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回顾自1987年正式提出运动依赖(exercise dependence)以来所有相关的研究,系统全面地了解运动依赖判定标准和产生机制,并探索以后的研究方向.心理学层面研究认为健康焦虑、人格特质与运动依赖个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迫式热情也将导致运动依赖行为的产生,自我差异、自我效能、身体意象、社会体格焦虑等都与运动依赖有联系,并且运动依赖行为与其他病理性行为如饮食无度和网购成瘾等都相互联系.生物学层面研究认为运动依赖个体内啡肽水平较高,此可以提高个体对疼痛的忍耐性;儿茶酚胺在运动依赖个体中受到高水平内啡肽抑制,其分泌水平要比正常运动者要低;多巴胺与物质上瘾和行为上瘾都有联系,在运动依赖个体中多巴胺的分泌水平较正常运动者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我概念的内在机制,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身体自尊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体格焦虑问卷和自编的 理想-现实身体自我差异问卷,对752 名天津市在读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锻炼量与身体自尊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确实 可以提高身体自我概念。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社会体格焦虑和理想-现实身体自我差异3 个变量分别在锻炼量与身体自尊关系之 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还将自我效能感、社会体格焦虑、理想-现实身体自我差异3 个中介变量整合在一起,构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我概念的中 介效应整合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提高身体自我概念的中介效应整合模型整体拟合较好,总的中介效应占39.32%,即体育锻 炼影响身体自我概念的总方差中有近40%可以由自我效能感、社会体格焦虑、理想-现实身体自我差异解释。上述结果提示,身体锻炼可以通过提高 自我效能感,降低社会体格焦虑,缩小理想-现实身体自我差异,进而促进身体自我概念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身体锻炼提高身体自我概念 的心理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3.
马嵘  刘晶 《体育学刊》2007,14(9):119-124
不同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情境对社会性体格焦虑有不同影响。关于运动形式的影响研究多集中在有氧和力量练习上;锻炼情境方面,单独与集体锻炼情境、强调体格或体型的情境、性别差异影响的情境都对社会性体格焦虑产生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业余足球运动员运动倾向性5因素结构模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Scanlan等人最新提出的运动倾向性理论模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倾向性5因素结构模型。运动倾向性被定义为:渴望和决心继续参加足球运动的心理状态。所建立的5因素结构模型认为,运动倾向性是由运动乐趣、参与选择、个人投入、社会约束及参与机会5个因素决定。经确定5个决定因素和运动倾向性的操作定义,编制了相应调查问卷,通过对北京市252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实测结果,建立运动倾向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协方差结构模型,用Lisre 18分析的结果表明:该运动倾向性模型比较符合北京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其中运动乐趣、个人投入、参与机会和参与选择4因素对运动倾向性有影响;社会约束对运动倾向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运动是对机体的刺激形式之一,机体各系统对此会产生各自的应激反应。免疫系统的反应亦是这一系列反应的一个方面。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因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以及机体的训练水平不同而有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6.
王宇 《体育学刊》2023,(1):74-80
教练员领导行为是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竞技水平的关键要素,厘清教练员领导行为与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关系,对促进科学系统训练、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教练员领导行为与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关系模型,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北京先农坛体校和什刹海体校运动员进行调查,并运用回归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实证。结果显示:专制领导行为、民主领导行为、训练指导行为、社会支持行为、积极反馈行为对运动表现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心理准备在教练员领导行为和运动员运动表现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运动焦虑在民主领导行为、社会支持行为、积极反馈行为对运动员运动表现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而在专制领导行为和训练指导行为对运动员运动表现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研究表明,教练员的不同领导行为及方式对提高运动员运动表现具有不同效果。教练员应及时调整运动员心理准备,降低运动员心理焦虑,提升运动员心理素质,促进运动员自我价值提升,进而促使运动员获得更好的运动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社会体格焦虑、身体意象对女性体育消费态度的影响。研究方法:通过网络发放问卷,采用社会体格焦虑量表、BISS(Body Image State Scale)量表、体育消费态度量表对401名女性受访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社会体格焦虑与体育消费态度具有正相关关系;(2)身体意象与体育消费态度具有负相关关系;(3)身体意象在社会体格焦虑和体育消费态度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社会体格焦虑、身体意象对女性体育消费态度分别有正向和负向影响作用且身体意象在其中发挥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8.
