突出朱熹的历史地位;认为王阳明是理学的顶点,他解决了宋学里面所留下的重要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历史史料、田野调查研究方法,挖掘北宋名臣蔡襄对朱熹的影响,从蔡襄闽学倡导及与朱熹关系,朱熹对蔡襄人品及书法艺术等的评价,论述朱熹理学的莆仙特质,朱熹与莆仙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6.
理学宗师朱熹之经学与其文章之学的关系,尚未引起足够关注。他在奏疏的写作中时常引用《尚书》经文,除了利用《尚书》的劝谕功能影响帝王,还通过对经文的阐释,引导帝王接受自己的理学体系。与北宋儒者不同,朱熹十分注重阅读经书的主观感受与趣味,并在文章中传达、显现这种趣味。在记、序这两种文体的创作中,朱熹或阐发经义以提升立意,或反思学习经书的方式,或重绘经典传承的学术谱系,使其文章具备了深刻的学术内涵。  相似文献   

7.
“太极”是易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朱熹把“太极”看作象数变化的根源和最高原则。他为了说明“太极”为易的根源,创造性地以“太极”之理自身的展开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过程。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理”是最高范畴;虽然其理学体系庞大,但是始终离不开核心概念“理”,也始终凸现以“理”为本体.故而可以说朱熹的理学是以“理”为本体的理学。朱熹的“太极,理也”恰好沟通了其易学与理学,证明了其易学和理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程朱理学体系形成和完善过程中,道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北宋儒学家二程等人借助于道家本体思维模式对传统儒学进行新的诠释,创立了理学这一儒学新形态:南宋朱熹继续借助道家本体思维对原始儒学和北宋新儒学进行综合提升,使北宋新儒家建立起来的理学体系趋于完善.由于程朱理学体系是运用道家具有整体性的本体思维模式建立起来的,故能对先前儒学有所超越:一是较之先前儒学具有思辨性,能更加周全地看待问题;二是更具理性精神,能更多地从当下实际出发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程朱理学的这些新特色在其故乡古徽州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新安理学颇具理性精神的价值观念的形成、进而对徽商群体以及徽商文化的形成具有引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康熙的哲学思想是理学思想.理学亦称道学,人们以宋儒讲论事物所以如此之理,兼及性命之说,大异于汉儒训诂注释之学,故谓之理学.周、邵、张、程奠定了理学的基础,朱熹集其大成.但因朱熹认为"性即理",世人谓理学;陆象山认为"心即理",世人谓之心学.康熙却是推重朱熹.他曾说理学"至于朱夫子集大成而继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世一定之规.……理正言顺,和平宽宏,非后世浅见而轻  相似文献   

10.
北宋初期,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儒学家吸收佛道思想,发展出一种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即理学.理学肇始于北宋的周敦颐,经程颢、程颐兄弟完善,最后由南宋的朱熹集其大成,建立起完整的理学体系.两宋这些儒学家的主张,被人们称为"程朱理学".南宋时另有一儒学家陆九渊,在"心"与"理"的关系等问题上与朱熹分歧很大,形成一门新的流派,人称"心学".心学到明代由王阳明集其大成,因此心学也被称为"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于理学这个广义范畴,两个学派有很多观点是相通的.然而,作为不同的理学流派,两派在哲学观和修养方法等方面却体现出了相当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南宋朱熹,不仅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且广注典籍,致力于教育事业.该文根据史料,例证朱熹除研究理学外,对史学、文学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并对绘画、书法、诗词等有很高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戴震哲学因痛斥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而被认为“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宣告了理学的终结”.但是通过比较戴震哲学和朱熹理学我们发现,他们有着相同的哲学逻辑体系,即由气化流行的天道推演人性,得出饮食男女之欲具有合理性之结论;有着相同的终极关怀,即要求统治者关注百姓的饥寒愁怨,体现着儒者关心民瘼的情怀.戴震发扬了朱熹哲学中合理的内核,并对程朱理学的一些哲学范畴作了明晰的解析.戴震哲学是对朱熹理学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反动.  相似文献   

