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爱》书中的女主人公简的形象成为女性自强、勇敢和理性的象征,而另一个奇特的女人———伯莎·梅森却往往被忽略。透过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性格和生平,我们可以看出,疯女人伯莎·梅森这一形象反映出夏洛蒂·勃朗特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所感受到的社会对妇女的压力,以及她的双重性格在《简·爱》中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2.
读过的书,大多在脑海中不着痕迹,而有这样一本书,只要一打开,便摆脱了书的形式,顽固地融入了你的生命,恰似一朵美丽的花,即使凋谢了,记忆中仍久久地萦绕着它的芬芳。《简·爱》就是这样一朵美丽的花。第一次读《简·爱》,首先打动我的是它的名字。我之所以欣赏这个译名,是因为我觉得真爱、至爱都是简单的、单纯的,不附带任何的私心杂念。《简·爱》所宣扬的正是这样的爱,其精神性多于物质性。  相似文献   

3.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独特意义的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功取决于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就是说,简·爱的形象决定了这部书的艺术成就,她的性格发展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成为故事展开的契机。本文试图通过对简·爱性格的基本特征、形成过程、形成原因进行探讨,以期较全面系统地领会作者的艺术匠心,并进而准确地把握简·爱形象的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4.
书香     
午后,携一盏香茗,轻轻找开案头的那本书,在三月淡淡的阳光里,它正散发着醉人的醇香。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尤瑟娜尔说:“我最初的故乡是书本”,我对此深信不疑。瞧,有了阳光下被打开的那本书,我的方寸天堂也显得充实而有思想了。 书之香,清幽淡雅,且富于清灵之气。打开书本,便顿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并非刺鼻的煤油味,而是那种浓郁的掺杂着油墨和纸浆的香气——它沁人肺腑,使人通身周泰,有着说不出的舒服与惬意。 书香源于心香,是“高尚的品质、生动的情感和真挚浓厚的思想”之香。在书中,我们叹服政治家的风范和文学家的…  相似文献   

5.
夏洛蒂·勃朗特在书中描写了一个忍辱负重、生活艰辛而最终找到了幸福的女主人翁形象 ,所以《简·爱》历来颇受读者的青睐 ,但是冷酷的社会环境和不良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简·爱作为一个人应该享受的一些权利 ,但却使简·爱变得更加坚强和善良。由于作者对于人性中的邪恶因素存在着特殊的看法 ,书中所表达的观点才这么清晰明确 ,从而感染了一代一代的读者  相似文献   

6.
读完尾页,合上厚厚的书,凝视着那个简单的名字《简·爱》,一个平凡的女子从静卧的书中站了起来。她穿着粗布衣裳,用手提着微微褪色的长裙,臂上挎一个篮子,里面盛着她的书和针线活。她的脸,很模糊,似乎算不上美,却有一副古怪的神情,无谓而又执着,倔强而又与世无争。她的眼神时而炽热时而冷峻,闪射着猜不透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简·爱》是英国文学宝库中也是世界文坛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女作家夏洛蒂·勃郎特以高超的艺术手段,通过孤女简·爱坎坷的一生,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简·爱不屈不挠的反抗性格以及对平等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大胆追求.简·爱这个富有独特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一个半世纪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8.
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两位女作家夏绿蒂·勃朗特(1816—1855)和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是亲姐妹。她们的小说《简·爱》和《呼啸山庄》在我国读者当中流传甚广。  相似文献   

9.
《简·爱》是一部优美动人并带有神秘色彩的小说.近年来,读者由原来对作品的浓厚兴趣又滑向了对作者个人经历的好奇关注,继而又重新咀嚼品味作品,《简·爱》的魅力不仅有增无减,而且大有无法抵挡之势.此书之所以一出版就震惊了英国文坛,且在读者心目中长久不衰,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夏洛蒂·勃朗特始终以一股遏制不住的创作激情奋笔疾书,且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深刻的生活感受和奔腾起伏的思想感情倾注在女主人公的灵魂和鲜明的个性里,主人公披肝沥胆般的倾诉、呻吟、呐喊似乎一直混响着女作家本人的心声,再加上第一人称的自叙手法,仿佛作品里的简·爱就是生活中的勃朗特,致使《简·爱》一书自始至终散发着小说与传记特有的双重魅力,  相似文献   

10.
呼唤自己心中的上帝姜刚《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小说一出版就引起社会上强烈的反响,令人一读再读而余味不尽.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成功地塑造了简·爱的形象.小说的女主人公简·爱自幼失去父母,被舅父收养。舅父去世后,狠心的自...  相似文献   

