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透视美国新闻自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自由,是言论和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延伸,或者说是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实现的言论和出版自由。新闻自由属于民主与人权范畴,从法理上看,主要由新闻媒体、公民和政府三方构成,表现为人类认识自然界、人生和社会的报道权。新闻自由应具有七种基本权利:创办新闻媒介权、发表权或报道权、答辩权和更正权、知晓权和采访权、保护新闻来源权、使用传媒权、对新闻侵权的诉讼权。①在美国社会,大众传播能够成为民主工具,在民主体制中发挥作用,是以对新闻自由的法律保障为基础的。美国新闻界认为,新闻媒介免受政府控制的独立性、新闻自…  相似文献   

2.
传媒报道司法活动权源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在促进司法公正方面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这一权利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不受约束的新闻自由,可能因其不负责任地  相似文献   

3.
宪法司法化与新闻自由权利的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 闻自由属于民主和人权范畴 ,从法理上看 ,主要由新闻媒体、公民和政府三方构成。其外延天然包含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因此新闻自由是一项根本的政治权利 ,现代民主国家也大多把新闻自由列入宪法保护的权利范畴。新闻媒体、公民和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都需要新闻自由 ,但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而危害新闻自由 ,只有通过法律的制约和协调 ,才能使新闻自由权利得以实现。综观世界主要国家有关新闻自由权利的法律渊源 ,大多停留在宪法这一国家根本大法层面。由于宪法的最高权威性使其在具体司法裁判中难以直接援引 ,因此宪法对新闻自由权利的保…  相似文献   

4.
法治社会建构的过程中,公民生活安宁权的保护被提升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一些法学学者提出将生活安宁权作为一项具体的人格权独立出来进行法律保护。而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媒体在倡导新闻自由和追求独家新闻的同时,也伴随着由于媒体的不当采访行为而产生侵犯公民生活安宁权的现象。本文基于对媒体侵犯公民生活安宁权相关案例的分析,对媒体的不当采访行为导致的对生活安宁权的侵犯进行研究分析,倡导对公民生活安宁权予以更多重视的同时,提升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水平,完善新闻法规,平衡新闻自由与公民权利保护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履行媒体服务公众的天职。  相似文献   

5.
姜红 《新闻记者》2004,(5):47-49
从法理上来说,立法的宗旨就是保护一项权利,同时防止对这项权利的滥用。世界各国的新闻立法要解决的也是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一方面保护新闻自由,另一方面防止滥用新闻自由。在世界各国,公民的言论自由都是属于被宪法保护的“第一权利”,与言论自由紧密相关的新闻自由也自然被视为宪法权利。虽然保护新闻自由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新闻法制的重要基点,但这并不代表新闻自由是一种绝对的、不受制约的权利。新闻自由这一权利是从公民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中延伸出来的,在具体实施此项权利时,也难免会和其他的公民权利或社会基本…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强同业发展的扶植高目前,新闻自由问题到了不能不提的时侯了。但是,又有一个怎么提的问题。截至1994年中国各地审结的新闻侵权官司有400多起,新闻界败诉100起。有的外国人据此认为中国的确没有新闻自由。我向他们解释道,这种现象不是对自由的损害,而是表明中国民主的进步,因为中国的新闻机构不像西方那样是一个独立的社会舆论或信息机构,它是一种行政力量的延伸。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新闻自由,及在新闻自由总原则下的舆论监督权,公正评论政、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逐渐受到法律的保障;另一方面,中国的公民、法人的合…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媒体知情权媒体知情权,简言之就是指公民通过媒体了解、知道公共事务、特别是有关国家政务信息,以及与自己利益和兴趣有关的各类社会信息的权利,又叫"知晓权""知析权"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知情权只是新闻从业人员的主张和口号,并没有进入法律的范畴。二战以后,逐步为法律界所认同,知情权从作为保护和扩大新闻自由  相似文献   

