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图书购销形式由征订包销发展到寄销,是近几年我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迈出的一大步。但是目前的寄销制仍局限在出版社对书店的“单方寄销”和社店“联合寄销”等形式,且都是部分品种的寄销。这些形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社店直挂,全品种分配寄销”形式,不仅发挥了“寄销”制的长处,而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几种形式存在的问题。“社店直挂,全品种分配寄销”这种形式是1987年人民体育出  相似文献   

2.
去年下半年以来,发货店(所)和出版社发往销货店寄销的图书越来越多,受到了基层店的欢迎。但也存在寄销过量、结算误期和图书质量不高等问题,对此建议如下: 一、数量要恰当。现在一些单位主动发货寄销,数量过多。基层店因销货有限,不得不大量退货,致使双方都不满意。最好,事先发函征求寄销数量再寄。 二、结算要及时。寄销时间一般以三个月为好,时间一到,发货店(社)应主动通知基层店结算。千万不能一发了事,增加基层店负担。  相似文献   

3.
寄销制作为发行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随着图书市场由卖方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而更加普及。新华书店因此实现了“零库存”经营 ,不仅解除了库存积压的后顾之忧 ,而且大大丰富了其图书品种 ,使新华书店受益匪浅。出版社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版图书 ,一扫以往书不能及时全面上市的焦虑 ,将丰富多彩的图书摆上了新华书店的货架。由此可见 ,寄销制乃形势所迫 ,大势所趋。但是 ,与寄销制孪生的退货工作却奏出了不和谐的音符 ,让店社双方陷入尴尬 ,这一问题在现货图书批销中心集中体现出来。主要有 :1 退货率高 ,退货量大。这不仅包括批销中心对出版社的…  相似文献   

4.
根据关于购销形式改革的意见和中宣部、新闻出版署于1988年3月发出的《关于当前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我们对“寄销”形式进行了不断的试验,它给出版社、发货店和销货店带来了喜和愁,如若把它的愁变喜,则寄销的前途大矣! 一、寄销创局面1987年初,四川美术出版社的编辑调查市场了解到城乡居民常常为沙发上面的墙壁选不到合适的画而发愁。于是组织作者绘出三幅横推双对开沙发画(即《幽谷飞瀑》、《海之歌》、《梦幻》)。这时,作为年画已错过征订期(既未发缩样,又未发订  相似文献   

5.
全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座谈会后,出版社和发行部门本着“解放思想,厉行改革”的精神,携手合作,已开始在图书发行体制改革方面进行大胆而慎重的各种试验。一、改革单一购销形式的试验工作正有计划有领导地在各地展开上海辞书出版社计划全部自办发行。上海古籍出版社部分品种拟试行初版试销或寄销办法。上海人民出版社自办批发,现已建立批销关系的有21个单位,年内拟发展到30~40个,专业性的图书将全部自办发行。上海科技出版社选择农村店、城市店各一  相似文献   

6.
社办发行使出版社与书店的关系,由过去单纯的总经销(寄销)变为多重经销(寄销)退货,在这种经销(寄销)、退货关系中,出版社总是处在劣势,令社办发行如履薄冰。社办发行的营销策略要围绕精品图书进行深度的市场营销和横向的网络建设,以追求双赢、多赢为目标,与经销商一道,共同建设市场、维护市场。对出版社而言,创造精品图书比创造名牌出版社更有意义。因此,图书市场营销应避免走入制造名社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国的出版社和书店,谈论图书寄销的越来越多,有关文件也较明确指出,今后要逐步推行图书寄销,现在,一部分地区正在试行。 1984年,我们曾在日本进修出版业务,参观了二十余家书店和图书批发公司,考察了日本的图书发行。在这里,我们只就图书寄销问题,介绍一些情况,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寄销制在图书市场的广泛运用,使世界各国出版发行业的销售形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国也把寄销制作为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寄销制在购销体制完善和促进图书市场的繁荣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程度的作用,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由于图书实行的是完全寄销制,即代理商如不能销售可无条件退货,这就把风险完全甩在出版社这一边,因此,重新审视寄销这种图书销售模式已经搬上了图书出版业的日程.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解放前后曾尝试过图书寄销,但由于种种原因,寄售制没有推行开来.1982年7月,文化部发出《关于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重新提出寄销问题.1984年4月,经过全国图书发行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实行寄销制的若干规定.  相似文献   

