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少华 《新闻实践》2014,(8):102-104
43年前,金华老火车站票房厕所边一名弃婴凄厉的哭声,引起了正在附近拾破烂的张洪斌的注意,后他与妻子楼小英商量,决定收养这一弃婴。其弃婴就是今天的张美仙。此后,两位老人先后收养了20多名弃婴。这对靠拾破烂维持生机的善良老人的事迹,曾感动了无数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将这对以捡破烂为生的爱心夫妇称为"中国希望工程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有个县机关干部给省报写稿,报道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件新闻。稿子被某新闻单位的记者发现,打电话要作者补充材料。文章见报了,署名的却是这个记者。写稿的通讯员呢!对不起,被甩在一边了。还有个作者,给某报写了篇反映实际工作问题的稿子,编辑“匠心独运”地作了处理,一半作消息,一半作短评,登出来署名的是编辑。原作者呢?也对不起了。这类事发生在新闻机关的究竟有多少?不能说很多,但也并非个别。那位通讯页感到有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青年作家、《金华日报》记者洪加祥撰写的《梦中的橄榄树——洪加祥报告文学集》,最近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较有影响的19篇报告文学。其中歌颂两位善良老人张洪斌、楼秀英拣破烂收养五个弃婴故事的《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  相似文献   

4.
某报报道了两篇突发事件新闻,标题分别为《13名女工宿舍内煤气中毒》和《歌手陈羽凡驾车撞伤行人》。两篇消息的末尾,均打出了线索提供人,并分别注明报料奖金为100元和200元。  相似文献   

5.
2011年2月10日,浙江某报几乎用三个整版的篇幅,集中报道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各地"新春播新绿"的热烈气氛与动人场景.然而,同日全国十多家报纸不约而同出现上班第一天"义务植树"的报道,或文字,或图片.某报通版的植树照片,主图的文字说明是某村老人们相约"去棋盘山上植树",可画面近处的两人是在锄草,远处的两人也不像是在植树.针对这一组同质的、异化的新闻,有人评说:"学生的高考中有命题作文,如今,新闻采写似乎也有'命题新闻'一说,即总编辑向部主任命题,部主任向编辑命题,编辑就给跑线记者命题.'节后植树'也许是一条'命题新闻'吧,所以有那么多的报纸做了同一道作文题".  相似文献   

6.
看了这个题目可能有人要说,难道编辑还有不会说话、说不好话的吗?遗憾的是,确实有一些编辑还说不好话,说出的话要么辞不达意,要么讨人嫌,甚至可能遭人骂. 谓予不信,且看最近新华社记者在一篇报道中提到的一件事:一位骑车人不幸被汽车撞得头破血流而死,对这飞来横祸,其家人、亲友自然悲痛不已.而某报的编辑竟在报上毫无同情心地说,这个骑车人"中头彩"了(见报标题为:<骑车人"中头彩"惨死>).这算会说话吗?  相似文献   

7.
一个原本聚焦于孤儿收养的新闻事件,却成为众多记者抱怨采访难的导火索。1月4日,河南省兰考县民间收养弃婴孤儿的袁厉害家发生火灾,造成7名孩童死亡。众多媒体在第一时间将目光投向了这一事件,试图还原孤儿救助体系的漏洞,推动政府部门对此加以完善。不过,对这一新闻事件报道的转向,恰恰就出现在这个节点。  相似文献   

8.
爱心托起新的生命———唐山电视台救助活动纪实沈明娥今年四月底的一天,唐山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热点透视”节目部来了一位老人,怀里抱着一个脸色苍白、嘴唇青紫的女孩。原来,徐国珍老人五年前收养了一名弃婴,取名徐玉。小徐玉体质极弱,经常生病,比同龄孩子矮一头,...  相似文献   

9.
2003年11月13日,某报刊登了一篇报道,题目是《武胜任命一批“猪官”》,说的是“前不久  相似文献   

10.
数字是表示数目的文字,它是反映事物的量的基本概念。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变化,数字就是一种最准确的表达方式。新闻中的数字有时可以直接衡量一篇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可以增强新闻的可信性,还能较直接地反映一个单位工作、生产的进展、成就和效果。正因为如此,数字一旦不准确、用错了,就会使人摸不着头脑,影响新闻的可信性和社会效果。例如,某报在一篇报道中注明鲁迅的生卒年时写道:鲁迅(1818—1936),照此计算,鲁迅的享年当是118岁。其实,他的生卒年是1881—1936,鲁迅逝世时只有55岁。北京某报报道:“戚…  相似文献   

