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汉代统治者在政教观念上高度重视音乐的移风易俗作用,其主要的移风易俗举措皆与音乐有关:立乐府采歌谣以观风俗、统治者遣使循行以采谣观风并教化风俗、地方循吏用礼乐教化移风易俗。但在这些举措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化始终处于缺席状态,这意味着东汉白虎观会议所确定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政策在汉代最终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体现出汉代音乐移风易俗之审美意识形态地位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2.
《诗》和《春秋》都是先秦儒家士人极力推崇的文化文本。二者从实际的历史角度看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在儒家的话语建构工程中它们却同是儒家权力意识与乌托邦精神的体现 ,有着深刻的一致性。“诗亡”与“《春秋》作”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文化空间的变化 ,也反映了儒家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荀子的君民理论是严密与多维的,其在为君主制政治寻求合理性时提出了"民本"思想;论及君主制的施政与统治形态时,又提出了"君主"思想,体现君主的主宰地位。可见,"民本"与"君主"分属于"本末"关系与"主从"关系的维度中,二者是并行不悖、相互制约的。本文以"民本君主"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阐明《荀子》中"民本"与"君主"思想的具体内容及特点,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耶律楚材是我国历史上战功显赫的人物,他骨子里流淌着中原文化的血液,他的人生道路就是儒家理想的人生道路。他曾侍金元两朝,四代君主,以儒家的"治国平天下"为毕生信念。本文主要考证其从政历程,将其从政经历划分为两个朝代和五个君主探讨,从而对耶律楚材这一生的坎坷经历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5.
车蕊 《文化学刊》2024,(3):120-123
本文基于家哲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发对当代家哲学的思考。基于“亲亲”“仁民”“爱物”家庭伦理观的中国传统哲学在全球儒家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当代中国学者提出以在世代之中存在的“生生”生存论来建构家哲学。然而,家哲学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历史与现实碰撞融合的产物。本文试图从儒家生生不息、流动的生命哲学及生存论阐释家哲学,从先秦、宋明直至近代家哲学的历史演进,进一步探讨当代学者对家哲学的反思和建构。  相似文献   

6.
汉末三国时期政治格局极其不稳定,自然灾害与病疫频发,引起了社会波动与恐慌,导致汉末战乱与东汉王朝的崩溃瓦解.汉末三国时期处于秦汉统一向魏晋南北朝的过渡期,在失败的黄巾起义后东汉统治形势更加混乱,宦官与朝臣的权力制衡被打破,并迎来了双方势力的争夺,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而历史开始步入群雄争霸、纷争不断的三国时代.该文从历...  相似文献   

7.
聂姹 《文化交流》2013,(7):24-27
"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际会议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5年来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最新观点,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凝聚成文化共识。本文撷取的是大会期间部分外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所发表的见解与看法。它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等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明夷待访录》集中体现了黄宗羲的政治哲学,学界对其待访对象的研究尚无定论,值得再思考。我们首先就学界讨论《明夷待访录》待访对象的论证过程和所持依据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反驳,进而从比较《留书》和《明夷待访录》中黄宗羲对待清朝态度的变化、黄宗羲对社会二十年后进入盛世的预测、黄宗羲的朋友门人等对其人其书的评价、黄宗羲"天命观"以及对清朝的政治与文化认同等个方面深入分析,得出结论——黄宗羲待访的"后王"是清朝君主。黄宗羲之所以异常隐晦表达自我的政治立场,主要是其"理性认同"与"情感认同"发生着激烈尖锐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儒家诚信思想是一种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其在封建传统社会中用来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稳定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儒家诚信思想在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今天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基于此,本文首先论述了儒家"诚信"思想的基本内涵,其次分析了儒家诚信思想现代转型的现实依据,最后提出了儒家诚信思想进行现代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白鹤梁题刻留有宋以来的300多位文化名人,题刻人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还有一些人名同名现象,该现象共包含了19位名人,9个名字。这些相同的人名,其用字都蕴含了一定的文化内涵。这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体现了古人希望后人继承祖业、光宗耀祖的价值取向;二是体现了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中、诚;三是体现了儒家的入仕思想和传统的玉文化;四是体现了个人的审美情趣与理想志向。这种专书专名的研究对读者了解古人的价值观,准确理解古代典籍、古代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汉前期,儒家尽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君主和统治集团文化认识上的阻障,汉儒与统治者的思想总是格格不入。儒家认为,这是“攻与守不同术”的问题未得解决的一个表征。于是武帝时乃有董仲舒天人论宗教文化思想的出现。 一 其实,董仲舒的道德与功效相结合的社会政治主张,同陆贾、贾谊比较,并非面目全非,但以此为标志搞起的一套汉代儒学,历经武昭宜时期的文化洗礼,最后毕竟被汉廷接受为统治学说。这,与董氏《春秋》学思想自身的文化特点,以及时代的文化背景都不无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天命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后世儒学有着深刻影响。孔子天命观的产生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吸取了殷商时期的天命神学思想,还与孔子所处的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孔子的天命观可以分为"天""命"两个部分。"天"既指"自然之天",也指"意志之天";"命"既指生命、寿命的命,也指命运的命。孔子讲"知天命""畏天命",他相信天命但更注重人事即"天命在我",强调如何在"天"的指导下实现人自身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儒家人格美理想即是君子,其人格美内涵主要是浩然之气、勤于思而敏于行与尽名分、反躬自省等方面,本文相应地从三个方面分析现代大儒梁漱溟与儒家人格美理想的对应性,从而确证梁漱溟正是儒家所谓的君子,其言其行体现的正是君子风范。  相似文献   

