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技术导致建筑设计的三种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中国十大建筑的产生,让人们充分认识到随着现代数字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建筑领域产生巨大的变化.现代建筑设计有以下几种倾向:一、技术越来越先进,主要体现在建筑设备的智能化;二、展示交流越来越方便,主要体现在建筑模拟的数字化;三、传统审美法则面临新建筑形式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式的数字化.  相似文献   

2.
付金华 《家教世界》2013,(9X):244-245
(本文原刊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3月刊P14-P15)随着网络深入人们的生活,"数字地球"、"数字校园"等概念被人们普遍接受,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类学校也加入了数字化的行列。本文就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平台的作用,必须构建信息资源平台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及保障体系,以推进信息资源平台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现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的可行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的主要功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过去十年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发展阶段。期间,高校基本建成了相对完善的数字化校园,建立了面向各部门的业务系统和信息化应用系统,如智慧课室系统、一卡通扩展系统和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监控系统等,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也开始不断深入;基于三大平台的系统集成,基本消灭了信息孤岛,实现了数字化校园全业务数据的集中沉淀,数字化校园不断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图书馆开始发生巨大变革,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推动着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方式的变革和发展,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走过十年历程。拥有百年历史的苏州大学图书馆,是如何应对这十年的信息化大潮进行数字化改革,是值得关注和借鉴的。对此,本刊采访了苏州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周建屏,讲述"百年"大学图书馆的"十年"。  相似文献   

6.
在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大浪潮下,为了把握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方向,使其得到一个良性发展,该文阐述了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科学内涵与其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在此基础之上,把握我国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途径、成果及特点。继而通过文献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研究:一方面,从"质"与"量"的双重维度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现状、归因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借鉴教育技术学的AECT94定义,以开发为落脚点,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做了切实可行的构想——进行专题少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智能教学系统的搭建,并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基础教育信息化重在缩小地区、城乡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厦门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以《规划》精神为指导,抓住厦门市委市政府打造"智慧名城"的契机,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开展"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下的区域协作和信息化推进研究"课题研究,探索区域协作信息化推进的共建共享机制和途径。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大浪潮下,为了把握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方向,使其得到一个良性发展,该文阐述了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科学内涵与其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在此基础之上,把握我国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途径、成果及特点。继而通过文献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研究:一方面,从"质"与"量"的双重维度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现状、归因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借鉴教育技术学的AECT94定义,以开发为落脚点,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做了切实可行的构想——进行专题少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智能教学系统的搭建,并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育网络》2016,(4):39-40
当代社会信息化变革的突飞猛进,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更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学习乃至思考的习惯,全面且深刻地影响到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此时代潮流中,古老的历史学也在发生着重大改变,从"计算机转向"(20世纪70—90年代)、"数字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和"网络化/自媒体化转向"(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头十年)等阶段,  相似文献   

10.
正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于2009年正式启动,较好地契合了教育部积极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工作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求。经过平台的一期和二期建设,目前,该平台已经成为全省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和教育管理信息服务的核心平台,促进了全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统建共享,加速了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一、背景1.政策背景作为当下国家教育的重要发展战略和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电的" "与"-"是20世纪的通行证,那么信息处理的"1"和"0"则是21世纪文明世界的"绿卡".美国学者尼葛洛庞蒂说:"数字化时代到来了,数字化是迈向成长的通行证."数字化时代以数字为基础和核心,它将各类信息数字化,用于计算机运行,从而达到信息的可视化、智能化与网络化.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社会,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它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方式时,也转变着人们的思维品质与文化特征。为培养合格的数字公民,信息技术教育需要从"信息技术常识(Literacy)"教育转向"面向学科核心素养(Competence)"的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可界定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实践力和信息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版权保护、信息资源标准化、教育信息资源网站设计、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与管理等问题,更要注意培养人们的共享意识,培养相关的专业管理人员,提高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水平和质量,增强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的便捷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逐步将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4.
1.引言E时代的到来,EB、EC、ED、EMAIL……数字化的生存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加工、存储、传输方式,因特网的全球传播能力更是拓展了人们信息交流的时空领域。科技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因特网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数字化技术精确、廉价、大规模的复制功能使得数字化作品(如电子出版物、电子绘画、电子音频视频作品)的随意拷贝、篡改易如反掌,给现有的版权制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信息的各种不安全隐患使网上交易的认证和防伪举步维艰;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能力的成级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管理平台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数字化管理平台就是学校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学科的信息通过数字化和计算机进行处理,尽可能地利用和集成各类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提供信息服务,从而实现学校的数字化管理。本文主要对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强学校管理的实践研究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十年教学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高等学校应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构建智能化的教学环境,提供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通过对"互联网+"视角下独立学院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探讨,可以加深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丰富多元化教学的内涵,探索创新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育的均衡、公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文化引领数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是一个热门话题.当今社会,数字化不仅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提出"推动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设国家开放大学",是完全正确的.不难设想,如果离开了数字化,离开了信息技术,远程开放教育将难以实施.但是,信息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手段,作为一所新型大学,在确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之后.应该考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字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生存能力是信息社会人们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因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应该提升为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生存能力。文章阐述了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内涵和数字化生存能力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科技前沿技术不断涌现,使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互联网全球化的今天,为了营造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学校开始着手打造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20.
<正>一、问题的提出"95后"是伴随着信息爆炸、万物互联的社会浪潮而成长起来的,他们在1995-1999年间出生,年龄在17-22岁,相对于80后和90后而言,95后是互联网数字化的一代,他们更加年轻,思想更活跃,更开放。随着越来越多的"95后"不断进入大学校园,"95后"大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