8.
新闻自由是把双刃剑——中西新闻自由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小玉 《新闻界》2006,(1):116-118
新闻自由是一把双刃剑,即自由和制约两方面。新闻自由主要包括采访权、报道权、发表权、评论权、知晓权、使用的传媒权、对新闻侵权的诉讼权等;而对新闻的制约手段有哪些呢?主要有法律、行政、经济和暴力等四种制约手段。2003年4月,美国驻上海领事馆文化处组织了一次中美可视电话讨论会,会议的主要话题是新闻自由,中方参加者是近20名媒体记者和高校教师,美方主要是倡导新闻自由的民间机构的两名负责人。这场讨论汇成了一场争论会,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新闻媒体有没有“新闻自由”,因为中国媒体是受政府控制的。西方人总是以…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的哲学家庄子,在《逍遥游》一中为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而普遍的道理,“万物皆有所待”。人类无论是面对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自身,都没有绝对的自由。任何形式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新闻自由也不例外,只有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新闻自由,没有抽象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新闻自由。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职业有相对特殊性。在工作中,他不是以个人身份出现,而是受公众委托,代表媒体工作,代表公众实现新闻自由和知情权。特殊的职业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职业权利与之匹配,以更好地履行职责。记者的职业权利在宪法中虽无明文规定,但并不意味着记者的职业权利不存在或者没有法律效力。记者的职业权利带有习惯权的性质,宪法的相关规定在逻辑上为记者的职业权利提供了支持。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公民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创办新闻事业的自由,报道消息的自由,发表意见和批评的自由。新中国成立之初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受法律的保护,同时新闻传播活动也要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虽然目前用于规范新闻活动的行业规定较多,但是尚无新闻法、出版法、新闻记者法等专门法律,这对于一个以成文法为特征、以法治为目标的国家,显然是一大缺陷。新闻侵权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新闻侵权纠纷是在新闻从业者行使监督职责时发生,而新闻舆论监督则是建立在新闻自由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包括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发表权等在内的新闻自由,新闻的舆论监督便是一句空  相似文献   

12.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互有联系又相互牵制,它一方面表现在新闻媒体对公民隐私权的侵权纠纷,另一方面表现在隐私权的过度主张对新闻自由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功能的妨碍与抵触。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与生俱来、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宪法没有出现“舆论监督权”的字眼.其他法律、法规也没有对舆论监督权的法律定义.一般而言,舆论监督权包括言论自由、表达自由、新闻出版自由等方面。舆论监督权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以及整个社会必备的权利.只有具备了这一权利,人民才有可能发表自己的各种主张,政要官员等公众人物才有可能受到真正的舆论监督,才能揭露、防范和打击腐败。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名誉权纠纷案件日渐增多,原告一方依据保护名誉权的法律规定起诉,被告一方往往依正当的舆论监督来反驳。那么法律规定的个人和社会所必须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与对公民、法人名誉权的保护,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呢?我认为,并无这种冲突。从大量的审判实践看,一些人违反新闻规律,法制观念又淡薄,滥用新闻批评权利,侵害公民、法人名誉权是引起名誉权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另有一种情况则是被批评者抓住舆论批评的个别细节滥用起诉权利,意图逃避正当的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5.
新闻自由是新闻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工作状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然而,新闻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需要受到社会责任的制约,二者之间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因此,在追求新闻自由的同时必须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使两者之间达到平衡,这就需要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自律以及社会他律,如此才是新闻自由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我殷切地期望大大加强新闻自由,包括采访的自由、报道的自由、议论的自由。自由也就是权利,这就是采访权、报道权、议论权。只有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之下,勤奋进取的聪明才智之  相似文献   

17.
今天,新闻自由的命题在新闻界、宣传界和理论界已得到了普遍的承认,但论者考虑较多的,是对新闻自由的内容及其界定的论证,再有就是对滥用新闻自由的禁止和制裁。确实也有个别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滥用新闻自由而构成侵权行为以至诽谤而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些论证和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但是新闻自由既然作为一项公民包括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当然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那么是不是会发生侵害新闻自由的行为?怎样的行为才是侵害新闻自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 ,围绕新闻报道引发的法人告新闻媒介侵犯名誉权诉讼的官司层出不穷。在众多的新闻官司中 ,新闻媒介为自己辩护的理由往往是 :这是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 ,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综观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 ,除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居民“享有言论、新闻、出版……的自由”之外 ,我国法律还没有明确使用“新闻自由”这个概念。但是人们一般认为 ,舆论监督权利是以三项公民权利为依据的 ,即言论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宪法》第 35条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第 4 0条还规定了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有…  相似文献   

19.
一、新闻自由和隐私权新闻自由“是公民的基本自由之一,是通过传播媒介表现出来的言论、出版自由。它是指公民和新闻传播媒体在法律规定或认可的情况下,搜集、采访、写作、传递、发表、印制、发行、获知新闻或其他作品的自主性状态。”①同时,新闻自由和媒体为公众关心和讨论社会问题提供传播必要的信息,公众言论通过新闻媒体得以会聚和讨论,各种信息得到交汇和比较,形成公共舆论和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20.
媒体报道案件的自律规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迅 《新闻记者》2004,(1):44-48
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的冲突,或曰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冲突由来已久,中外皆然。笔者多年观察这种冲突的发展脉络,找寻缓解或平衡这种冲突的途径,认识到这种冲突的本质,实际是公众对司法活动的知情权、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公民获得公平审判的权利以及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权等一系列基本宪法权利的冲突。我以为,这绝非一个什么文件、讲话精神或临时性通知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观察世界各国的做法,由于新闻自由这一宪法原则的极端重要性,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小心翼翼地避免运用强力给予限制,而更多是促使新闻业实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