13.
朱熹作为程朱理学的实现和完成,其思想规模宏大。比之于“北宋五子”,朱熹对道家(道教)的习染历时更长,内容更杂。他注老评庄,辨别儒道,又旁及道教。通过一系列整合与改造,完成理学体系的系统建构。章从两个方面探讨朱熹早期教育环境的道家影响,“以儒名家与三教整合”说明朱熹早期教育的背景,这一特点形成了影响朱熹终生的学术和性格特色;“出入老学阶段的道家心态及思想转变轨迹”说明朱熹由弛心超世脱尘的道家玄境转向“理一分殊”的儒家理想的思维历程。  相似文献   

14.
徽州文化中的朱熹、戴震和胡适这三个人物的出现正好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朱熹理学为始点,戴震的反理学是对朱熹理学的颠覆,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则是对整体儒学的颠覆。这之间的发展线路正好是巨大的“否定之否定”。它显出徽州文化走向现代、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发展线路及其意义和性质。  相似文献   

15.
程颐一生热心学术,钟情教育,是宋代理学教育的奠基人。朱熹宗主程颐洛学思想,兼采众说,综罗百代,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程颐、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虽有所差异,但他们在天理与人欲、立志笃学与读书明理诸问题上的根本观点和价值取向是毫无二致的。  相似文献   

16.
朱熹与王夫之一个是理学之集大成者,一个是气学之集大成者。两人对理与气的不同推崇通过理气观、道器观、有无观和动静观全面展示出来,恰成对立之势。这种对立并非偶然,而是作为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王夫之自觉批判理学的结果,他的哲学建构便是对朱熹哲学形上根基的颠覆。有鉴于此,朱熹与王夫之的哲学不仅表明了两人哲学的差异,而且直观地展示了宋明理学与早期启蒙思潮的分歧。  相似文献   

17.
一康熙的哲学思想是理学思想。理学亦称道学,人们以宋儒讲论事物所以如此之理,兼及性命之说,大异于汉儒训诂注释之学,故谓之理学。周、邵、张、程奠定了理学的基础,朱熹集其大成。但因朱熹认为“性即理”,世人谓理学;陆象山认为“心即理”,世人谓之心学。康熙却是推重朱熹。他曾说理学“至于朱夫子集大成而继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世一定之规。……理正言顺,和平宽宏,非后世浅见而轻议者同日而语也。……读书五十载,只认得朱子一生居心行事。”在此我们不难看出康熙对朱熹推崇备至。之所以这样,还因他认为“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精确,归于大中至正。经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弘钜。”很显然,康熙推崇朱熹,就在于朱熹所作之书和所注群  相似文献   

18.
根据发展脉络,徽州学者人性论的传承与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南宋:朱熹人性论的形成。朱熹在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基础上对人性的本质、人性的特点、人性的内容以及人性的改造作了全面的阐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性二元论体系。元代:方回、陈栎、胡炳文对朱熹人性论的继承。方回、陈栎、胡炳文等人对朱熹性二元论的遵奉可谓不遗余力。明代:汪应蛟对朱熹人性论的改造。由于陆王心学的渗透,新安理学内部出现了分歧,汪应蛟对朱熹的性二元论作了部分改造。清代:戴震对朱熹人性论的颠覆。戴震从人性的本质、人性的特点、人性的内容以及人性的改造四个方面提出了与朱熹截然不同的观点,从而使徽州学者的人性论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根据发展脉络,徽州学者人性论的传承与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南宋:朱熹人性论的形成。朱熹在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基础上对人性的本质、人性的特点、人性的内容以及人性的改造作了全面的阐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性二元论体系。元代:方回、陈栎、胡炳文对朱熹人性论的继承。方回、陈栎、胡炳文等人对朱熹性二元论的遵奉可谓不遗余力。明代:汪应蛟对朱熹人性论的改造。由于陆王心学的渗透,新安理学内部出现了分歧,汪应蛟对朱熹的性二元论作了部分改造。清代:戴震对朱熹人性论的颠覆。戴震从人性的本质、人性的特点、人性的内容以及人性的改造四个方面提出了与朱熹截然不同的观点,从而使徽州学者的人性论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朱熹共有五部论语学著作传世,其中最能代表朱子论语学学术成就并借以构建其理学思想体系的著作是《论语集注》。朱熹对《论语》的诠释过程也与他理学思想的成熟过程相始终。朱熹诠释《论语》的学问宗旨是二程之说,而其最终的目的是在于发挥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探索圣人之道,重建儒家道统。朱熹的《论语》诠释开创了理学论语学的时代,把论语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