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我国第一篇研究鲁迅思想和杂文的重要论文。他在《序言》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比较全面、系统而深入地论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战斗历程和革命传统,以及鲁迅杂文产生的原因、艺术特征和战斗意义。虽然在论述中还存在某些缺陷,但他对鲁迅研究的开拓性的历史功绩不可抹煞。  相似文献   

2.
在后革命时代,张广天的"民谣清唱史诗剧"《鲁迅先生》并未彻底告别革命,而是在"人民戏剧"、"人民美学"的指引下,以"民谣清唱"的形式和接续文革样板戏的人物塑造方式重构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集体性鲁迅形象。这样的鲁迅形象重构方式在后革命文化语境中独树一帜,一方面张广天力图恢复一个"公共领域"里的鲁迅形象,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借鲁迅形象传递其剧作的民众思想以及其对当下解构鲁迅、怀疑鲁迅的不满。  相似文献   

3.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化革命深入”的重要标志。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对作家的思想建设、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远大目标等问题作了精辟论述,表现了鲁迅对于先进文艺前进方向的构想。《意见》不仅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中仍将发挥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受结构主义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有关理论的启发,将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视为鲁迅小说整体进行系统考察,得出了民族灵魂不断建构的结论。文章结合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和小说作品的实际作了深入细致的论述,认为鲁迅小说民族灵魂的建构是受控于其思想发展水平的,是在鲁迅先生最终成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时才得以最终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鲁迅、茅盾的小说创作与时代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代精神凝聚了一个时代的基本价值取向,有使命感的作家必然要加以关注。但作家对时代精神的理解须与感性直观的经验结合在一起。鲁迅基于感性的经验形成了对启蒙主义时代精神的理解,并通过创作加以折射,他的小说既具思想穿透性,又有艺术感染力。而茅盾的《子夜》等小说体现了革命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左翼文学的高峰。他用革命的理性规范作品的主颞和人物.隐去了自我.写得比鲁迅正确.但在艺术性上存在一些缺憾。  相似文献   

6.
启蒙者如何面对革命——鲁迅革命观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人是鲁迅衡量革命合法性的准则,人的解放和自由是其革命理想;他肯定了政治革命的必要性和合法性,但反对利己的夺权革命;鲁迅支持同情无产阶级革命,但也看到了阶级革命内部出现新的集权萌芽的危险;因此在拥护革命的同时,更坚持思想启蒙。鲁迅的革命态度和对启蒙立场的坚守代表了启蒙者在革命面前应有的姿态。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祝福》一文,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生活面貌。李欧梵评价《祝福》“是鲁迅小说中最强烈的悲剧描写的作品”。“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制度,  相似文献   

8.
冯英刚 《中学文科》2006,(12):95-95
鲁迅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并用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和革命时期的状况,有关这一时期的文章部分选在高中语文教材上,如:《祝福》、《药》、《阿Q正传》等。现笔者从历史的角度,从鲁迅先生文章浅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敬请各位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9.
纵观鲁迅翻译思想的发展历程,他所主办的《译文》杂志无疑是重要的里程碑。郑意长著《鲁迅〈译文〉时期翻译思想研究》一书,以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为视角,对鲁迅《译文》时期的翻译意图、译本文体及译者主体意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该书是对鲁迅在特定阶段和特定历史时期翻译思想的一次重新审视与诠释,巩固了鲁迅在中国翻译思想领域应有的重要地位及与之相应的话语权,增强了中国翻译理论与世界翻译理论的对话能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民国时期的著名人士,鲁迅与陶行知对当时的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陶行知在鲁迅去世之后,致力于《鲁迅全集》的出版工作,学习和纪念鲁迅,遵从鲁迅的革命指示,继续为中国的民主斗争事业而奋斗。可以说,鲁迅是陶行知后期革命事业的导师。  相似文献   

11.
《自言自语》是鲁迅最早创作的一组散诗,也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散诗创作之一。这组散诗表达了鲁迅对残酷黑暗的旧世界,以及封建专制旧家庭的愤懑与反抗;对光明未来。以及理想社会的憧憬与向往;对坚忍不拔的战斗,以及一切新生力量的赞美与歌颂。这组散诗浓缩了鲁迅作为一个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内心所积淀的情感与哲理,是我们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艺术特征的最重要、最权威的参考献。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通过塑造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了他勇猛地彻底地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体现出他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呐喊到彷徨。虽然“彷徨”,却仍“荷戟”,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战斗。彷徨而不止步,苦闷而不颓丧,是鲁迅在五四前后时期的思想状态。这段呐喊、彷徨探索的成果,为其最终完成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世界观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我国新文化革命的先驱,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鲁迅有关文学、文字学的著作中,多处征引《周易》的文字,以《周易》立论。因此,研究鲁迅对《周易》的看法以及他从《周易》出发,整理、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藏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打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其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鲁迅都给以高度评价。然而。人们并未能完全理解鲁迅在红学领域提出的美学思想的真谛。鲁迅在阅审《红楼梦》最早的话剧本《绛洞花主》后,撰有著名的《小引》,提出“《红楼梦》的神情”这一命题,亦未引起红学界的重视。《红楼梦》的神情,包括《红楼梦》情节结构主线、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这些都是研究《红楼梦》原著的主要课题,却历来存在纠缠不清的问题。鲁迅作《小引》的《绛洞花主》剧本,是我们探索《红楼梦》神情的珍贵史料;通过鲁迅指明的“神情依然具在”这座桥梁,比较研究、对照探索,势必得以揭示出鲁迅体味到的《红楼梦》的“奥秘”。  相似文献   

15.
马蹄疾在《鲁迅与许羡苏》、《我可以爱——鲁迅的恋情世界》、《鲁迅生活中的女性》等著述中,有许多观点是没有根据的。马蹄疾在研究鲁迅的学术活动中,其写作思想和方法存在着很大伪科学或是媚俗的成份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托洛茨基对鲁迅文艺思想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研究。鲁迅对于托洛茨基文艺思想的了解,主要来自于《文学与革命》日译本,该书阐述了托洛茨基关于布尔什维克文艺政策的思想。鲁迅不仅从日译本转译了该书第三章,还在自己的杂文和演讲中多次提到书中观点,并表示了赞同的态度。如托洛茨基站在政治家的角度指出,不应给文学家下什么命令;鲁迅则站在文学家的角度多次提出,写文章不能接受别人的命令。在1928年革命文学论战中,《文学与革命》中的一些观点也给了鲁迅精神上的支持。即使托洛茨基已经在权力斗争中失败,鲁迅仍不因人废言,继续表示“我以为他这话(‘不舍利害关系的文章,当在将来另一制度的社会里’)却还是对的”。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科书各册均有鲁迅先生文学作品选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执教鲁迅文学作品,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突出鲁迅革命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精神的概括。执教鲁迅的作品要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突出鲁迅的斗士形象及其革命精神。而鲁迅的形象和革命精神正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这样,就要把学习鲁迅作品与学习鲁迅精神结合起来,使学生像鲁迅那样做人,像鲁迅那样奋战。  相似文献   

18.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诗歌与他的小说、杂文一样,不仅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思想性,同时又是完美艺术的结晶,凝结着他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一生的战斗历程和革命精神,体现了他的进步思想和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的素材来源,认为,陈独秀的性格特点和思想面貌对鲁迅构思“狂人”有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