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现代化运动为西方国家带来了昌明与繁荣,但与此同时,西方机械唯物论、二元论、人类中心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等现代价值理念也导致了现代性的“合法性”危机。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涌动和盛行正是对现代性危机的反叛与重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试图在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有机主义的后现代世界观,以期重塑抑或重振西方现代文明。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核心理念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它们之间的交融与碰撞为人类文明的延绵甚或重建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中国文化,不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单纯延伸,而是在同西方文化激烈冲 撞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西学东渐中,德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大。而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康德和黑格尔哲学的传播,不仅播种了科学、民主、法治的理念,而且以其新的伦理价值为中国传统的现代转型注入了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关于现代性的讨论一直是西方现代学术领域的主流,在众多的反现代性话语中,海德格尔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从"存在"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通过对现代性哲学基础--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对现代性根源--科学与技术的批判,为处于现代性危机中的人们指出了一条归家之途,即艺术与诗的道路.这样一种思路对中国的现代转型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追求历经曲折。一方面表现为以西方为榜样的倾向,另一方面,出于对文化民族性的维护而抵御西方。激进与保守的对立和斗争贯穿于中国文化现代性诉求的全过程。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必须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既要放眼全球,与普世价值保持一致,又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迷失自性,与传统完全脱节。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追求应该在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方面作出表率。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现代性诉求之间存在着“历史契合“。这样一来,作为一种关切现实的理论平台,现代性视域有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论题深化。从而作为现代性基本建制的资本逻辑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切入现实的通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在互动中,呈现出一些基本原则,应以资本逻辑批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现代性建构的理论资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6.
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自然渐进过程,中国的现代性转向,具有一种理论先导的特质.新知识人用西方已有的现代思想内容为其结构框架,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作为其理论官说的资粮,以概念置换的方武,在传统内部进行文化的瓦解与重建工作,在思想文化革新的同时,试图为中国社会的转型提供一套先验的文化方案.这些文化方案不单反映在种种思想文化著述中,也反映在<新中国未来记>等小说虚构世界的想像中.  相似文献   

7.
“理”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范畴,它在古代哲学中表现为天理,在近代哲学中表现为公理。本文认为,从天理向公理的转型,不是对西方学说的简单移植,而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近代西方学说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公理与天理属于不同的哲学形态,它的发展,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的发展将具有本土性和民族性的中国高等教育带向了世界,同时,现代性的异化又造成了中国高等教育话语在世界舞台消失的困局。一方面,现代性推动的全球化塑造了普世主义,并在西方全球扩张过程中演变为西方中心主义,导致中国对西方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被动接受和依附;另一方面,在现代性衍生出的工具理性之下量化和标准化指标盛行,使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并入以西方话语体系为主导的轨道。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需要对异化的现代性进行反思和调适,破除对西方话语体系的盲目崇拜,走出二元对立的困境,面向多元共生,从工具理性回归价值理性。要通过提升高等教育办学实力来夯实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基础,为人民发声、为中国发声、为世界发声。更要把握好现代性与西化、现代性与政治、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张力平衡,处理好中外关系、古今关系,既做到博采百家,又最终做到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传统与现代并非两个对立的概念,而中国农村社会与农村教育的历史变迁正是传统与现代不断交锋作战的历程体现。从晚清时期农村教育传统与现代的同质,到改革开放后农村教育的"现代化"趋势,体现了西方现代性对农村教育的全面深刻的影响。即便如此,中国传统在遭遇西方现代性的交锋时也是异常激烈的。要想解决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首要问题是厘清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从而探索出一条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面对现代性的问题与困境 ,以佛教哲学资源来进行反省和诊疗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佛教思想家和研究者们对现代性的诊疗主要基于佛教自身的“理性”对现代理性进行反省和批判 ,其核心思想在于揭示西方现代“自我”的虚妄性 ,指出西方现代理性本身也必须进行“祛魅” ,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自由并呈现意义世界。当然 ,这种反省与诊疗并非是单向的 ,而是呈现出一种有张力的状态 :一方面 ,佛教思想家们被西方启蒙运动在科学、民主方面的成就所吸引 ;另一方面 ,他们中许多人对于现代性的危机及其虚无的结果深表忧患。