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说《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思想具有丰富的悖论性,主要包括在三层内涵:“超人理论”与道德伦理的冲突、人性善与恶的矛盾以及信仰与理性的迷失。为了更好的表现这三重内涵,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思想内部的对话来加强其思想悖论的丰富性,而且通过他与斯维德里加伊洛夫两人之间的镜像映射关系来加强其思想悖论的深刻性。对于“如何消融拉斯柯尔尼科夫思想悖论”这一问题,作者在《罪与罚》中最终给出的答案是“爱”,这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终探索和追求的道德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柯里亚与宗教大法官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亦可以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宗教大法官的预言。  相似文献   

3.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用小说的形式探究人性的大师。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双重人格》主人公戈利亚德金人格分裂的考察与分析,可以概括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当时俄罗斯社会以及俄罗斯人民心理的看法,并从中理出其创作风格的发展脉络以及思想信仰的成长轨迹。  相似文献   

4.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危机的揭露、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的出路的思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罪与罚》的主旋律就是道德危机以及灵魂与人性的堕落与救赎。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抛弃人性接受现实后杀了人也迷失了自我。最终在苦难的象征索尼娅的爱的感召下皈依宗教,拉斯柯尔尼科夫走上了一条用苦难来净化灵魂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两部长篇小说《罪与罚》和《白痴》的分析,探讨了他的写作意义。作家试图用《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的犯罪与忏悔过程,来说明理性精神对人的戕害,宗教对人的拯救作用;反之,在《白痴》中却通过“圣愚”——梅诗金的毁灭表达出他对宗教的怀疑。由此可见,这两部伟大的作品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理性与宗教的深沉反思的结果,是他对两均表现出一种怀疑心态的展示。  相似文献   

6.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手记》中通过描写众多形形色色的罪犯,对人性进行了反复的拷问:罪犯的犯罪社会原因和犯罪动机;罪犯的双重(善、恶)人格和人格分裂;理想的人性——善良、虔诚,充满仁爱精神的宗教信徒。从而将人内心的罪恶毫不留情地揭示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7.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苦难的史诗,让人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苦难,并告诉人们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中,应该怎样克服世界的荒诞和“卡拉巴佐夫式的气质”:那就是象基督一样为信仰受难。《卡拉马佐无兄弟》并不是一部“复调小说”,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用特殊方式写成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8.
《卡拉马佐夫兄弟》立足于俄罗斯文化的土壤,贯穿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信仰,反映出具有“卡拉马佐夫气质”的“俄罗斯人”的真实精神景观。在这一精神景观中,信仰为人与神之间建起了一座雅各之梯,人性之中或善或恶的因子皆折射出非实存状态的神性光芒。  相似文献   

9.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在探讨人的秘密。由于自身经历的影响,他偏爱“穷人”主题。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没有停留在对穷人苦难生活的展现上,而是把笔触深入到潜伏在人性深处、人的本性中的不幸。他否定理性人物.认为理性能引诱人犯罪。他肯定和赞扬“神人”,认为至善至爱才是人悲惨命运的拯救力量。“神人”形象成了他与丑恶现实相对抗的武器,也成了他解开人之谜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江北的《白月光》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有着惊人的神似,都讲述了一个“在路上”的故事。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书写了拉斯柯尼科夫从杀人到被捕的过程,作者将整个故事的节奏放慢,再放慢,  相似文献   

11.
《玉簪记》对《西厢记》的承继是多方面的,但这丝毫无损于《玉簪记》的独特价值。文章从爱情故事的时代特征、寺院道观展示的不同画面和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等方面分析《玉簪记》的独到之处,以展现它对《西厢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和《诗品》都具有宗经色彩,其共同之处在于都以经典为文体或创作渊源,都崇尚雅正文风,都重视“比兴”,而且更赞赏“兴”。其不同之处在于《文心雕龙》侧重在宗经之义,《诗品》倾向于宗经之法,在对“比兴”的诠释上和对待四言诗体的态度上,《文心雕龙》比《诗品》要褊狭、保守得多,因而二者的宗经程度也就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要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当代先进的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正在努力践行"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对初中化学教材“结晶”部分的概念释疑 ,并对相对含量不同的可溶性固体混合物如何用结晶法分离、提纯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西方后结构心理学的镜像理论入手对舒婷的早期代表作《致橡树》进行文本重读,对诗人在文本中的话语进行历史的分析。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舒婷诗歌中所体现的女性特有的微妙心理变化结合西方女性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女性的自我发展历史做以综合关照,并对《致橡树》的自身的文学价值提出重新地思考。  相似文献   

16.
何为"大众"?     
文章对“大众文化”中“大众”这一核心概念进行历史溯源,在中西文化语境的背景下,探求“大众”的丰富内涵,从而为当今的“大众文化”研究提供有意义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7.
承认客观差别,遵循教育规律,是“试点”健康开展的前提。要正确认识“教师角色转变”、“不组班教学”和课堂教学问题。强化支持服务,改革学业评价标准和方式,构建本土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神话不断呈现着一种流动的变化,研究"牛郎织女"的神话,探讨其原始的内容及意义,梳理该神话的流传及其演变非常重要。由于宗教观念、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原因的影响,"牛郎织女"神话主要经历了胚胎期、雏形期、形成期、演变期等,每个时期都深深植根于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也因此形成了诸多独有的特征。"牛郎织女"神话发展至当下,已全然不同于初步形成期的形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神话精神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人的生产生活经验,"牛郎织女"神话以七夕节的形式传承至今,并演变为中国的情人节。并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世界传达中国古老而美好的爱情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镇聪 《鸡西大学学报》2008,8(5):104-106
《三国演义》与《伊利亚特》虽然以描写英雄为主,但也描写了一些女性。在两部作品中,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并无多大的价值可言,但中西方对待女性的态度还是有所不同,从中我们亦可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重视政治和道德,而西方则重视个人和人性。形成差异的原因有: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文化内核不同。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牢记“两个务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为推进新时期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两个务必”凝结着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深刻历史经验,是实现党的目标和宗旨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践行“两个务必”,把讲话精神真正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