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对于生死问题的首次探索与思考,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存在主义一方面被人们当作"死亡哲学"看待,但更应当被理解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的真谛是对死亡的消解与重塑生存,死亡在存在主义这里更多是作为生存的保证而出场的,死照彻了生。  相似文献   

2.
《易经》泰卦■的"内阳而外阴"和否卦■的"内阴而外阳"是源自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圆结构之道,复卦■的"反复其道"是源自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圆运动之道。复卦既显示了太阳系"内阳而外阴"的结构之道,又彰显了太阳系一个中心和多个层次"以一控多"的系统论。乾卦的"元亨利贞"是源自太阳乾元之体的本质特征。太阳是太阳系之天体的中心和核心,就是《周易》的"天地之心"。太阳"日新之谓盛德",德乃"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乃"生生之谓易",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是太阳生生不息的演变过程。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创生天地万物之根源,根源就是道,根源就是心,所以太阳就是天道,天心就是道心,朱子的"天地以生物为心"是对太阳生生不息化生万物的最高褒奖。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生态美学研究基本上使用的是西方环境美学的话语,与中国文化有着某些不兼容的弊端,所以紧迫的问题是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探索。中国古代是一种"生生"为其核心、以"天人之和"、阴阳相生"为其背景的"中和论生态与生命美学,几乎渗透于儒释道等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也渗透于绘画、音乐、诗学、建筑与民间艺术的各个方面,构成相异于西方古代实体论哲学与形式论美学的理论风貌,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有着更强的文化自觉,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中和论生态与生命美学,并在与西方生态文化的对话交流中建设新的生态哲学与美学形态,使之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张岱年 1909年生,河北献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是我国杰出的哲学家、哲学史家。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玄儒评林》、《真与善的探索》、《文化与哲学》、《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思想·文化·道德》及《张岱年文集》。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小说《活着》为读者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在"生"与"死"的冲突和对立下,向死而生,顽强地活着对抗死亡的故事。余华将福贵一生的经历提炼成生死哲学,启发人们:面对仅有一次的生命时,每个人要常怀敬畏之心,常怀感恩之情,珍惜生命,不惧困难,用心去感受生命的温情和美好,好好活着。  相似文献   

6.
现代新儒家生命美学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东美是现代新儒家里的诗哲 ,中国生命美学的开拓者 ,他从比较文化学的视角观察中国人的生命情调 ,从儒、道思想的会通处把握中国文化的生命精神及艺术理想 ,以生生之德指点普遍生命流行创化的至善和纯美。生生之德既是道德人格的性命来源 ,也是一种天人交感圆融的艺术意境。他根据中国先哲的天才感悟 ,揭示生命精神冥合自然造化时的广大和谐的美感 ,又以自己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体验 ,表达直面人生悲剧时积健为雄的浩然正气 ,体现危险时刻中华民族精神的崇高。  相似文献   

7.
"万物静观皆自得"--儒家心学与诗学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明新儒家看来 ,宇宙人生是不可分的 ,仁者“静观”万物时的浑然与物同体 ,与其生命精神的内省体验相关联。由自然界鸢飞鱼跃的活泼生机 ,可见天地生命流行的生生之仁 ,而仁体就在人心里 ;故在返观心体的直觉活动中 ,能获得自适、自得之乐 ,体验到自然和谐之美与生趣盎然的诗意 ,融会贯通心学与诗学。  相似文献   

8.
《大道哲学通书》是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司马云杰先生撰写的五卷文化哲学著作.该书的出版得到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华夏英才基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文库的大力支持与资助,现已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并隆重推出. 中国文化是本于天的.天,在无限时空意义上,就是宇宙.以天为本,就是以天道法则、宇宙法则为生命精神源头,为哲学最高本体论."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  相似文献   

9.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经典中一直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学界对于《周易》思想探讨已久、成果甚多,但很少对《周易》中"气"的思想进行系统论述,而"气"的思想在《周易》思想体系中具有丰富的意涵和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阴阳二气""精气""气之感应"三个方面对《周易》中"气"的思想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0.
《寻梦环游记》是一部讲述北美洲国家墨西哥人生命哲学的电影,《焚巾曲》是一部描述中国苗族人生历程及人生价值的丧葬文学作品。这两部作品虽来自不同时空,存在着文化背景和艺术形式的差异,却在祭祀习俗的呈现、死后世界的想象、生命哲学的表达等方面有诸多相似性。它们共同探讨了关于生命、死亡、记忆与遗忘的主题,表达了人们对亲情的追求,抒发了人们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传递了人们对祖先的敬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激发了人们追求更高人生价值的热情。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既可加深中华民族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交往,也可为中国与墨西哥的交流与对话奠定和谐、理解和尊重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郭英杰  赵青 《文化学刊》2010,(2):167-170
"一多"思想是吴宓哲学观的重要内容;《文学与人生》是吴宓"一多"思想的集中体现。吴宓的"一多"思想源于他对儒学的心领神会、希腊哲学的全面吸收、基督精神的理解接纳、佛学的揣摩咀嚼、新人文主义的融会贯通、"原欲"说的阐释运用、道教和伊斯兰教精髓的理解深化以及对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的借鉴认同等。  相似文献   

