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摄影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娱乐方式,信息时代的生活也随着摄影的发展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有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很大程度上,摄影已经成为了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2.
高校美术专业中数码"新摄影"课程5步教学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文丰 《文教资料》2008,(11):212-213
高校美术专业数码"新摄影"的5步教学法,抓住了现代美术创作和数码新媒体结合点,引导学生在数码摄影创作上结合现代视觉艺术的表现形态和规律,充分发挥视觉表现方面的专业优势,提高创造性艺术表现能力和影像创造力.数码"新摄影"5步教学法是解决现今高校美术专业摄影教学实践与专业结合中的一个精彩范例.  相似文献   

3.
摄影时,我们经常会提及景深这个专业术语.单从技术方面来讲,控制景深是摄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手段.景深的控制不仅反映着摄影者的个人品味,从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作品的成败.所以说,控制景深是摄影师必须掌握的技巧,而要控制好景深,就应该弄清楚什么是景深,影响景深的因素及如何在摄影创作中有效的运用景深.  相似文献   

4.
时装摄影在当下互联网技术发达的社会中成为了时尚传播领域的主流传媒,而服装品牌的推广也越来越依赖于时装摄影,而时装摄影也因其特殊性质在品牌推广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首先通过对时装摄影的概述,对时装摄影的起源和发展进行简单的阐述,随后通过时装摄影对服装产业的依存关系进行剖析,并分析了我国时装摄影对服装品牌的推广效应,旨在为我国服装品牌的推广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高速摄影,顾名思义,就是拍摄速度很快,曝光时间很短的一种摄影方法.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高速摄影是研究物质世界瞬间变化过程的学科,是光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采用"快摄慢放"技术,将快速变化的流动过程放慢到人眼可分辨的程度.其实,人们对它并不陌生,我们经常从电影或电视上看到的慢动作镜头,就是运用了高速摄影技术.  相似文献   

6.
要确立新闻摄影的评价标准,首先要了解新闻摄影的特点.在把握这个概念的时候,是站在摄影的基础上,用新闻传播的特性去观照的.简单讲新闻摄影就是用摄影手段表现出来的新闻.也就是说既要考虑作为新闻的摄影具备的特性,又要考虑作为摄影的新闻的特点,从思想信息内容和形式美两个角度去综合衡量新闻摄影作品.  相似文献   

7.
“画家的笔,摄影家的光”.光的变化可以在摄影画面上产生线条、层次、色调和立体感、空间感.作为摄影家,不仅要熟悉光的特性,还必须对光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成为主宰光线的能工巧匠,才能拍摄出精美的作品.摄影用光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光,二是人造光.无论采用哪一种光源,都有一定的用光规律和特点.掌握了这些规律的特点,就能充分利用摄影来表现美.  相似文献   

8.
摄影术的发明是人类近代文明的一大进步,人称摄影是文明的手印.摄影是真实映象瞬间的定格,它的这个特性就注定和其它的艺术有着本质的不同.摄影是一瞬决定了永久.摄影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在于它瞬间.照片背后的故事,瞬间以后的思考.它是机械、电子、光学、美术、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美,是来自人类自身对事物的一种评判,在网络信息化今天,摄影的自然美景以及专业化的商业美学产品等作品充斥网络,而摄影与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本文就摄影在网络化今天与美学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WPP赛即世界新闻摄影赛,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最高级别的、最具影响和权威性的新闻摄影比赛.1993年的36届WPP赛,中国的参赛作品数量名列各参赛国的前列.结果却让人失望,不仅没有获得名次,而且没有一幅作品入选.是中国国土上出不了新闻作品?不是.36届WPP赛上,德国的多米尼克·奥伯特雷斯的《北京体育学校》获得WPP赛体育系列照片一等奖.回顾历年的WPP赛,也常有反映中国体育发展题材的新闻照片入选.况且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已成为体育强国,世界都把注视的目光投向中国.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时代.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这些世界大通讯社都派出新闻摄影记者常驻北京并和新华社开展了新闻照片的交换业务.所有这些表明:世界都在渴望了解中国,而中国应该能够拍出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的.那么为什么在WPP赛上,中国的摄影作品没有得到评委们的赞赏?从中国新闻记者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新闻记者中只有13%是大学本科毕业的,真正受过新闻摄影教育、训练的只占新闻记者的1/3左右.近半数的记者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上岗的.在具有十二亿人口的中国竟没有一所专业的摄影学院,这就使中国的摄影记者和国外摄影记者在文化素质和修养上有着明显的差距.“水涨船高”,要想推出优秀新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摄影基础课程的革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嘉 《考试周刊》2010,(12):214-2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摄影早已融八人们的生活之中。数码时代的来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摄影的特性.在当前高等学校摄影基础课的教学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摄影的目的不是非常明确,思想还停留在对摄影初步的理解阶段。如何学习摄影,怎样运用学到的摄影技术,摄影怎样与别的艺术设计专业相结合,是现在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摄影技术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能够让摄影技术与别的设计课程相互共通、相互促进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数字化摄影的兴起,人们在获得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被铺天盖地的虚假影像包围,人们开始思索,摄影究竟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也就是说摄影的本质在哪里.这篇文章从这个问题出发,首先谈到摄影是一种表现真实的技术媒介,真实性是摄影的本性;其次,这种真实性的本质构成了摄影的参照和反身的特征;最后,把摄影定义为一种光影再现的媒介.  相似文献   

