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数字新媒体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波”,传统的平面媒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一次次新闻“大战”中,在一场场媒体“较量”中,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凭借数字化传播手段的神速、信息的“海量”以及高互动性等诸多优势,抢占先机,屡屡胜出。尤其是在抢抓新闻的“第一落点”方面,更是牢牢地控制了重大新闻、突发事件的“第一”话语权,令传统的平面媒体难“望其项背”。  相似文献   

2.
崔保峰 《传媒》2024,(4):71-74
元宇宙技术催生出的基于虚实融生的“混合现实”空间形态,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具身空间沉浸传播、场景空间聚合传播、“超社会”空间社交传播等传播途径实现了全新的视觉译解路径,大幅提升了传播效能。但元宇宙空间下消费主义对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消解、视觉沉浸中的“身份与入口”边界伦理、视觉传播中的数字安全挑战等风险因素需要被重视。数字化生存时代,处理好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
传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之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传播是人类确立自我意识,人类社会活动得以建立共同的行动范式,具有共享的文化意义的前提,是人类历史文化赖以建立、生成和延续的基础。传播通过意义的构建活动,建构人类社会文化。传播观念的变化、技术的革命、制度的变迁,直接影响到人类文化的结构和形态。因此,对传播问题的考察,如果仅限于对信息传递的物理运动进行观察和描述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得回到传统形而上学的老路上去,考察传播的本质问题。所以,我们仍然不得不追问“什么是传播”这类基本概念的内涵,解答什么是“传播的意义”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我们反思传播的本质,以建立传播学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人类视觉认知的历史是人类对“所见即所在”、“所见即所得”观念不断反思的历史,在这种反思中,视觉传播经历了多种形式的变化。但无论哪一种视觉传播形式.其传播过程都存在着各种文化的碰撞.而这些碰撞在现代的Flash传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如今,在中国的文化市场和媒介资讯中,各种“传统文化”正显现出“复活”、“复兴”之势。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概念强调了传播媒介在大众传播中作为“意见领袖”的作用。而“传统文化”若要进入现代中国受众的视野,并让他们接受,亟需“两级传播”的中介功能和转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勇 《新闻窗》2008,(4):84-85
以读者为中心、以传播效果为指标的视觉革命,已经成为平面媒体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读者通过直观而明确的图像获得信息,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随着读者“读图能力”和“视觉修养”的不断提高,报纸要想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需要有一张独具魅力的“脸”,而“脸面”的魅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图片价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7.
视觉整合传播是党报版面突破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煊 《青年记者》2012,(5):27-29
报纸作为传统平面媒体,通过视觉进行传播,遵循视觉传播规律,版面语言是报纸内容的视觉体现,做好版面不仅是内容传播的需要,也是党报宣传工作的需要. 比起其他媒体,党报版面的改革创新仍显滞后,问题不少.  相似文献   

8.
媒介实现跨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一种客观存在,跨文化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伴随着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时代的到来,跨文化传播的“媒介”或载体也在不断丰富、不断出新。在信息化传播时代,文化传播的“媒介”主要为现代传媒如电影、电视、网络、报刊等,视觉传播是最直接的手段。因此,当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媒介的选择上,必须树立现代意识,视觉形象意识。毕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对于西方人来说又比较难学,运用传统的文字手段向外输出中国文化,效果是肯定大打折扣的。正像许多现代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从香港电影武打明星李小龙身上开始的,而不是从学习《论语》、阅读翻译的中国文学名著入手的。  相似文献   

9.
计算视觉传播使用计算机视觉方法,在方法体系、问题视域与解题标准方面带来研究范式的转型,为传统的视觉传播(视觉文化传播)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学术想象力。同时,在计算视觉传播研究的实践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将这一研究范式与视觉传播(视觉文化传播)研究范式结合起来,注意西方研究相关工具与数据库的适用性,警惕其中可能蕴含的政治、国家和种族等方面的视觉算法偏见。在此背景中,增强计算视觉传播研究基于像素的图像与社会文化的阐释能力,发挥这一研究的人文关怀作用,从中国传统视觉精神、视觉(文化)传播实践与视觉经验出发,分析与预测中国视觉传播(视觉文化传播)的热点、难点与发展趋势,突出中国问题域的独特性,彰显其紧迫性与现实性。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视觉传播(视觉文化传播)研究范式,这是计算视觉传播研究理论本土化建构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春节节日视觉符号的考察来探讨文化角度的国家形象传播问题.研究梳理了传统春节视觉符号的主要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统视觉符号所传达的传统国家形象;又进一步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春节视觉符号的新增内容——如春节影视传播、春节旅游传播、网络传播、广告传播、邮票传播等,指出当前国家形象呈现出多元并存、矛盾和谐、主体意识增强的变化中形象状态;并依托新世纪国家形象,探讨了节日文化角度国家形象“自塑”的内容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由于目前平面媒体的竞争非常激烈,导致很多平面媒体都存在着生存困难。随着网络媒体的到来,更使这些平面媒体失去了他们原有的地位,它们都在一点点地被网络所吞噬。所以,平面媒体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传播模式,而是以一种错位传播继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2.
邢淑慧  李翔 《东南传播》2022,(5):127-130
在知识视觉化的后现代欲望中,电视文化节目的沉浸式传播继承并颠覆了传统媒介传播的特质,成为“第三媒介时代”的主要传播模式。本文以电视文化节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戏剧“影视化”表达和技术赋能强化身体沉浸感的传播特点,从叙事、视听感官和意识三方面阐述沉浸感营造来自虚拟与现实的界限破壁,从而思考电视文化节目传播的价值取向,以供更多的文化节目取长补短、开辟创新。  相似文献   