也许正是这种张力才有助于建构起立足中国自身传统的现代性 ,并为解决现代人共同面对的现代性问题寻找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正处在前现代与后现代的夹缝之中,与此同时,现代化也是当代中国最为迫切的要求和问题。如何看待和借鉴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认识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二者关系的问题。探讨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并对现代性做出反思,从中得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是个非常繁复的概念,但是它又有一定的统一性:价值层面的独立、自由、民主、平等,精神层面的直线向前、视野开阔、"反传统"是其突出特征。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指的是文学理论追求自主性、走向多元、否定自我、不断超越。20世纪晚期,中国文学理论出于自身理论建构的需要及在西方现代文论的影响之下,进行了现代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西方与现代之间--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百年来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反思 ,我们看到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建立的中国哲学学科从一开始就是以西方哲学的模式为基础的 ,在传统、西方与现代之间中国哲学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 ,这一状况延续至今。中国哲学是否具有“合法性”的争论深刻反映了中国哲学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以及同西方哲学之间存在的纠缠不清的关系。在当前中国哲学的研究中 ,我们必须实现研究方法的转变 :一方面要破除旧方法的束缚 ,回到传统 ,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本原 ;另一方面也要同西方哲学建立起真正的对话。对话的基础是要建立起中国哲学自身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中国哲学同西方哲学的不同哲学个性出发 ,探求中西哲学会通之路的契合点 ,提出任何哲学的发展必须同时考虑时代性、世界性和民族性 ,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中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特点不是从“合一”还是“有分”的概念对峙中去寻找 ,而是从如何“合一”和“分二”入手 ,做到对“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有一个全面和清醒的视野 ,对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有更为科学的把握 ,使“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在科学的世界观、系统观和生态观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真正做到取长补短、推陈出新 ,而这正是中西哲学会通的契合之处 ,即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主客二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是一种文化立场或知识立场,将其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有利于对传统政治社会学方法论和文学史观进行全面改造,有效地整合既有文学史观念,扩展研究内涵,开拓新的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土现代性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范畴或主要阶段:启蒙现代性、现代性文化分层、现代性整合。知识拜物教理论和方法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本土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反现代性发展思潮是在反思和批判全球现代化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以否定现代性为基本理论取向的社会思潮,它既包括以解构和终结现代性为主旨的后现代主义,也包括以固守传统、拒斥现代性为取向的文化守成主义.反现代性发展思潮既孕育有积极合理的因子,也涵括某些消极颓废的成分,在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理论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的同时,亦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合理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学界最近关于“中国哲学合法与否”的争论似乎总和“中国(古代)有无哲学”纠缠在一起,事实上,两者之间并无必然之关联,对后者的回答取决我们对“哲学是什么?”的理解和界定,而前者的根据则在于近代以降中西思想文化交汇这个特定的历史语境。否认中国(古代)有“哲学”并非一定就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者,也许恰恰相反,言之凿凿地肯定中国(古代)有“哲学”者倒很有可能落入“西方文化中心”的窠臼。如果我们说中国有哲学,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个实然的、既成的东西,而是一个应然的、生成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改造的诉求,就深深地卷入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情境之中。从西方艺术中寻求资源,借以革除或替代中国绘画因因相袭的窠臼,逐渐形成一种广泛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写实主义原则的普遍适用,是中国传统绘画现代化改造的重要标志。写实主义中的再现因素使中西绘画在20世纪实现跨文化沟通成为可能;在20世纪初,由照相术的流行,写实主义绘画在中国才具备了普遍的接受基础;写实主义补课,是中国绘画走向现代化的开始,同时又是艺术进化论圈套,也正是在谋求进化出路的过程中,中国绘画丧失了它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9.
审美现代性是学界一直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审美现代性既来自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刺激,又是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廓清西方审美现代性概况并以此为参照,在比较的视野下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理想的流变来阐释中国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的不同,最后凸显出审美现代性的实践性与体验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问题在起步时就为“中体西用”说“误导”,陷于“体用两撅论”的泥潭,在其后的发展中一直排斥西方哲学中的科学精神。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问题应该回到“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而不是传统儒学,以“拿来主义”精神,吸取中外历史上一切有用的思想资源,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