12.
摄影的内涵及外延随时代前进不断拓展而越来越深刻广泛.高校摄影教育背负培养高素质摄影人才的任务,应该大胆创新改革、积极探索.从摄影教学的观念、思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和方法上提出几点思考:高校摄影教学应树立改革创新观念、大艺术大人文观念、技术科学化观念和应用性观念.  相似文献   

13.
新闻摄影广义上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照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这三大类。狭义上的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不管是广义上的新闻摄影还是狭义上的新闻摄影,都是新闻时效与瞬间艺术相结合的,也就是新闻素质与形象素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摄影技术 1838年,法国物理学家达盖尔正在研究将影像保留在胶片上的方法,但研究多时仍不得要领.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有一个影像留在了胶片上.于是,他将附近的化学物品逐一挪开,看看究竟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这个现象.最后,他发现,原来是一支温度计打破后溢出的水银造成的.摄影技术从此诞生了.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相似文献   

15.
"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它与日常生活中的摄影(照相)有以下不同: (1)摄影环境:"频闪摄影"只能在暗室中进行,普通的摄影(照相)多在室外自然光照条件下进行.  相似文献   

16.
严昊 《考试周刊》2011,(57):214-216
商业摄影,顾名思义,是指作为商业用途而开展的摄影活动。从广义上讲,它包括一切用于出售商品、撰写事件或介绍书籍的图像的生产,而狭义上的商业摄影人们通常意会为广告摄影,这不仅因为广告摄影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因为广告摄影本身所具有的天然而浓厚的商业色彩,商业摄影又被称作委托摄影,在诞生之初,它不受重视,然而对于整个摄影历史而言,它作为应用摄影的中坚,一直鼓舞着开拓者们为发展新技术、拓宽艺术领域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7.
王烨 《华章》2012,(16)
摄影一词是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摄影在当今社会中已经越来越热门,作为培养实训人才的高职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数码摄影课程,但是教学水平层次不齐,本文试从5个方面对数码摄影课程基础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摄影是视觉艺术,摄影作品在表现自然界真实景物的同时,还应该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而简约的摄影作品,能传达出一种意境美,这才是摄影美中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没有光线,摄影艺术无法存在. 光线,是摄影反映现实的必要条件,是摄影家用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段.在现实世界中,光线千姿百态——可以照亮周围的物体,本身也具有极强的造型能力. 光线的造型功能 对于摄影者来说,光线是进行审美和审美欣赏的物件:摄影者透过相机在自已创造的摄影画面上,综合揭示了光线赋予万物所具有的音乐般的韵律,以及无穷魅力的瞬间.光线,使物体产生了更多视觉上的变化,赋予了物体更多的层次.  相似文献   

20.
教学之余,爱好摄影.时间久了,感到摄影与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影响很大.本人就多年的实践,谈一谈摄影图片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一、摄影图片可以提供写作素材学生害怕作文,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生活阅历浅,积累的素材少,作文起来觉得没内容可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