13.
在业界,重视新闻图片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新闻摄影在新闻传播各个环节上的地位,被称作是继“图并重,两翼齐飞”思想指导下的新闻摄影改革后的“二次革命”。这场发端于本世纪初,主要由市场化比较充分的报纸发起的,以读为中心、以传播效果为指标的视觉革命,已经遍及几乎所有的平面媒体,成为平面媒体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报纸传播效率提高的同时,读的阅读习惯正在改变,通过直观而明确的图像获得信息,成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选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子乐 《中国编辑》2007,(2):95-95
当代文化正在经历从印刷文化到视觉文化的“视觉转向”。相对于印刷文化对读者的文化水平有基本的要求,视觉文化时代通过电子影像来传播信息,从而使得没有受过教育、不识字的社会群体也能进入文化传播的圈子。在所谓的“视觉文化”时代,“读者死了”,但是“观众”们却依然“活着”。视觉文化中的人们并不都是电子游戏和电影的被动消费者,他们依然存在着对“内容”的渴求。因此,视觉时代的职业读书人便应运而生了。同经典名著的影视作品相比,“百家讲坛”的教授们所做的工作是“替”观众们看书。通过他们深入浅出甚至“浅入浅出”的解读,满足了观众们对阅读的渴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一。在整合视觉文化研究与传播学的基础上,孟建教授创造性地提出“视觉文化传播”的全新理论构想,从视觉文化传播的语境与表征出发,上升到合理的文化构成,以一种传播形态与文化生产的理论构建,证明了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  相似文献   

16.
王海燕  柴雪彬 《今传媒》2024,(3):106-109
“拉伊卜”作为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吉祥物,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尤其得到了我国受众的喜爱。本文运用符号学和传播学相关理论分析发现,“拉伊卜”形象是基于文化内涵的“像似符”建构和基于视觉共通的符号解构,经过拟人化和叙事化的视觉修辞后走向受众,受众基于“饺子皮”等形象与“拉伊卜”形成视觉共通,从而实现受众破圈以及彰显体育精神、国家形象和地域文化等视觉说服效果。“拉伊卜”的成功出圈得益于技术赋能传播的全过程,对于体育赛事吉祥物的创作与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变革及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趋于多元化发展,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年轻群体中逐渐被边缘化,面临着传承难、传播难的困境。本文以浙江民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海洋文化传播活动“中国(象山)开渔节”为例,通过剖析该活动对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利用多维传播理念探索浙江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全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2022年春节期间,福建省推出“福星高照,福佑中华”“福”文化主题宣传推广活动,社会反响热烈,群众交口称赞,取得很好效果。如今“福”文化已经深入八闽大地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的五福临门,从福禄寿喜财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反映出当代八闽儿女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在不断深化发展,也证明了“福”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传播不仅靠政府部门的宣传推广,产业化发展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本文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对“福”文化的宣传推广为例,拟从发掘、保护和研究“福”文化资源;打造“福”文化产业链条;搭建“福”文化产业平台;构建“福”文化标识体系;开展对台祖地“福”根脉文化交流等五个方面进一步阐释“福”文化的传播途径,并对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福”文化的创意表达进一步梳理。  相似文献   

19.
中华元典“朋”字从贝币之意发展至友谊之“朋”,具有跨越时间与地域的文化意蕴,既体现于“朋”在文化交流中的符号意义,又拓展至个体、群体、国家之间在人文传播实践活动中的“友谊之交”。“朋”是中国国际传播的一种符号理念,也是传播实践活动中的一种行为方式。从“朋”之溯源及文化意蕴来看,“朋”之“友谊之交”源远流长,呈现出从连接到交融再到维系的历时性传播特征。同时,“朋”文化主要关涉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的意义结构,各环节关联紧密,共同形成“朋”文化国际传播实践活动,该过程亦即文化的认知、对话与接纳的认同过程,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崔志康 《新闻传播》2023,(18):23-2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内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在新时代建设过程中将文化走出去作为主要目标。电影属于文化艺术中的一种,主要依靠视觉内容吸引观众目光。中国电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通过电影传播有助于此类文化发扬和传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但因为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此,本文将文化走出去现状及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现状作为出发点,分析当前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对策,为中国电影国际化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