《湖北体育科技》2020,(9):812-816
目的探究基本心理需求对运动员运动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方法采用心理需求满足问卷、运动调节问卷、道德认同问卷和运动亲社会行为问卷对312名运动员进行了调查。结果与结论 1)基本心理需求正向预测运动亲社会行为水平;2)自主性动机在基本心理需求与运动亲社会行为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主性动机对运动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受到道德认同的调节,即在高道德认同水平下,自主性动机对运动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年级及体质指数(BMI)大学生的身体意象和自尊之间的差异表现,并以结构方程模型揭示自尊、身体意象与运动参与程度等变项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以西南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确定了741名学生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17.0及结构方程模型(AMOS)统计分析软件,其中描述性、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EFA)与验证性因子分析(CFA)被用于对相应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身体意象对运动参与程度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效应;自尊对运动参与也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效应;自尊在身体意象对运动参与影响中承担着显著的正向中介效应。结论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运动参与程度,应高度重视其身体意象及自尊的改善,同时针对不同性别、年级和体型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适宜辅导。  相似文献   

10.
运动焦虑的产生及其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焦虑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理论假说,分析运动员焦虑产生的原因与特点,从而通过问卷或量表评估、生理变化评估以及行为表现评估对运动员的运动焦虑进行恰当的评价,以此在赛前、赛中及赛后对运动员的焦虑进行调节,使其焦虑水平达到最佳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宁波外来务工者健身活动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问卷调查、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在调查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体育活动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他们参与健身活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外来务工人员健身活动参与度低;缺乏社会关注、受教育程度较低、健身意识淡薄、经济条件制约、健身技能低下等因素是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健身活动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文章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运动依赖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动依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关于运动依赖的影响因素有许多国外学者进行了研究,但缺乏系统的分析.本文抽取220名普通健身者为研究对象,对个人因素(性别、年龄、BMI、婚姻状况等)、身体活动特征(运动的时间和强度)以及运动背景进行问卷调查,采用Terry2004年设计的锻炼上瘾量表(EAI)对运动依赖进行评定,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构建回归模型.结果发现BMI值、运动总的时间、大强度运动时间是运动依赖的预测指标.室外运动和与朋友一起运动是影响个体运动上瘾的重要运动背景因素.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海南省普通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体育弱势大学生普遍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认识,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锻炼行为受健康因素影响较大,教学内容枯燥和教师不了解学生心理等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研究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和不同社会环境对锻炼坚持行为的影响,识别了影响体育锻炼坚持的主要心理和行为因素,构建了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结构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模型进行分析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体育锻炼承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影响重要,学校制度因素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具有较大效果,大学生退出体育锻炼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体育锻炼意图不强。提出以下建议:大学阶段体育教学的核心任务应致力于使大学生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倾向并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大学体育教育的核心在于改善大学生的体育偏好而不是过多的强调影响体育锻炼的外因。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自身存在的运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结果显示:通过运动风险识别及采取应对措施后,学生的运动风险意识、自我防范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座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徐州地区8所普通高校2000名大学生参加晨练的态度、目的、项目和影响大学生参加晨练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晨练态度积极,增强体质、健美减肥是主要目的,晨练项目仍然以传统的运动健身项目为主,外部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参加晨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以南阳市四所大学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对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特征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针对教师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各项指标,如体育项目、锻炼频次、锻炼时间、锻炼目的、锻炼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结果表明,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观念正确、健康,参加体育锻炼目的是提高自身体质,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影响他们参加锻炼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没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进行锻炼,运动场地、体育器材和运动场地缺乏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河北省6所普通高校1500名在读硕士研究生的体育锻炼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偏低,频度以每周1—2次为主。持续锻炼时间以30min-60min为主,锻炼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跑步和球类运动是硕士研究生参与的主要项目;缺乏组织、惰性、缺乏时间、缺乏指导是影响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及其坚持性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影响青少年学生锻炼坚持性的因素有学业任务重、课余时间少,还有身体状况不佳、没有锻炼伙伴、内容枯燥,缺乏兴趣、场地器材少、锻炼氛围差等。并从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提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综合运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东莞市高校教师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东莞市高校教师的压力主要来源于职称评定和科研,大部分教师锻炼的方法比较科学,领导的重视程度成为了制约教师体育锻炼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本文针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从而为促进本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