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瞿秋白在参加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中国革命问题做出了深刻的理论阐述,本文主要通过瞿秋白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以及革命战略和武装斗争等思想来论述瞿秋白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概况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不仅因为这一哲学本身的普遍真理的性质,还因为中国社会存在着传播和发展的客观基础。马克思说:“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革命斗争实践的需要,是产生革命理论的客观和基础动力,同时也是理解、接受  相似文献   

3.
瞿秋白在中国现代化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一是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二是最早运用马列主义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三是支持上海的“左联”运动,积极领导化反围剿斗争;四是介绍马克思主义艺理论,提出中国无产阶级艺革命基本思想;五是苏区化建设的重要领导和开拓。瞿秋白不仅是中国革命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更是杰出的学家、理论家、翻译家。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开拓者,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结合上世纪20年代俄国的理论状况,将早期瞿秋白客居俄国时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接受及回国后对马克思主义的直接传播活动进行梳理,从源头和环境方面,考察瞿秋白的理论构成和理论传播活动,这能使我们更准确地确立瞿秋自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学界从新的角度,从更宽的视野和多角度对瞿秋白思想研究、生平论述以及与其他革命党人思想对比等方面体会和品位瞿秋白个人细腻的思想情感。但是不足之处是理论观点相对肤浅,大部分是简单的材料罗列,理论基础薄弱。本文将从社会性质和革命基本问题、社会主要特点和社会各阶级等方面分析和总结瞿秋白的理论观点,为我们正确分析和认识现代社会国情提供基本方法和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6.
瞿秋白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了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必要性,论述了中国政治革命的对象、目标、方式以及领导阶级和群众基础,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政治革命观。研究他的有关政治革命理论,既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由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入,中国思想文化界非常活跃。但究竟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人们却没有真正弄清楚。在各种思潮中,瞿秋白最初是受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特别是受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影响的,后来又转向憧憬社会主义学说,然而也是朦胧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还处于“隔着纱窗看晓雾”的阶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较晚,绝大多数革命知识分子没有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从一些报刊杂志上学得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920年12月18日到苏俄的赤塔后,瞿秋白第一次得以接触俄文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与俄共(布)的政治理论读物。所以说,五四时期,瞿秋白的政治信仰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包括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想在内的各种思想的大杂烩。瞿秋白是在赴苏俄考察之后才最终选择并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不同角度对瞿秋白的革命统一战线思想作了探讨,认为瞿秋白积极参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筹备和建立,是我党较早地把马列主义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的领导人之一。一,他对中国社会各阶级作了深刻的分析,论证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二,他分析了国民党的历史和现状,认为改组国民党是可行的,并提出了改组意见,积极参与了改组工作;三,他强调了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在坚决回击戴季陶主义的同时,对当时党内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和彭述之的“天然领导”论也进行了批评。本文在肯定瞿秋白革命统一战线思想正确的主导方面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不成熟性和带有教条主义色彩等缺陷,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他在大革命失败后犯“左”倾盲动主义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  相似文献   

9.
八七会议前后,瞿秋白对中国革命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进程中解决农民问题、获取革命力量、赢得革命胜利的重要策略;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进程中争夺革命领导权的必要手段,渐次提出了武装工农、人民军队、游击战争等具体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是在农民割据区域以政权为革命依托,保存、发展革命势力的存身之处。瞿秋白在八七会议前后所形成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对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领导权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的成败及前途。瞿秋白在研究中国革命及社会各阶级特征的基础上,不仅提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该夺取统一战线领导权,还阐明了无产阶级应如何获取领导权及其在统一战线中应采取的策略原则。与同一时期党的其他领导人相比,瞿秋白的统一战线领导权思想是比较正确和先进的,他的这一思想既对国民革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瞿秋白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贡献。在有些介绍瞿秋白生平、论述瞿秋白思想的著作中,瞿秋白被宣传为顽固地坚持“城市中心论”、“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反对派。其实,在瞿秋白有关中国革命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论述。这些论述,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闪闪发光的。  相似文献   

12.
本评述了瞿秋白同志在无产阶级化艺术的发展方面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方面所做的革命工作,就瞿秋白同志对中国现代化事业方面的贡献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瞿秋白同志为什么能为毛泽东同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序?这不是偶然的.它是瞿秋白同志一向对农民问题非常重视的结果.瞿秋白同志论述中国农民问题的有关著作,在中国农民运动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同毛泽东、彭湃等同志是一致的.下面就瞿秋白同志对农民问题的理论贡献,谈谈自己的看法,拟请教于党史工作者.(一)肯定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一九二三年,瞿秋白在为党的“三大”起草的党纲草案中就明确到“不得农民参加,革命不能成功.”后来,他还指出:“中国革命中的中枢是农民革命.”“中国革命如果不能解决农民问题,是永世也不能胜利的.”  相似文献   

14.
在瞿秋白就义五十周年纪念会上,杨尚昆代表中共中央发言说:“在党还十分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实践经验准备的幼年时期,他担负了中国革命道路开拓者的重大责任。”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笔者认为,瞿秋白在中国革命理论方面的功绩,主要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一、最早科学论证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问题,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5.
瞿秋白同志是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之一,他光辉的一生是我们知识分子学习的典范。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他和其他一些先进人物一样,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他的思想发展道路,对我国今天的知识分子来说,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瞿秋白同志怎样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呢?五四运动是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五四前,他是一个  相似文献   

16.
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根本问题。瞿秋白第一个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并为如何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进行了探索和论证,指出无产阶级必须争得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必须注重农民问题,加强工农联盟,必须强调同资产阶级右翼争夺领导权,必须争取对政权和军权的领导。瞿秋白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为中国革命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1923年1月,仅24岁的瞿秋白回到了祖国,不久即参加了党中央的领导工作,他努力“应用革命理论于革命实践”,对中国革命理论的提出作了开拓性、创造性、奠基性的贡献。而特别突出的是表现在他对关系到中国革命成败的根本问题——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他最早也是最完整地论述了这个问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一是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二是最早运用马列主义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三是支持上海的“左联”运动,积极领导文化反围剿斗争;四是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出中国无产阶级文艺革命基本思想;五是苏区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导者和开拓者。瞿秋白不仅是中国革命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更是杰出的文学家、理论家、翻译家。  相似文献   

19.
文人和政治家这两种身份认同的激烈交锋贯穿了瞿秋白短暂的一生。从《多余的话》中可以看出,瞿秋白明显趋向于文人身份,而对政治家身份持拒斥的态度。这与他对革命的理想化认识及其绅士意识有关。瞿秋白的悲剧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性格所导致的文人从政的悲剧,毋宁说是诞生在一个革命语境当中的知识分子的由于时代而造成的悲剧,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在我国现代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命运的典型。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对旧式农民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其关于中国革命基本思想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他运用马克思关于农民阶级的理论对旧式农民革命进行科学分析,深刻地总结了它的经验教训,这是其对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经验总结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