11.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12.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例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  相似文献   

13.
9月9日,江苏某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扬州大学设“贫困生楼”贫富分居引来争议》的报道,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社会强烈反应,各种观点、评论纷至沓来。9月29日,《南方周末》发表了题为《调查发现扬州大学无贫困生楼作者称系报社所为》的文章,证明江苏某报有关贫困生的报道是假新闻。无独有偶,9月13日,北京某报刊载了一则题为《北京孔庙将立高考状元碑收录历届省级状元名单》的新闻,可没出两天,牵涉此事的北京市有关政府部门就纷纷出来“辟谣”,说立高考状元碑“纯属无稽之谈”。他们根本就没有谈过“建高考状元碑”的事情,只是在一份《安定门街道…  相似文献   

14.
一个认真负责的医生,在给病人开方投药时,一定是小心谨慎、斟酌再三的。因为他不仅怕开错了药,也担心某些药品在治了病的同时,会产生副作用。办报有如行医:编辑在处理稿件时,生怕哪句话说得不恰当,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给自己带来些麻烦倒还事小,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事大。笔者从事编辑工作十几年,一条感触颇深的经验就是:当心,新闻的负面效应。 新闻的负面效应,或者叫新闻的副作用,是指在传播了某个信息之后,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后果。这种出乎编辑记者报道本意的不良影响和后果,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局的;可以发生在某个人身上,比如,一篇报道某先进个人的通讯见报后,被报道者却因此受到周围群众的孤立甚至讽刺打击,领  相似文献   

15.
写新闻报道不能合理想象,以免造成失实,这是新闻界共知的常识。通讯员稿件中有未交代清楚的地方,编辑改稿时也不能合理想象,随意改动、增添、否则同样会速成失实,给报紙、通讯员乃至自己带来麻烦。有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寄给某报,内容是表扬3个女婿争着养岳父岳母。稿中说到岳父身体不好,两年前又患重病,住进医院,3个女婿轮流侍候。稿件后面没有写明岳父岳母是生还是死,报社编辑为了让稿件增色,合理想象地修改成岳父去世了。见报后可热闹了。被报道的老人一骂通讯员,说这那里是表扬我的几个女婿,分明咒骂我该死;二骂报纸不该采用这样失实的稿件,并登门质问通讯员,要他在报纸上发表更正。老汉的邻居和熟人见  相似文献   

16.
三次查问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通讯员首先要注意真实,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同样要注意把住最后的关口。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或者是离奇编造、合理想象的稿件,虽然也能吸引人,但是经不住推敲、核实,只要编辑多留心是可以发现破绽的。一九八三年四月五日,一位通迅员给宝应县广播站发来一篇题为《发生在安宜饭店里的几件事》的报道。在这篇报道中,反映了安宜饭店的服务人员在热情接待顾客、做好服务工作的  相似文献   

17.
编辑的风格     
什么是编辑的风格呢?去问一位老编辑,回答说:“编辑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再问,他便笑而不答,仿佛其中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神秘得很。不久,便听到一件有趣的事:某报一位文艺副刊的编辑,接到一篇散文,十分欣  相似文献   

18.
2007年3月3日,北京某报在有关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大会新闻发言人介绍会议筹备情况的报道中,在涉及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内容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表述形式。一是:"吴建民表  相似文献   

19.
写稿二题     
绝知此事要躬行——亲知一位新闻界的老前辈说过: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即要用90%以上的时间采访,用不到10%的时间写作。这句话,把新闻采访的重要性、必要性讲到家了。但在新闻工作的实践中,人们却常常忽视这一点。记得1984年刚搞报道时,我根据一份材料改写了一篇“母亲发假电报催子回家,战士严守纪律当天归营”的稿子,投往报社后,一位编辑打电话说,问题抓得不错,但概括性的语言太多,缺乏生动感人的细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2月2日,某报以《裸女街上晒太阳 两度脱衣仰卧草坪四个小时》为标题,报道了一位30多岁的妇女在广州市政协大楼附近草坪赤身裸体的新闻,并配发了一幅清晰的裸体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