14.
陆机生命意识中有两个矛盾:一个是乐生哀死与生死如一的矛盾上,另外一个矛盾体现在陆机追求对生的超越上,也就是儒家入世"三不朽"与道家出世隐居思想的矛盾。陆机的生命意识由乐生哀死改变到生死如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陆机的生命意识看似矛盾,实则是陆机在经历了那残酷的社会现实体味惨淡黯然的人生之后,穷极思变思想自然回归道家思想时必然会有的一种体悟。  相似文献   

15.
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协调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教授治学”符合现代大学的发展规律。明确界定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作用领域,科学认识学术权力在大学发展中的地位,充分尊重学者与学术组织在学术事务中的决策作用,确立学术权力在学术管理活动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制度创新和校内体制改革,实现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向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转变,建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的协调机制,形成有机的分工、合作与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16.
“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9月16~19日在陕西眉县召开。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实学研究会、陕西哲学学会、陕西社会科学院和陕西眉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会议在张载故里——风景如画的太白山麓隆重举行,参加会议共有126人,包括11位外国学者、2位台湾学者,提交会议论文62篇。会议围绕关学与实学的主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热烈的讨论,从实学的角度重评张载、用实学的方法研究关学,极大地推进了关学与实学的研究,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综述如下。一 关学的界定会议针对关学范畴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赵吉惠教授…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已经成为了华夏文明的标签,但其内涵却言人人殊。儒家哲学是天道与人道的会通,"圣人"是"天人合德"的典范。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是赞美孔子体现了儒家至德"中庸"之"时中"。"圣"即"通","时中"必然基于"主体—本体"之自通。儒家的"天道"表现为"天时","人道"之心性本体也具有内在的时间意识。"圣之时者"提供了"天人合一"在"时"中证成的可能性。"时"的内涵与情感、艺术、体知等都有关系,体现了儒学的独特价值,是一种整全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8.
王双 《职业圈》2012,(9):52-52
一、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体制与生产经雷管理体制的有机融合是形势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体制与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的部门分割,分工过细是造成工作之间配合脱节的最大原因。同时部门之间。沟通交流不畅。都会使两个形态管理不一的工作难以融合。因此,最重要的是建立起适合现代企业基层经济组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领导方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党组织在企业基层中的作用,它必须融合于经济发展之中。权力决定了作用发挥的大小和效果。作为企业必须解决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问题,没有权力的保证监督只能是形式上的。单纯依靠个人党性的觉悟来看自律。从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实践表现是不突出的。提出党政融合很有意义,融合首先是体制的融合,机构的融合.制度的融合。领导方式的融合,融合体现了平等义务,既有责任也有权力,参与只能体现义务而不能体现责任和权力,从而体现的作用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融合是客观形势的需要,是企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于儒家伦理的讨论,需要和当今时代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经过了百多年来的发展之后,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的家庭、社会、政治伦理规范和伦理观念,是我们讨论传统儒学纲常伦理体系所具有的现实伦理基础。这也是我们的讨论不同于清末民初时期伦理观念的中西古今争论之所在。对于儒家伦理,汤一介先生的伦理思想和儒学实践是我们继续儒家伦理问题探究的基本参照。  相似文献   

20.
君子人格是儒家学派的理想人格,代表了儒家对于人生实践的价值取向,《论语·为政》提出了“君子不器”的重要论断,朱熹理解为君子人格不能如器具一样,只是具有一种特定功用,此说颇有影响。而在《论语·子路》中又有“君子……使人也,器之”的讲法,这种“器之”与“不器”之间的矛盾难免使人们理解儒家人生价值取向和个人人生道路选择时造成困扰。该文通过解读文本,分析儒家对于人生与做事的基本态度,重新理解器与不器的关系。在儒家眼中,有健全人格的人应该是道德的、开放的、处在丰富的关联中的,因此人完整的、现实的生命有别于器,而在面对具体事务时要尽己所能,恕人不能,也不可忽视对人器性方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