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传》中描写各国女性纷繁复杂,而其中郑国女子却以其多样化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左传》中的郑女在父权与夫权的矛盾中、"非礼"事件中、婚姻选择中的参与不同,选择不同,命运各异,这不仅与郑国的历史风俗有关,也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故事新编》中《奔月》是唯一一篇涉及世俗婚姻的神话小说,小说中的嫦娥也是唯一一个重点着笔的女性形象。纵观鲁迅笔下为数不多却又意味深长、极具时代代表性的几个女性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在封建礼教下苦苦挣扎而不得生路最终走入死境的苦难女性。而嫦娥形象是鲁迅笔下女性人物命运死路以外的另一种探索,从世俗婚姻中的嫦娥的命运出路去思索女性另一种冲破死路的自我解放道路。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伤逝》是从男性角度写感情蜕变的故事,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写的是同样的主题,但是却写出了不一样的结局。这种变化为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男女作家对婚姻的不同诠释,以及女性在新时代中的不同选择和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4.
《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既是主动积极的,也是被动消极的。她们既自主大胆地追求幸福,享受爱情,却又在追求爱情与婚姻的历程中,因遭受到来自礼教的、社会的、男性的压制与阻挠,而难以摆脱被遗弃、被伤害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哈代的《还乡》都属于环境和性格小说的范畴,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都因不满现实环境而进行激烈反抗,都以悲剧命运告终,但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却有许多不同之处.从爱情婚姻冲突模式、悲剧类型以及悲剧成因三方面分析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希望让读者对两部作品及两位作家的创作思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周丽芬 《学语文》2012,(6):43-44
苏青与张爱玲都是40年代上海文坛最负盛誉的海派女作家。前者的《结婚十年》写作于四十年代,讲述了一个知识女性苏怀青的十年婚姻历程以及离婚后独自涉世生存但终遭幻灭的一系列遭遇。后者的《小团圆》写作于七十年代,它通过频繁的时空转换描画了盛九莉从童年到中年的人生遭遇的断片。这两部小说都有着很强的自传色彩。人物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她们自身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7.
《荆棘鸟》自问世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好评,它的成功主要来自于它的主题:"爱和命运"。书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观都有和主流价值观念相悖的特点,但是,这种禁止的爱却赢得无数读者的同情。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在《连环套》中借助霓喜的遭遇,呈现她对女性悲剧命运的理解: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缺乏必要的自我意识,对自身价值产生误解,甘愿沦为男性的附庸;男性掌控着话语权,使女性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女性为了生存而走进无爱的婚姻,在灵与肉的冲突中,性格逐渐发生变异。张爱玲的苍凉叙事,传达出一位女作家对女性命运的隐忧。  相似文献   

9.
张洁的长篇小说《无字》是典型的女性主义文本。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对此作进行了文本分析,认为作品通过女作家吴为母系家族的四代女性不同婚姻和不同命运的展示,探索了男女两性在婚姻中的关系,揭示出了造成女性不幸命运的根源及女性自身的弱点,为20世纪的中国女性在婚姻中的命运做了分析总结,并拆穿了男性神话,进而解构了爱情神话,解构了以父权文化为基础的男性中心社会。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氓》女主人公的角度分析其婚姻悲剧产生的原因,并指出《氓》作为《诗经》中婚姻爱情诗的代表作,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在于——爱有多浓,痛就有多深。  相似文献   

11.
朱琴 《考试周刊》2010,(16):25-26
本文作者从社会性差别角度,即“gender”角度出发,通过比较的方法,重新比较、解读了中日两国的名著《红楼梦》和《源氏物语》。通过解读和比较,作者发现《红楼梦》和《源氏物语》不仅仅是两部描写缠绵悱恻爱情的巨著,更是揭示女性悲惨命运根源的力作。通过比较作者得出结论,两本书中的女性在婚姻自主权有无、遭受男权压迫、正房妻子的地位悲哀等方面存在着惊人的相似,这一结论说明,此种社会性差别的存在.即“gender”的存在,正是当时女性悲惨命运的根源。而在比较中.作者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两国女性存在诸多相似的同时.在贞操观方面与对待感情的态度方面又存在天渊之别。  相似文献   

