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一位老者,骑着一头青牛,走在西去的路上。据太史公司马迁记载,老人出西关时,一位叫喜的关令尹认出了他,对老人说:“子将隐,强为我著书。”大意是您别就这样离开我们,总得留点文字给后人呀!老人不得已,在关上住了一夜,留下了一篇五千言的著作,名曰《道德经》。  相似文献   

2.
最近看了某君的两篇报道:一篇是几个青年组成文艺宣传队义务为乡亲们演出的事;另一篇是一位妇女义务照顾五保老人的事。看上去是可歌可泣,然而知情者都嗤之以鼻。何故?问题出在‘义务’这两个字上。众所周知,‘义务’的含义是不要报酬的劳动。而上述文艺宣传队是乡文化站组织的,每次下村演出村里都要给演出费的,拿了钱当然不能算义务;那位妇女则是敬老院的工作人员,照顾五保老人是其份内事,更无义务可言。作者有可  相似文献   

3.
有一天,我外出办事,办完事,已近中午.我匆忙赶回公司,在地铁1号线的入口处,看到一位60多岁的外地老人拿着纸条在向行人问路,行人回答后就匆匆走开了. 看到老人一脸茫然的样子,我知道他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走.于是,我上前同他说: "老人家,您这是要去哪里啊?"老人赶紧把纸条递来给我看.原来,老人要去的是陆家嘴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从事专职新闻报道工作8年了,先后写了400多篇新闻稿,采用率达90%以上。总结自己几年来搞通讯报道工作的体会是:最重要的是要热爱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热爱”有两层含义: 第一,只有真心实意地热爱企业,才能发现素材,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我刚进厂时,只感到周围发生的一切都很平凡,在这个圈子里没什么作为。一天,我看到一位徒工织的地毯出了问题,下班后1位老师傅,用精巧的技术给修好了。事后,我又听到了关于这位老师傅对产品质量认真负责的几件事,很受感动,于是给《地毯通讯》写了一篇稿.没想到这篇稿子被北京电台选播了,这是我发表的第1篇作品,这件事  相似文献   

5.
一位健朗的图瓦老人给我牵来一匹骏马:“年轻人.想找心上人吗?给你一匹马.跑遍天下吧!”这是我听过的最浪漫的一句话[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9,(2)
去年年底,我在翻阅当年的发稿样刊本时,发现西安电信报10月和11月有两篇稿费未收到。于是,即在寄稿子信中,给该报编辑夹了一个纸条,说这两篇稿子未收到稿费。但没想到只过了三天,该报管发稿费的一位女同志即打来电话,说经查这两篇稿费漏发了,在此向我致歉,她...  相似文献   

7.
把好数字关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报刊还是广播电视,失真的现象时常发生,其中数字失真的问题较为突出。记得有一次,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某乡搞好养老保险工作的稿子,稿中提到这个乡每月发给60岁以上的老人200元养老金。因此县此乡都较贫困,我便问作者这些钱是否每月都能及时给老人兑现,经过核实没有。这一问作者慌了神,吞吞吐吐地说:“我是从县里听别人说的,并没亲自到这个乡去采访,要不保险金就改成100元吧,这样更保险些。”还有一次,我收到了这样一篇通讯员来稿,稿件写一位农村青年通过自学掌握医术,悉心为乡亲们防病治病的事迹也较为突出。但感到不足的是,稿中主人翁自学的情况交待太少。为了补充这方面的材料,使主题更深刻,我接通了这位“老”通讯员的电话。当我提出问题后,他那边开口就说:“这还不好办,你就给他写上自学过《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吧!”说完又补充道:“你看这些行  相似文献   

8.
2011年9月26日上午8点,石泉县档案馆迎来了两位慈眉善目的老妇,其中一位热情地向另一位老人介绍:“你赶快把你的情况说给他们听,他们会很快给你查你要的档案。我的档案就是她们查的,我的钱都领到手了。”  相似文献   

9.
今年4月的一天,刚刚参加完共青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常委会返回伊宁市的新源县哈萨克族青年牧民毛里塔巴依,敲开了伊犁日报社一位汉族记者的家门。一进门,他就上前握住记者夫妇的手,用汉语说。“爸爸、妈妈,您的儿子回来了!”两位老人慈爱地抚摸着他的肩头,一边打量,一边问寒问暖。接着,两位老人开始按哈萨克习惯给他做起饭来。这两位老人是谁呢?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结下了这样深的骨肉之情呢?这,还得从二十五年前的一件事说起。1961年8月中旬,伊犁日报社汉族记者袁棣一赴新源县,采访  相似文献   

10.
前年我写了一篇<书太多了>,登在<读书>1988年第7期上,里边摘录两位英国作家的文章.其中第二人是G. C. Squire.最近在旧书堆里翻出他的一本随笔选集<美人鱼酒店里的生活>,重读了一遍.里边有不少篇谈到与书有关的事情,现在挑出三篇来给<读书>的读者做个介绍.  相似文献   

