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年级有一位新来的数学老师。下课后,约翰问彼得:“你觉得这位新老师怎么样?”“我觉得他不可靠。”彼得说。“你真的这样认为吗?”约翰很疑惑。彼得说:“是的。昨天他说3+4=7,可今天他又说2+5=7。”  相似文献   

2.
灵机一动     
探索发现教“小数乘法”教“小数乘法”时,首先,教师问:“班长购买了9瓶雪碧,每瓶45元,共计多少元你们能否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呢”学生思考几分钟后,汇报解题方法。生1:45元=45角,45×9=405角,405角=40.5元。生245+4.5+4.5+…+4.5=40.540545×9元角元。生3:4元5角=4元+5角,4元×9=36元,5角×9=45角,45角=45元,36+4.5=40.5元。生4:4元5角=5元-5角,5元×9=45元。5角×9=45角,45角…  相似文献   

3.
在教“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时,教师首先出示“1+ 3×2”这道题,全班大部分学生举手争着回答,一位学生说:“1加 3等于 4, 4乘以2等于 8。”教师把得数板书好,问学生对不对,他们都说对。这时,教师出示下图:   问:“一共有几个△ ?”“ 7个。”“怎样列算式 ?”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了三个算式:1+ 6=7,1+ 3+ 3=7,1+ 3×2=7。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发现了问题:看图写算式中的第三道算式与首先出示的那道算式完全一样,但得数不同,1+ 3×2=8是错的。错在哪里呢 ?他们全神贯注地自学例题,课堂鸦雀无声。片刻,课堂活跃了,…  相似文献   

4.
《学前教育》2007,(5):30-31
大班区域活动环节,张老师发现嘉嘉把从植物角摘的一粒草籽放进了身旁颖颖的肚脐里。张老师正疑惑,嘉嘉问话了:“老师,这样我们就能生个小宝宝了吗?”原来,前段时间,张老师曾给孩子们讲过一个《我从哪里来》的故事,大意是爸爸送给妈妈一个礼物,妈妈把它放在肚子里,就生出了宝宝。现在,嘉嘉如此表现,张老师真不知如何回答了。  相似文献   

5.
案例早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嘉嘉的妈妈就和一年级的嘉嘉约定,“五一”长假带嘉嘉到北京去旅游,而嘉嘉最渴望的是到北京游乐场玩。因为要出去好几天,妈妈在“五一”节前几天,要求嘉嘉增加练琴时间,把出去几天要落下的练琴作业提前完成。但嘉嘉练了两天的作业后,就不愿意了。母亲看着生气,说:“你不要练就不练好了。”嘉嘉知道妈妈说的是反话,他虽然没有离开琴凳,但情绪更加烦躁,哭哭啼啼的。妈妈就更加生气了,一边罚他面壁思过,一边说:“这样不听话,不要去北京了!”嘉嘉一听大哭起来。妈妈的气更不打一处来,怒斥:“不许哭!再哭……”嘉嘉吓得真的没有了哭声。但第二天,妈妈发现嘉嘉的头颈常有抽动。妈妈以为嘉嘉头颈扭了,也没有特别留意。“五一”以后,妈妈又规定嘉嘉周一到周四不准看电视。嘉嘉为此很不高兴,甚至半夜有惊哭现象。几天后,班主任也反映嘉嘉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课堂行为问题增多,老师稍一批评,情绪反应很大。一时间,嘉嘉成了班里问题最严重的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6.
大班区域活动环节.张老师发现嘉嘉把从植物角摘的一粒草耔,放进了身旁颖颖的肚脐里。张老师正疑惑。嘉嘉问话了:“老师,这样我们就能生个小宝宝了吗?”原来,前段时间,张老师曾给孩子们讲过一个《我从哪里来》的故事。大意是爸爸送给妈妈一个礼物。妈妈把它放在肚子里,就生出了宝宝。现在。嘉嘉如此表现,张老师真不知如何回答了。  相似文献   

7.
堵小亚 《考试周刊》2010,(12):86-88
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5的老师是合格老师,教3+2=?的老师是好老师,而用3+2=6来教的老师才是优秀老师。显然.这位教师的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教学思想:“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这种思想无疑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而我们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对“错误”避之唯恐不及,课堂的教学尤其大型观摩教学活动中,追求的是“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俞群 《家庭教育》2007,(3S):34-35
早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嘉嘉的妈妈就和一年级的嘉嘉约定.“五一”长假带嘉嘉到北京去旅游,而嘉嘉最渴望的是到北京游乐场玩。因为要出去好几天,妈妈在“五一”节前几天,要求嘉嘉增加练琴时间,把出去几天要落下的练琴作业提前完成。但嘉嘉练了两天的作业后。就不愿意了。母亲看着生气,说:“你不要练就不练好了。”嘉嘉知道妈妈说的是反话。他虽然没有离开琴凳,但情绪更加烦躁,哭哭啼啼的。妈妈就更加生气了.一边罚他面壁思过.一边说:“这样不听话,不要去北京了!”嘉嘉一听大哭起来。妈妈的气更不打一处来,怒斥:“不许哭!再哭……”嘉嘉吓得真的没有了哭声。但第二天.妈妈发现嘉嘉的头颈常有抽动。妈妈以为嘉嘉头颈扭了,也没有特别留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自从嘉嘉上了幼儿园之后,就不像两三岁时那么乖了,越来越不听话,老是喜欢歪搞,不让他做的事他偏做,比如让他规规矩矩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他偏“倒骑驴”,和我背对背坐着;给他新买的咖啡色外套怎么也不肯穿,说不是自己喜欢的颜色……我拿他还真没办法。请问我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歪搞”呢?嘉嘉妈妈  相似文献   