12.
《等待戈多》被称为"《圣经》的注释",荒诞不经的现代文本隐含着晦暗古老的《圣经》原型,许多来自《圣经》的语汇曲折地表达了罪恶-救赎主题。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卑琐、虚空与现代人精神的虚弱和罪恶对应,戈多的显性缺席隐喻着现代人与传统宗教的疏离,而波卓和幸运儿的出场也已预演了上帝和耶稣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败。但是在灵魂的救赎中贝克特仍有深情的期待,那是对宗教回归的渴望。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创作的小说反映出她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尤其是《金锁记》中的婚姻观,反映出在当时社会中人们比较普遍的守旧婚姻观。对《金锁记》中各主要人物的命运进行简要分析,揭示当时整个社会的婚姻观实质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马雯娜 《文教资料》2011,(26):11-12
本文从家庭教育、品行修为、处理感情婚姻的方式、民族大义等方面着力分析了小说《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和牛素云这两个有着密切联系,却又在性格和命运上有着很大差别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的《武陵春》与西林春的《水调歌头》都是对亡夫以及过往岁月的怀念之作。二词相似性的主题是二人相似性命运的反映,她们都经历过婚姻的美满与破灭、山河沦落的动荡、独自生活的艰难。特别是"婚姻"的不幸对二位词人的人生、诗词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青木川>是叶广苓的长篇新作.主人公们的人生际遇都存在着"错位"的悖谬与尴尬.魏富堂在解放前夕放下屠刀、接受改编,"镇反"中却被冤杀;冯明恋人惨死后在无爱的婚姻中痛苦一生,重回青木川寻找精神寄托又处处感到失落和不解;程立雪学识渊博、清秀淡雅却命运多桀,自绝尘寰.动荡不稳的时代.每个人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大为减弱,生的无奈、死的尴尬便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7.
鲁迅和巴金在创作《伤逝》和《寒夜》的时候都处在尽情享受幸福甜蜜的爱情婚姻时期。这是这两篇小说共同的创作主体背景。二者又都控诉了黑暗腐朽的旧社会,并刻画了挣扎在丑恶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无论是子君,还是汪文宣,都没有摆脱死亡的命运。尽管他们的愿望都是卑微的,一个仅仅要求拥有自己的家庭,维持一份爱情,另一个仅仅要求为妻子、孩子和母亲提供生活的最低保证,但在那时却无法实现。对旧社会的揭露和诅咒是两篇小说的创作重心。当然,仅仅这样还流于一般。这两篇小说的重要性主要还在于它们不约而同地对知识分子的人格缺陷和人性弱点进行了勘察。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悲剧命运也暴露了他们自身的性格缺失。《伤逝》中的子君在与涓生同居后即淹没在平庸琐碎的日常家务中,逐渐使他们的爱情枯萎,涓生则不计后果地把无爱的真实推给对方,直接导致了子君的死亡;《寒夜》中的曾树生只顾自己的自由和享受,在丈夫生病的过程中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而汪文宣,作为深爱妻子和母亲的丈夫和儿子,被婆媳之间无休止的战争和现实生活的重负压垮,他表现出来的懦弱和无能也是让人又怜又恨的。  相似文献   

18.
《卫风.氓》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让人痛心,然而,在这样的婚姻悲剧中,女主人公身上却折射了一种接近现代女性的爱情婚姻观:热烈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用心操持婚姻,保持人格独立;敢爱、敢恨、保持婚姻中的尊严。也正为此,女主人公的形象才会经久不衰,《卫风.氓》才会不断地为世人所吟咏,所品味。  相似文献   

19.
刘小波 《考试周刊》2011,(77):26-26
美国当代女作家安妮·泰勒在其近作《业余婚姻》中以一对普通夫妇的家庭和婚姻为切入点,展示了其女性主义思想.对女性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关怀。  相似文献   

20.
传世经典《巴黎圣母院》的女主角爱丝美拉达风情艳丽、单纯善良,追求纯真唯美的爱情,然而却被无情的命运捉弄。爱丝美拉达为爱而活,也因爱失去了生命。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作家雨果以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细腻曲折的笔触,描写了爱丝美拉达充满悲剧的爱情哀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