11.
1988年5至10月,我给军内外报刊投稿50余篇,其中仅省以上报刊就见稿11篇。这对别人来说不足为奇,但对我这个刚起步的新闻业余爱好者来说,是未曾料到过的事。我开始写作时可算是个“快手”,在不到两个月时间竟然拿出了62篇“作品”,可全都被编辑判了“死刑”。正在我决定搁笔改行的当儿,政治处一位宣传  相似文献   

12.
一位爱好藏书的老人赵乃先生曾在<北京晚报>发表一篇短文,作者自我介绍说:"我和书打交道已八十一年了,买书、卖书、写书、教书是我终生的事业,也是我最大的爱好."赵教授不但出身于书香之家,家里藏书万卷,而且都是经过自己严格精选的.  相似文献   

13.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14.
1988年10月,从部队离休回来的李泰昌老人,担任了我校的校外辅导员.一次闲聊时,李泰昌同志告诉我:3个工商管理人员,在大街上强行要买一位乡下小孩拉的羊,小孩不从,这3人要动手打人,恰在这时李泰昌同志路过,他毅然上前阻止了这起违法事件.当时,我意识到抓住了一件好新闻,几经采访,以第三人称写了一篇赞扬性新闻故事,经李泰昌同志过目后,投出半月不见音讯.我  相似文献   

15.
在爸爸留下的1986年的剪报里,有爷爷写的一篇散文《诗话》,后面附着爸爸写的一段文字,他写到:记得1946年,在马叙伦先生等上海人民代表在下关车站被特务打伤之后,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之后,父亲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父亲没有留下底稿,我各处找,找了几年也没找到。昨天商金林同志来看我,给我捎来了父亲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诗话》,这首咬牙切齿的诗,原来在这篇散文中。……  相似文献   

16.
去年年中,我收到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位素不相识的编辑的来信,信短情长,我和老伴读后激动不已。这位叫鄂平玲的编辑是在接到我所写的《珠江两岸敬老风》的散文后给我回的信。那篇散文写的是我与夫人赴南方自费旅游处处得到帮助的情景。编者还考虑到老人在外地拍摄的照片很珍贵,将三幅配文照片(含选用的一幅)都退还给我,并在信后说明:“一般不用的稿及图片就不退了,您是老人也破例一次吧!”当我正在为看不到海外版而发愁时,她又雪中送炭寄来赠报。我细读几遍,发现她在我那篇拙文上花了许多心血,从标题到文句、段落,都做了认真修改…  相似文献   

17.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例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  相似文献   

18.
一个精益求精的医生在给病人处方时,总是思考再三,担心某种药在治好病的同时会产生副作用.办报如行医,要正确引导舆论,编辑在处理新闻稿件时也要防止副作用.鉴于新闻的负面效应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本文专门就此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为何好心办出坏事?手头有两则资料.湖北省某报1995年报道一篇新闻,说的是宜昌市住在某街多少号的两位退休工人夫妇,热心收养弃婴,几年来收养了五名女弃婴,精心照料,使弃婴长得白胖白胖,还配发了两张照片.岂料报道发出一个月,这对夫妇在家门口又拾到了13个弃婴.本来夫妇二人退休工资就不多,加上已养育五个弃婴,生活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没有办法,他们只得求助民政局和公安局、方才疏散了这13个弃婴.两位老人为此伤了脑筋.在门外贴上“本户不见记者”字条,这种效果是编辑始料未及的.更有甚者.北京市某报曾经刊登了一篇心理医生医治心理疾病的新闻,文中举例说,一个男孩发生心理  相似文献   

19.
读者之声     
山东苍山县三合乡中心学校陶钧:《新闻与写作》是一份严肃的刊物,它的格调很高,给生活以启迪,给人生以指导。我开始写稿屡投屡败,一篇篇如泥牛入海。我苦闷异常,正在我一筹莫展时,我得到了一本《新闻与写作》。仔细阅读起来。《新闻与写作》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写作之路,在这位导师的指引下,我的稿子便一篇篇发表了,今天我又在省级刊物上发了一篇,这不禁想起我的这位良师益友,我应该与他同享成功的喜悦。以后不管我经济多么拮据,我都会与你同行。你永远是我前进的拐杖。特别感谢彭朝丞同志,他撰写的“新闻标题写作”栏目让我获益非浅。  相似文献   

20.
一家报纸在一个星期内,刊登了两篇新闻报道。一篇的内容是表扬某大学的一位领导同志,几次将组织上按照有关规定分配给他的住宅让出去,甘居陋室;另一篇呢,说的是另一所大学的领导,责令四位科以上的干部将不该占为己有的住宅退出来,重新分配。读完这两篇报道,人们只要仔细思忖,是可以议论一番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