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文化史是当代西方的一种新的史学流派,盛兴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其经典作品涵盖了许多领域,颠覆了盛行一时的社会史模式。新文化史研究的主要进路是人类学和文化理论,将语言看作隐喻,显示出对于权力关系的深刻关注。新文化史家围绕历史研究方法展开了具有启发意义的讨论,使历史更接近于广大公众,也扩展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实践采用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集体成就。新文化史遭到的主要批评是对文化的强调削弱了历史与社会科学的联系,文化理论混淆了想象与真实的区别,给历史编纂带来了负面影响。教育史研究者能够从新文化史中得到诸多启发,思考新文化史家提出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尝试从文化角度解释教育史,从经典文化史和新文化史的经典中汲取与教育史研究有关的养料,进而从教育史学史的角度研究新文化史对于各国教育史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英国文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雷蒙·威廉斯以两个关键词——"一整条生活之道"和"选择性传统"为核心建构了文化主义的理论逻辑,它表明:文化即文化史,文化史即历史;历史的主体是人,人的活动构成了"选择性传统",即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融合-冲突构成了葛兰西意义上的"霸权过程",应当给予大众文化的历史地位以适当的评价;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文化的民主化和家长制的进一步解体,而文化主义要做的就是推进这一进程。因此,文化主义和文化研究成了弱势群体捍卫自己生活之道和话语权的理论武器,推动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3.
英国文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雷蒙·威廉斯以两个关键词——"一整条生活之道"和"选择性传统"为核心建构了文化主义的理论逻辑,它表明:文化即文化史,文化史即历史;历史的主体是人,人的活动构成了"选择性传统",即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融合-冲突构成了葛兰西意义上的"霸权过程",应当给予大众文化的历史地位以适当的评价;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文化的民主化和家长制的进一步解体,而文化主义要做的就是推进这一进程。因此,文化主义和文化研究成了弱势群体捍卫自己生活之道和话语权的理论武器,推动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4.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学习专题的设置上,将文化史与政治史、经济史并列,可以说文化史的地位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怎样进行有效的文化史教学?怎样才能让文化史教学全面实现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  相似文献   

5.
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有重视政治史的传统,与经济史和文化史相比.政治史的地位向来要重要一些.相关内容在历史教材和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也要大一些、多一些。但是,在“斗争哲学”的导引下,长期以来政治史主要是讲政治斗争史.突出的是阶级斗争。现在.阶级斗争早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如果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主线来贯穿中外政治史.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6.
新文化史是197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史学形态,它的兴起拓宽了历史研究和文化史研究的视野。本文从"新文化史的产生""新文化史的三个转向""新文化史的研究取向"和"对新文化史的认识"四个方面,阐述新文化史学的基本范畴及其意义。新文化史的产生,有助于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各门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它推动了跨学科的历史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师专历史教学中运用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首先要完善教学内容,增加彰显历史学科人文属性的文化史、思想史、风俗史、科学史等教学内容。第二要转变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突出师范性,强化学生的"教师意识";加强历史教学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从事历史教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罗娣 《考试周刊》2014,(55):131-132
<正>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三的主要内容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涉及中外历史上众多重要的思想理论成果。可以说思想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最薄弱环节,新课程用一个模块组织思想文化史的教学,凸显思想文化的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思想文化模块的一些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偏深偏难的,例如先秦诸子的思想、宋明理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等。教师要教学到位并不容易,学生要真正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史研究兴起的思想背景、学术旨趣、理论视角及其发展趋势,着重分析文化史研究所展示的观照历史的独特视角和方法,及其对于当代中国史学范式变革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是社会文化史? 张美丽:我先说一下。我认为社会文化史,是一门社会史和文化史相互重叠、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社会文化史是研究以往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文化交织现象及社会生活与大众文化、思想观念相互关系变迁的史学分支学科。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用社会史的方法来研究历史上的文化问题.或用文化的视角来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它将通过文化与社会互动关系研究推动整体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学历史教育不但要求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同时还要进行文化史教育。但如今中学的历史教育存在严重问题,文化史部分在历史课中的地位显得无足轻重,这部分的教学同时又是大多数历史老师的“软肋”。究其原因,主要有:  相似文献   

12.
<正>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新文化史有两个方面的特点:注重考察历史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层面,以及用文化的观念来解释历史;因此新文化史"在方法上借助了文化人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语言、符号、仪式等文化象征的分析,解释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意义。"①新文化史的兴起影响了当代西方巫术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人类学的方法和微观的视角。芝加哥大学历  相似文献   

13.
明代民歌在中国文学演进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与晚明文学新思潮的关系,向来是文学史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具体文本入手,确认"民歌"乃本土词汇,非外来语;民歌与散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歌乃文学史、文化史研究之珍贵资料;冯梦龙辑《挂枝儿》原作《打枣竿》等。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与历史遇合的方式及遇合而成的文化范式———象征、隐喻的文化内涵及效用,在文化史上就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得文学在历史文化中具有建构文化范式的职能,并最终走向人文,介入历史。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翻译史上,严复都有他自己特殊的贡献。特别在介绍传播西学方面,地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化人物,在文学创作、翻译、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学界对苏曼殊的研究及传记创作呈繁荣局面。文章主要采用了思想文化史的关照角度,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苏曼殊研究的三个阶段中海内外代表性的传记作品进行了梳理和评析,认为这些作品在取得不少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失实现象;传记创作对苏曼殊的历史地位、人格特点的整体把握方面有所欠缺,对史学和文学手法的度把握不当等问题,苏曼殊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7.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化人物,在文学创作、翻译、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学界对苏曼殊的研究及传记创作呈繁荣局面。文章主要采用了思想文化史的关照角度,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苏曼殊研究的三个阶段中海内外代表性的传记作品进行了梳理和评析,认为这些作品在取得不少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失实现象;传记创作对苏曼殊的历史地位、人格特点的整体把握方面有所欠缺,对史学和文学手法的度把握不当等问题,苏曼殊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8.
在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里,历来都有文化史的内容,虽然多少各异,但总要有。在各种历史考试题里,一般也都有几道有关文化史的填空题或名词解释。为此,教师对文化史大都还是要讲的。不过,长期以来讲历史都注重政治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1月3日至9日在河南郑州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近代文化史丛书编委会、河南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和河南省社联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史学工作者七十多人参加了大会,并提交论文四十余篇。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是:(一) 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二) 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方法;(三) 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特点;(四) 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  相似文献   

20.
一、体现《课标》的要求与导向,指导思想明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在内容标准的必修课程中设置8个专题,把文化史提高到与政治史、经济史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选修课程的六个选修模块中,“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两个模块完全属于文化史内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与“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中文化史内容也占相当比例。在学习目标上,《课标》对文化史教学提出了更具体、更富有时代性的要求,明确指出:“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创造性地安排文化史的教学内容,显示出不同于以往任何版本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鲜明特点。《课标》的这种要求在今年的文科综合全国卷中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