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与象征主义诗学观念不同,艾青坚持的是现实主义的诗歌传统,他关注现实,强调诗的“功利性”,“感觉”只是认识的一种中介。对现实主义诗学观念的坚持以及当时文艺大众化背景的影响,使艾青诗学观念向大众化方向倾斜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但又与诗歌大众化保持有一定的距离。正是在这逐渐偏向大众化的过程中显示出了艾青个人难以避免的诗学矛盾。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小说,着前十年现实主义诗学理论逻辑的推衍,以“新写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的体验诗学新向度,逐步剥离了社会政治形态的牵引,终结了文学的过多的重负,回归至庸常人生的文本自身。  相似文献   

3.
纵观1940年代中国现代诗学本质观,比较突出的诗学观主要有三种:一是以胡风、艾青和阿垅为代表的"表现说";二是以毛泽东的《讲话》为代表的"生活反映说";三是以袁可嘉、唐湜为代表的"经验传达说"。与此相对应的是"七月"浪漫主义思潮、延安现实主义思潮和"九叶"现代主义思潮。这三种诗学观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呈现出互相杂糅的奇特景观,由此构成了既相克相生又互补包容的开放的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出发来展开对影片<蓝风筝>中的现实主义因素与后现代主义的成分的论述,认为影片<蓝风筝>是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手法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学界关于<文心雕龙·辨骚>篇有"非文学与纯文学"之辨、"正与奇"之辨、"常与变"之辨、"事义与抒情"之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辨等观点.根据<文心雕龙·辨骚>篇若干诗学命题的正反离合关系及其诗学观念,其中还暗含着寓言诗学与感物诗学两种诗学范式之辨.前者导源于汉代以<毛诗><郑笺>的"比兴美刺"说为核心的诗学话语系统,是对<楚辞>中大量存在的神话寓言、历史寓言、咏物寓言和艳情寓言的诗学总结,其特征是感性形象与抽象寓意的分离;后者根植于汉末魏晋以降直至刘勰当世蔚为大观的以"缘情感物"说为核心的诗学话语系统,反映的是<楚辞>中已经出现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景物形象与情感意义的统一.这两种诗学范式贯穿于整个<文心雕龙>,而<辨骚>篇是<文心雕龙>中这两种诗学范式转换的"枢纽".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诗学发生的背景,以及发展过程,一直都是在"西方"与"本土"之间游走选择,这也构成了中国诗学研究的世纪性命题.因此,<体土语境与西方资源>的学术贡献在于重新辨析历史材料,重新梳理和界定丰富复杂的中国现代诗学现象,重新探究和还原具体生动的中国诗学研究中的"中外诗学关系".这是在新的学术语境中对一个重大命题的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7.
《德伯家的苔丝》在英国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本试图从环境和人物分析中探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现实主义成分。从现实主义角度去分析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从而使读了解作的创作理念,让读对这部作品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首先被运用于诗学批评领域,后来又被运用于词学批评领域.宋代文章学正式成立,文人将“味”范畴移植到文章学领域中:他们以“味”作为品评文章的审美标准,对文章之“味”的创造与生成予以探讨,并提出了“玩味”的鉴赏方法.宋代文人将诗学“味”论移植到文章学,包含了对文章审美特质的肯定,同时也认识到“文味”与“诗味”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是处于英国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交汇点上的作家,他的小说既具有英国传统文学经典气质的沉淀,又融合了锐意创新的现代主义特点,现实主义成分与现代主义成分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及不同的作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侧重,趋向于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动态平衡在《虹》与《恋爱中的女人》中达到了最佳稳定状态,两种成分交相辉映,营造出完美的平衡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诗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领域。这里有现代诗学与古代诗学的沟通,又有中国诗学和外国诗学的对话。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以抒情诗为本、推崇体验性的传统诗学观念。同时又在诗对客观世界的历史反省能力和形象性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传统诗学的领悟性、整体性、简洁性的形态特征,同时又在系统性、理论性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在诗学发展上,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传统诗学的“通”中求“变”,同时又不拒绝在艺术的探险精神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这是我一生的梦想。  相似文献   

11.
就当下中西比较诗学理论的命名问题的讨论进行了总体性回顾,并对争论双方的观点进行分析,对既往中西“诗学”概念的形成重新进行了梳理,并在最为宽泛的层面上对“诗学”概念进行定义,以期在此基础上寻求中西诗学的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12.
虽然论桐城派的诗学,多以姚鼐为职志,但桐城诗学的旗帜却是由身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方世举、方贞观从兄弟打出的,两人论诗主张和艺术趣味相去甚远,但都在某些方面体现了桐城派诗学的专业水准以及重传承和教授的特点,从侄方观承相与商讨,亦收教学相长之效.三人的诗论不仅奠定了桐城诗学的基础,更对姚鼐以后的桐城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女性主义诗学到性别诗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性主义诗学向性别诗学的转变是女性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女性的主体、身份及身体与权利的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它们对从女性主义诗学向性别诗学转变的方向起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在女性的主体、身份及身体与权利的问题未解决之前,性别诗学的建立也只能是另一种性别不平等对话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新时期以前当代诗学的基本格局,即对五四以来主体诗学的清理与当代客体诗学的开启。诗人情感与表达方式的清理是核心,艾青与何其芳是典型的例证,"何其芳现象"是这种转变的标志。《讲话》以后,诗歌转为新诗人的农民内容与民歌形式的民歌体新诗,民歌体叙事诗成为客体诗学开启的标志,构成当代诗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评价了浪漫派诗歌美学的历史功绩及局限,梳理了新时期以来迁演中的“后浪漫”诗歌走向,同时提出对其核心-“情感”元素在变异转机中的初步“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16.
同光体诗论的代表人物陈衍继承和发展了宋诗学.陈衍特别继承了宋诗的通变观,并在此指导下,能够别开生面,去探索、开辟新的诗学体系.无论是从贵在通变,还是从追求不俗,或者是从崇尚人格方面来看,陈衍的诗论都传承了宋代诗学的不少特色.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可通约性:都认为文艺在本源和本质上乃“神圣自然之馈赠”;都采用了“思.语言.诗”的基本维度和基本路向;都采用了“去蔽”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方法;都采用了“对话.复调.道路”的言说方式等等。这些本质上的可通约之处,很可能为我们的“生产性对话”提供一些新鲜的话题,产生有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观看的诗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征的观看与现实的观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对“观看行为”、“观看方式”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使得“表征的观看”必然地走向“观看的诗学”。观看何以发生?观看怎样进行?观看如何利用“视框”的限制创造新奇的效果?如何克服“视框”的局限“看见”到更多?甚至还有对于观者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像艺术家一样观看?这些构成了观看的诗学所关注的问题。从逻辑上,可将之描述为“视知觉的完形”、“纯粹的凝视”和“观看的症候”三个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