10.
排队教解题     
小学《数学》第二册有这样一道题目:放学路上,小军的前面有4个人,后面有3个人。路上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小朋友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不能理解题中暗藏的数量关系,往往容易误解成:4+3=7(人)。如果老师只是停留在书面分析上,学生很难接受。怎么办呢?在课堂上,我要学生按题意排队,学生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让“小军”和7名同学(4名排在小军前面,3名排在小军后面)排队“放学”。问:“路上共有几人?”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共有8人。又问:“有个同学算成4+3=7(人),错在哪里?”“他没有算小军。”学生轻松地列出了算式:4+3+1=8(人)…  相似文献   

11.
叶彬 《四川教育》2003,(5):46-46
我曾阅读过这样一则课堂片段———一位德国老师用几个苹果和几块糖做教具教1+1=2。他讲完后,轻声问孩子们:“1+1还能等于几呢?”有只小手举起来:“把两个并起来就等于11。”老师热情地鼓励了他,问:“并起来是不是加啊?”“不是!”“对,要加才行。”又有一只小手举起来,老师请他走到讲台前。小孩拿起一块糖,剥了纸放到嘴里,接着再拿起一块糖,剥开后又放进了嘴里。他鼓着嘴巴说:“一会儿糖化了,1+1不就等于零了吗?”老师接着说:“是呀,糖化了时1+1等于零了吗?大家想想看。”片刻,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糖即使化了,但吃到肚子里的糖仍然是2块…  相似文献   

12.
听一年级的数学课。做练习时,我旁边的一个孩子怎么也不会做,老师显然没注意到他。我俯下身子轻声教他。旁边的孩子马上对我说:“老师,不用教他,他是弱智!”“老师,你教他他也不会,他数学只能考10分!”再看这孩子,竟是一脸的漠然。我的心,被深深刺痛了。每个孩子,都是怀着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进入学校的。可是,为什么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之后,学习,就成为某些孩子的苦恼?就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把分数当作惩罚的武器来对待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30分”、“10分”,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就等于宣判了他在班级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教师博览》2003,(5):4-5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之后,被老师们广泛引用,而且出现了一些与这句话类似的说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等等,表达的都是同一意思,就是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句教育界的“名言”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几年前,听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时,顿觉惭愧和震撼。惭愧的是,原来那些几乎个个都可以成材的学生到了我手里,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14.
听课杂感     
李霞  徐吉志 《师道》2005,(1):36-37
一次,笔者在一堂数学观摩课上遇到了这样一处情景:老师让学生做练习,这时坐在后面的一个孩子怎么也不会做,老师显然没注意到他。旁边一位听课的老师俯下身子轻声教他。他的同桌马上说:“老师,不用教他,他是弱智!”“你教他他也不会,他数学只能考10分!”再看这孩子,竟是一脸的漠然。  相似文献   

15.
班里总有那么几个学生,做作业漏字现象严重,错别字老是那么多。给他打上“╳”号,让他改错,今天对了,明天又错了。是这些学生真的不会写?又不全是。有一天,我灵机一动,批改作业时,只在作业后写上“错5字”或“错3处”,学生的作业簿上不再出现红色的“╳”号,发下作业本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批语自己找错,自己改正。  相似文献   

16.
班里总有那么几个学生,做作业漏字现象严重,错别字老是那么多。给他打上“╳”号,让他改错,今天对了,明天又错了。是这些学生真的不会写?又不全是。有一天,我灵机一动,批改作业时,只在作业后写上“错5字”或“错3处”,学生的作业簿上不再出现红色的“╳”号,发下作业本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批语自己找错,自己改正。  相似文献   

17.
“元、角、分的认识”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使学生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掌握它们的十进位关系和简单的换算,为学生今后学习简单的计算提供知识铺垫和思路迁移。   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为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2.初步学会“元、角、分”的简单换算,知道 1元 =10角, 1角 =10分;   3.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   针对低年级学生接触人民…  相似文献   

18.
如果在教完1 1=2后,你还会问孩子“1 1还能等于几”吗?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个违反常识的怪问题,而赴德国参观考察的中国老师就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实: 在一节数学课上,一位德国老师用几个苹果几块糖做教具教1 1=2。他讲完1 1=2后,竟轻声地问孩子:“请小朋友们仔细再想想,1 1还能等于几呢?”这一问,孩子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中,运用正向思维解决不了的问题为数不少,学生碰了钉子后往往感叹“山重水复疑无路”,当他把正向思维转变为逆向思维后,就会豁然地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这就是换个方向想问题的妙处。例1 已知实数a,b,c满足a+b+c=0,abc=8,那么++的值()。(A)是正数;(B)是零;(C)是负数;(D)正负不能确定。答案是(C)。下面证明++< 0。因为++== ,所以,要想证明++< 0,只需证明ab+ca+ab< 0。因为abc=8,所以,a,b,c全不为0,从而a2+b2+c2 >0。又(a+b+c)2=a2+b2+c2+2(ab+bc+ca)=0,所以ab+…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儿子叫小龙,是取望子成龙的意思。小龙上了幼儿园大班,老师教小朋友写阿拉伯数字,他只会写个“1”,教他写“2”,他总是反写。今日教,明日教,手把手儿教,一点不管用。我们夫妻俩把任务接过来,每天晚上教小龙写。两个多月过去了,小龙还是不会写“2”,其他的阿拉伯数字就更甭提啦,要写也是反写。小龙看见他反写的“2”,总高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