12.
车蕊 《文化学刊》2024,(3):120-123
本文基于家哲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发对当代家哲学的思考。基于“亲亲”“仁民”“爱物”家庭伦理观的中国传统哲学在全球儒家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当代中国学者提出以在世代之中存在的“生生”生存论来建构家哲学。然而,家哲学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历史与现实碰撞融合的产物。本文试图从儒家生生不息、流动的生命哲学及生存论阐释家哲学,从先秦、宋明直至近代家哲学的历史演进,进一步探讨当代学者对家哲学的反思和建构。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1,(2):164-164
卞新龙、罗秋在《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儒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思想是“天人合一”,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统一的整体,“天地阴阳木火金水,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人与自然之物都是统一于自然界的。古代一般用“天道”来表示自然规律,并且把天地置于很高的地位,包括封建的君王都要在理论上遵守天道,敬仰天地,我国古代遗址有帝王和百姓祭祀天地的传统以及不违农时的习惯。  相似文献   

14.
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关于马克思哲学以人为本的三次论争:20世纪30年代围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开的第一次论争、20世纪70年代围绕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展开的第二次论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以人为本展开的第三次论争。作者对这三次论争进行了认真反思,认为这三次论争表明人们对马克思哲学以人为本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化,同时,在这三次论争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片面的极端的倾向:一种倾向以为马克思哲学是"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所谓科学的非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一种倾向以为马克思哲学是"见人不见物"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本体论的哲学,这两种倾向都没有真正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哲学的本意和真谛。作者认为,马克思哲学真正的本质、精髓和活的灵魂就是"人与物相统一"这个最根本的原则,现实人道主义价值观和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论之统一的理论则是它最基本的原理和最核心的内容。我们只有全面准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精神实质,以马克思哲学以人为本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才能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顺利地进行,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间文学《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颇具辐射力的文学艺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通过探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哲学意蕴,得出身处逆境仍要锤炼强大内心、适时把握机遇以迈向成功彼岸、辩证统一评价人物事件等启示。以期使当代的人们获得生命之真谛、命运之奥义,以达到传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启示、指导人们当代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管丽珺 《文化学刊》2015,(2):217-220
葛洪《抱朴子外篇》的价值观,体现出一种"知止"的思想原则和人生智慧。儒道在"知止"的问题上,各有不同侧重,折射出关涉生命的不同理解。而葛洪将两家杂糅,综合乐观与悲观的生命之道,丰富了传统的身心性命之学。  相似文献   

17.
《易传》是儒、道、墨、阴阳等思想的集合,德育思想是《易传》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易传》以精炼的语言和成熟的思维探讨了德育的起源、明确了德育的目标、归纳了德育的基本内容,并首次对德育问题做出了总结性论断,构建了一个维护统治秩序的德育规范。研究《易传》的德育思想,对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德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平凡的世界》的小说时间是1975年至1985年。这是中国当代最具有历史意义的十年,从万物不生的“浩劫”到神州大地欣欣向荣的,它横跨中国当代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小说所描写的历史事件很像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所描写的“不流血的革命”——“但也...  相似文献   

19.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行为当遵循天地之规律,效法天地的变化。科技至上的思想,发达的逻辑思维和语言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人对自然的感应日益钝化,失去了天地人神的整体感。人类社会对原道境界的背弃,致使人类面临诸如生态、人口、能源、环境等种种问题和弊病,正可以见出老庄哲学整体的观念与长远的眼光,见出他们的大智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生命本源从这里而来,也最终要回到这里,归于道的真朴之境。  相似文献   

20.
徐强 《文化学刊》2014,(5):90-98
汉学界对《庄子》"自我"观念有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极具特色的研究。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对《庄子》"自我"的西式诠释是用西方的"自我"解读《庄子》"自我",但难免将西式"自我"的蕴含强行赋予《庄子》。比较研究则试图解释两种"自我"观在深层次上的差异或相似,以期真正理解两者。对《庄子》"自我"的当代意义研究则着重于揭示《庄子》自我观对于当下的自我理解或人生的启示。这些研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丰富了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对于推动《庄子》哲学走向世界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