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荣英 《现代语文》2006,(10):102-102
激发情感、培养理智、训练操作技能,是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对此,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荀子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予以高度关注。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述而·雍也·为政·宪问》)荀子则强调“善美相乐”,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乐论·儒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菊隐记     
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虽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苟无济物之心,而泛然杂处于隐显之间,其不足为世之轻重也必然矣。君子处世而不足为世之轻重,是与草木等耳。草木有可以济物者,世犹见重,称为君子,而无济物之心,则草木之不若也。为君子者,何忍自处于不若草木之地哉?吾于此,重为君子羞。草木与人,相去万万,而又不若  相似文献   

3.
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①.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②答日:"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相似文献   

4.
道一无隐     
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既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毛形之上,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穷物,皆所未有者也。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无形无下,人所言也。无形无上,显然见之理,而邪说者淫曼以衍之而不知惭,则君子之所深鉴其愚而恶其妄也。  相似文献   

5.
养晦堂记(清)曾国藩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恶卑而就高,恶贫而觊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恒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彼岂与人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相似文献   

6.
《问说》教材注解对《孟子》“求其放心”的释义为“找回自己放纵散漫的心”,这是不确的。既然是“放纵散漫的心”,还要“找回”它干什么呢!查《孟子》原文,知道“放心”的“放’不是“放纵”的意思,而是“丢失”的意思,“求放心”就是“找回丢失的本心”。盂子的哲学思想是“性善”沦,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只是普通的人容易丧失这些“本心”,“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他认为学问之道就是在于找回已经丢失的善良的本心。至于“大人者”,则“不…  相似文献   

7.
知心救失     
学者(学习的人,指学生)有四失(缺点,毛病,偏向),教者(教导的人,指教师)必知之(代词,指“四失”)。人之学也,或(有的)失则(于)多(贪多),或失则寡(浅陋),或失则易(交易,谓“见异思迁”),或失则止(遇难却步)。此四者,心(心理素质)之莫同(各有差异,莫,不)也。知(了解)其心(学生心理素质的这种差异),然后能救(救治,纠正)其失也。教也者,长善(发展优点)而救其失也。  相似文献   

8.
比较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然后答题.[甲]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猕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驳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合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相似文献   

9.
【原文】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 )不若鱼鳌;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 )三尺之剑,而操铫耨与农夫居垄亩之中,则不若农夫。( )物舍其所长,之( )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 )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学习很重视,认为学是人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手段;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吕氏春秋》认为学,可以发蒙、振聋、启眊时说:“且夫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且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尊师》)桑弘羊也说:“非学无以治身。”(《盐铁论·殊路》)故对学习方法,诸子百家均有精辟论述。如儒家提出:“学(教)学半”的命题,把教、学看作是一对矛  相似文献   

11.
长善与救失     
长善与救失天水市北道区委党校胡掌义《礼记·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即“长善救失”。然...  相似文献   

12.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②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③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④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注释】①失:过失。②则:犹“之”:③心:心理。④救:补救、弥补。【练习】一、给原文加上  相似文献   

13.
因材施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段春燕我国最早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说,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  相似文献   

14.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相似文献   

15.
《学记》上有这样一段话:“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卸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那末教育学生怎样才能“知其心、救其失”呢,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总觉得缺欠一二。  相似文献   

16.
兼爱上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相似文献   

17.
〔原文〕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①者,其良人②出,则必厌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厌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目阚)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③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④无与立谈者,卒以东郭⑤墙⑥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厌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日:“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⑦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⑧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  相似文献   

18.
虎说     
古之有二虎 ,一虎养于笼中 ,一虎栖于山林。笼中者衣食无忧 ,林中者驰骋自如。二虎仰慕彼此久矣 ,共约换之。然未及一月 ,二虎同亡。笼中者饥困而死 ,林中者忧郁而终。何故 ?不明己身之福而空求他人之乐也 !虎如此 ,人亦如此。今之人本各有所长 ,各得其乐 ,或学富五车或相貌堂堂或功成名就或子孙满堂。然遇他人 ,则惴惴焉。何也 ?只见他人之幸福 ,不知己身之安康 ;只识自己之愁苦 ,不明他人之惆怅。不明其理、不探其究即妄自菲薄 ,自愧不如 ,诚乃谬也 !正如学富五车者金榜题名 ,却慨叹无宋玉之容貌、貂婵之美仪 ;相貌堂堂者风流潇洒 ,而悲怜…  相似文献   

19.
杨军 《广东教育》2010,(12):66-67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3题。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选自《学记》)  相似文献   

20.
兼爱上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痰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