11.
我言说故我在——论《简·爱》中的话语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作为"女性主义狂热崇拜的文本",其同名主人公简·爱毫无疑问拥有自由言说的权利。男主人公罗切斯特作为推进故事情节和简·爱的性格发展的人物,也享有一定的话语权。而另一关键人物,神秘的疯女人伯莎·梅森是唯一重要却又被完全剥夺了话语权的人,从而成为一个"沉默的他者"。本文试图通过对《简·爱》中的话语权的探讨来揭示言说对确认人物身份和存在价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生如茶     
沐浴着阳光,捧一本书,独品一杯香茗,思绪万千。茶中有书的柔情,书中亦有茶的香郁,茶香本无味,书中亦无香,但此时我却感到书茶互为水乳,香而不俗。伴着那悠远的清香我仿佛成了书中的人物,去拜访朱自清,  相似文献   

13.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有一个被读者忽略了的角落,即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作的三幅水彩画。笔者通过对三幅水彩画的解读,挖掘了简·爱的思想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秋天的童话     
风掠过我的双颊,阳光洒在我的睫毛上,仿佛起了一层金色的迷雾。一片火红的枫叶蝴蝶般落在我的《简·爱》上,蓦然间拨动了我的心弦,抬起手腕,哦!该回去了。我恋恋不舍地从白色的藤椅上站起,带上《简·爱》,幽静的林阴小道回响起我双足的鼓点。悠长的林阴道两旁交错着茂盛的法国梧桐,此刻梧桐的叶片在“哗哗”颤动,小道有碎碎的光斑在游移。伸手触摸那斑驳的树干,这无数的创伤似乎向人们诉说着小镇的亘古沧桑。渐渐地,渐渐地,空气中弥漫着月季的甜香。紧走几步,像谁忽然抖开了一匹绚烂的织锦,一个气势磅礴的广场展现在我的眼前,霎时一片明艳。…  相似文献   

15.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独特意义的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功取决于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就是说,简·爱的形象决定了这部书的艺术成就,她的性格发展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成为故事展开的契机.本文试图通过对简·爱性格的基本特征、形成过程、形成原因进行探讨,以期较全面系统地领会作者的艺术匠心,并进而准确地把握简·爱形象的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16.
《简·爱》中简·爱获得意外之财的这一故事情节一直被视为削弱简的坚强,独立形象的一大败笔。本篇则尝试更多地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来分析这一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及其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7.
论《简·爱》的宗教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欧,基督教精神作为西方主体文化之一,弥漫于社会各个角落,渗透于人们的深层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态度和言谈举止。《简·爱》作为这种意识的载体,不可避免地秉承了宗教的基因。小说1847年问世时,首先引起非难的,也是作者最先为之辩护的就是宗教倾向问题。当时,某些宗教保守派的报刊载文对《简·爱》的宗教倾向严词苛责。伊丽莎·里格比在《每季评论》上撰文,谴责《简·爱》“是一部突出的反基督教作品”。夏绿蒂在小说的二版序言中,进行了切中时  相似文献   

18.
布朗蒂姐妹     
(本文系《英国小说家论》一书第十一章,据纽约弗里波特图书出版社1971年版译出。)夏洛特·布朗蒂,1816年4月21日出生于约克郡的索恩顿。艾米莉·布朗蒂1818年出生于约克郡的哈沃斯。安妮·布朗蒂出生于1820年。三姐妹的诗集在1846年出版.《简·爱》1847年出版;《雪莉》1849年出版;《维列特》1853年出版;艾米莉·布朗  相似文献   

19.
上帝的召唤——论简·爱宗教意识的形成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杰作。夏洛蒂深受基督教的影响。《简·爱》和基督教《圣经》紧密相联。简·爱的宗教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五个阶段。在上帝的召唤下,从人性对神性的盲目到人性和神性的融合,简爱的宗教意识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20.
夏洛蒂·勃朗持以其代表作《简·爱》,以她足够的天才为自己赢得了“伟大”的声誉。她不仅当之无愧地立于19世纪英国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之列,而且她在妇女问题上高扬的人格独立与平等解放的思想,即使一个半世纪以后的今天,仍洋溢着势不可挡的激情和活力,闪耀着璀璨的时代之光。《简·爱》出版仅一周,《每周记事》(1847年10月23日)就撰文说《简·爱提“多年来出版物中最不同凡响的作品”。那么简·爱也自然是夏洛蒂这位“英国小说家史上最少受别人影响、最具独创天才的作家”笔下所塑造的最具新颖素质的女性形象了。幸运的苏童是20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