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形象学主要是研究一国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本文尝试从形象学的角度来探析玛格丽特·杜拉斯是如何在小说<悠悠此情>中塑造中国情人这一形象的.  相似文献   

2.
堵文晖 《文教资料》2014,(21):36-37
虽然V.S.奈保尔和J.M.库切种族出身不同,但是都流散于母国与异国之间,既无法获得母国的认同,又无法被异国接受,多重的文化身份造成了他们的文化认同危机。通过比较两位作家,有助于理解后殖民流散作家这一群体所面临的困境,找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在殖民氛围浓厚的上海、香港成长起来的作家,大量异国形象的介入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从形象学的角度探讨张爱玲作品中的异国形象,发现她塑造异国形象时所特有的双重视角: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看香港;试着用洋人看京戏的眼光来看中国.异国形象不仅仅是表现异国文化的语言符码,更重要的是成了作者时自我本土文化反视的符码...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阐述了形象的含义以及形象学的特征后,对形象学研究中"异国形象"的界定、研究对象向主体方的转移以及形象是处于主体与客体交往的联系之中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和方法,考察《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塑造的中国形象。这一形象既是西方社会总体想象的产物,又是利玛窦个人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时的真实印象。它受制于欧洲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期待视野,“为我所用”的立场显而易见。但由于采用的实录的方式,这一中国形象又具有某些真实成份。这一形象塑的双重特征,体现出“异国形象”塑造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形象学主要是研究一国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本文尝试从形象学的角度来探析玛格丽特.杜拉斯是如何在小说《悠悠此情》中塑造中国情人这一形象的。  相似文献   

7.
卫东丽 《文教资料》2008,(28):225-226
本文借助比较文学形象学原理,主要分析了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三部长篇小说中的异国形象特点和"他者"与"自我"之间的互动性关系.作者在自我认同的同时又展示了一种普遍人性,这种文化超越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美籍华裔形象是那些由美籍华裔中国作家自己塑造出来的中国人形象,以异国读者为受众,或以处于异域中的中国人为描写对象,这些形象都具有超越国界、文化的意义,形象学上称之为自塑形象。作家在进行形象的创造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创造者的文化身份在形象塑造中起关键作用,而形象创造是确立创造者主体性作用和重建自我文化的一个过程,在他国文化吸收过滤中构成创造者本人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9.
异国形象创造是对一个文化形象的塑造,它体现了个体与群体对异国的认知特点,具有跨文化、跨种族写作的特点。作家对异国形象的创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创造者的文化认同/身份在形象创造过程中起着关链作用。异国形象创造是确立创造者主体性作用和重建自我文化认同的一个过程。作为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异国形象创造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认同与颠覆两极的张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形象学研究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研究这些形象怎样被曲解、夸饰和想象,进而探索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及深层文化意蕴。形象学也重视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关系,以及异族想象的现实功用和影响。形象学萌生于法国,但它能焕发活力,是得益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女权主义理论等。塑造他者形象,是进行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千年中外文学表现的一个常数,这一研究领域极其广阔,极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通过对作品中中国的描写和中国人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他对中国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文章拟通过对其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分析,指出他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特点,以及这一形象与文本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关系,并进一步运用形象学理论来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对象国文化的过程。通过外语和母语之间日常交际用语的对比,有助于了解对象国语言发展形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利于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提升,更是得体地运用所学语言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急需大批的懂外语能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高科技专门人才。作为语言背景的深层文化 ,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语言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关系 ,以及研究文化差异带给语言的影响 ,有助于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4.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阈来说,香港文学和新加坡华文文学基于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建构了"温情中国"的形象,但由于注视者观看时的距离不同,造成了描述结果的差异:一个深沉忧伤,一个单纯明快。  相似文献   

15.
国家形象是一国软实力的象征,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促进国家发展的有利条件。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中国形象时好时坏,地位或高或低,其原因既有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差异等外部因素,也不乏中国对外传播"报喜不报忧"和公共外交不足等内在因素。针对中国对外传播中的不足,中国应深刻反思,转变对外传播观念,拓宽传播渠道,增强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16.
玛格里特·杜拉斯作为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早已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她作品中的“情人”故事一如她多彩的情爱生活,强烈地吸引着读者。在法国,她的作品因其形式的现代化和内容的边缘化(异国故事)却较少引起读者的重视,也少有评论界的深入研究;就国内研究现状看,基本把她的小说定位于正统小说的边缘地带。这一现象与同样是涉性的法国作家的昆德拉的研究情形形成明显的反差。本文的探讨受比较文学形象学关于“他者”形象认知中文化想象理论的启示,从作品“情爱”故事本身的解读出发,阐释了“中国情人”形象所寄寓的较为复杂的深层文化关系,并试图以此对“杜拉斯热”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给出一种泛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d high school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a country image, institution image and self-image with regards to their intention to attend a foreign university. Using data gathered from students in Hanoi (n?=?403),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have more positive perceptions of the host country, the host institution and their desired self-image if they choose to study abroad as compared to those of their home country (Vietnam). In addition, the perceived image of the host country and host institution can generat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students’ desired self-image. However, the most important antecedent of the students’ intention is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perceived image of the host country and the perceived image of the home country.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implications for foreign institutions and home institutions in recruiting and retaining studen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作家拥有双重文化身份,具有双重文化视野,他们在后殖民语境下塑造出了想象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同时根据切身观察体验塑造出了他们心目中的美国文化形象。从形象学的角度研究这些可以发现美国华裔作家在后殖民语境下塑造中美文化产生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以及美国华裔作家还应做的努力,以便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好地促进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增进世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外语教学的同时必须导入目的语的文化知识。在大学英语后续教学中,作为既是母语文化背景中的成员,又是目的语文化学习者与传授者的教师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有计划、适宜地导入相关的影响语言理解和使用的文化内容,以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力和洞察力。  相似文献   

20.
"竹"是中国古代文学意象群中常用意象之一。竹意象从早期实践生活中衍生出其文化内涵,并进一步生成其雅文化的文化品质。基于不同的意象使用空间,竹意象的文化内涵也会发生一定的迁移,竹意象与君子道德文化、竹意象与名士自由文化以及竹意象与禅宗文化等等构成了竹意象在中国文学中多元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