10.
社店关系,即图书的产销关系,是图书发行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图书产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出版发行界普遍关注。如何协调社店关系,建立合理的图书产销机制,是深化发行体制改革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般图书批销的现状 社店关系,主要是出版社自办发行  相似文献   

11.
购销机制的改革,是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重点,而推行代理制则是深化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浙江省新华书店在与全国互见余家大中城市书店以及批销中心建立浙版图书区域代理的同时,与深圳市新华书店实行了浙版书的统一配供、全品种寄销、实销实结的代理方式,这是对代理制形式的又一突破性进展,为推行浙版图书的全权代理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试行浙版书全品种代理、实销实结是购销双方摆脱原有落后进销方式的共同要求,它是以计算机管理为依托,以先进的运作方式为基础的。早在1996年,浙江省店与深圳市店均对各自的计算机系统…  相似文献   

12.
寄销制作为一种出版物购销方式,建立了一种出版单位与发行单位之间,以信用为基础,共同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图书销售,提高图书流转效率的机制。正因这些积极作用,寄销制在发行领域被广泛地采用。然而,由寄销制带来的应收账款膨胀、流动资金短缺、利润降低等问题也严重地困扰着出  相似文献   

13.
晋版图书征订萎缩原因及其对策康玉萍发行好晋版图书,对弘扬三晋优秀文化,促进山西出版事业的繁荣都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图书发行主渠道的各基层店对晋版图书的发行理应重视,作为省店,对晋版图书的组织发行更是义不容辞。晋版图书的发行是社店双方最为敏感的一根神经。...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图书发行工作有了很大发展。1983年全国图书发行册数比1978年增长了70%,码洋增长了123%。发行体制改革也迈开了步子。出版社开办的门市部多起来了;集体、个体零售书店(亭、摊)有了发展;购销形式渐趋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包销之外,寄销、代销、试销、特约经销、自销等多种购销形式,在不断产生和发展;国营书店推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等等。在图书流通领域中,束缚图书发行事业和整个出版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旧体制-统购包销和国营书店独家经营的局面正在逐渐改变。但是,也应该承认,旧的发行体制还没有根本变革,改革的步子还不快。  相似文献   

15.
三联合———图书发行改革与发展之路●帅雨发一本文所述的三联合,是指国有新华书店之间即书店与书店(简称店店联合)、出版社与书店(简称社店联合)、出版社与出版社(简称社社联合)的联合经营形式。简单具体地说:所谓店店联合,就是成立以省新华书店为龙头,地市新...  相似文献   

16.
在寄销问题上,有一个不太为人注意的重要因素,就是社店双方的心理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对于新事物的认识,最初往往来源于自身的经历。当一项改革尚未显示其效益之前,人们免不了忧心忡忡,举棋不定。包销与寄销都是历史产物,前者不是一无是处,后者也不是百利而无一弊。寄销是从包销脱胎而来的,实际上更多地表现为社店往来关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为了使浙江版图书更好地为我省建设“两个文明”服务,充分调动书店和出版社两个积极性,我们社、店联合建立了本版书的发行实验点。做法是:选择一个市店(衢州市店)和一个农村店(海宁县店)作为本版书发行实验点。凡是浙江三个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在这两个店做到大力宣传,积极发行,充分满足读者需要。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和省书店的有关业务人员,可以到这两个店参  相似文献   

18.
出版界近年来围绕发行改革进行过一系列探讨和尝试,其中店社联合形式经过一些省市书店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出版社自办发行已由开始时的“对主渠道的补充”脱颖为一支足以同新华书店发货店相抗衡的生力军,于是固有的店社矛盾日益突出。出版社方面认为,新华书店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教辅读物发行上,发行一般图书不力,才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实现两个转变过程中,出版社和新华书店都在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使社店合作关系更加紧密的图书购销形式,以此来推动图书出版发行事业的发展。在探索过程中,代理制引起了社店双方的重视,认为商业经济活动中的代理,同样适合图书发行。在图书发行行业中推行代理制是完全可行的。于是一些出版社率先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试行代理制。但从近两年的实践来看,目前试行的代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完善和规范,使代理制能够健康地发展下去,为出版发行事业做出贡献一本文试从图书发行代理制的作用及法律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这几年,图书发行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搞活和整个出版事业的发展,图书发行体制改革还远不能适应客观上已经迅速发展了的新形势。改革图书发行体制,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要改革图书购销形式。过去长期实行的单一的征订包销制度,其最大弊端就是不利于把图书流通搞活,不利于调动社店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利于推动图书发行体制的全面改革。尤其是近几年来,基层书店的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