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近代中国的学术谱系上,夏鼐与陈垣属于两代人。关于二人之间的交往,以往学术界似乎很少关注。《夏鼐日记》中有关陈垣的记载,有助于考察二人的交谊以及阐明夏鼐眼中的陈垣在史学方面的威望与成就。"学生辈"的夏鼐不仅经常阅读"老师辈"陈垣的著作,而且他的"敦煌汉简"、"武威墓志"的论文,更是有幸得到陈垣的实际指点。这些文章发表以后,成为夏鼐在历史考古学研究方面的重要代表作,由此或可反映陈垣对下一代学人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夏鼐于陈垣逝世后对他的整体评价,亦可为学术界评价陈垣的学术思想提供借鉴。《夏鼐日记》中关于陈垣的记载,可以看作是对他生平事迹的一种"拾遗补缺",以充实学术界对陈垣的了解。人与人的交往不仅能反映每个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性格特征,也常常能够折射出他们所处社会时代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闫丽 《家教指南》2023,(1):149-158
1943—1945年,夏鼐受“中央研究院”委派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他在考古发掘、田野记载和文物保存方面利用科学的方法,是中国学者在西北地区的首次科学考古发掘活动。考察期间,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方民情,夏鼐屡次有效解决,极大地推动考察团顺利进行。考察所获汉简、碑刻、随葬品等文物为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赵大旺 《家教指南》2023,(1):141-148
向达第二次赴敦煌考察获得胡适在美国募得捐款的资助,向达将这笔捐款交给考察团集体使用。考察结束后,向达由于与“中研院”及傅斯年产生矛盾,将所领“中研院”款项全部退回,夏鼐为弥补其经济上的损失,将向达所获“美国捐款”退还给向达。此外,“中研院”总务处和向达之间关于向达返程旅费的报销问题也产生了分歧,“中研院”认为向达从夏鼐手中领取的旅费属于“中研院”经费,应向“中研院”报销;而向达坚持认为这笔钱出于胡适所募得的“美国捐款”,因此拒绝向“中研院”报销。  相似文献   

4.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平生四海惯为家”,交游极广,和益阳的人和事也有一段交往。如他和益阳人周扬在文化战线上共事四十多年,这是人所共知的,无需赘言。 一九三八年四月,郭沫若在武汉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这年十月下旬汉口武昌失守后,郭沫若到了湖北沙市,乘车去长沙,三十日车到益阳县城,“休息了好一会”。他看到“一段高地上有座宏大的白鹿寺,隔江和县城对峙,颇占形  相似文献   

6.
<正> 甲·研究郭沫若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因为郭沫若的存在浩瀚若海洋。仅以一九六六年以前出版的《郭沫若文集》十七卷作面面观,就有了诗歌二卷,戏剧二卷,小说散文三卷,自传四卷,文艺论集二卷,学术论文四卷。真是才华横溢,汪洋恣肆,要在这水上泛舟,谈何容易。而郭沫若前期思想及创作的研究尤令人却步;其原因盖在于资料短阙,众说纷纭。加以郭沫若的泛神论与浪漫主义五光十色,要作科学的论定,更非“望梅止渴”所能做到的。然则研究郭沫若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他与鲁迅并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正象李白、杜甫之于唐代文学一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且还在于他的成就之辉煌,是我国有史以来所罕见的,他的名字早已列入世界文化名  相似文献   

7.
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进而生成反思与实践的学习方式,它根本上区别于“接受性学习”。1.体验性学习是一种主体性学习方式。真正的体验学习是学习者将客观知识“活化”、“生命化”。或者是将客观知识在个体身上“复活”,使其成为个人经验中的有机成分,成为“我的知识”。2.体验性学习是一种交往性学习方式。体验发生在交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之中,如人与自然的交往、人与社会(包括人与人)的交往、人与自我的交往等,总体上表现为物质性交往与精神性交往的统一。3.体验性学习是一种过程…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心学对青年郭沫若影响极大,是其进一步吸收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基石与导引。郭沫若前期哲学思想的最具特色和最富总力处,是“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这里所言说的正是王阳明心学“心即理”、“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是将人的本体提高到宇宙本体的高度来极度张扬人的主体精神。在这里郭沫若不是将“神”泛化,而是诗性地将自我泛化。所以,郭沫若前期哲学思想实际上是一种诗性泛“我”论。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与国内外学者有着比较广泛的交往,但学术界所关注的仅仅是其中的少数诸人;而关于王国维与巴蜀学人的交往,迄今尚未见系统梳理者。钩稽相关史料,与王国维有直接交往的巴蜀学人有十二人之多。其中,既有前辈学人(王秉恩、王乃徵),也有同辈学人(王复礼、傅增湘);既有弟子(周传儒、杜钢百、余永梁、谢星朗、黄绶、徐中舒),也有后学(李思纯、贺麟)。与王国维有间接交往者二人,一人与王国维当互有耳闻但并无来往(廖平),一人本当与王国维相识但失之交臂(郭沫若).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是20世纪评价褒贬反差最大的化名人。一度沉寂的郭沫若研究近来突然“火爆”起来。究其本质而言,这种“火爆”其实是一种混乱。目前郭沫若研究中的迫切课题是探索郭沫若的精神结构,弄清所谓郭沫若“人格现象”的内在原因,使郭沫若研究尽快走出目前的混乱局面。在互渗思维基础上形成的“返祖”情结与当代意识的融合是郭沫若精神结构的突出特征。郭沫若的学创作、学术研究乃至人格现象都可以从这里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