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从事新闻报道十多年来,先后采写过外国专家、大学教授、特型演员、省委书记和资深的老将军,发表过20多篇报道,有多篇获奖。采写“大人物”,首先要消除“畏惧”心理,敢于采访,敢于报道。尽管他们有“来头”,与新闻界接触频繁,被报道的频率也高,但是他们还是乐意被采访报道的,我们不应该“怯阵”。  相似文献   

2.
“冷静”、“冷峻”、“冷处理”,是我在部队和地方当记时某些情况下所尝试过的新闻采写方法。观点不见得全面,说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同行常说,办报最喜欢“进攻性”的记者和通讯员。这里所说的“进攻性”,主要是指采写实践中思维活动的“进攻性”。记者、通讯员在采写实践中的思维活动,如果跳不出“固守性”、“封闭性”利“退缩性”的圈子,必然拘固老生常谈式的主题和表现形式。“进攻性”思维的特点,就是不安于固守别人已经突破的防线,不困于自己已经攻克的堡垒,而是对新的目标作不停顿的进攻,总是尝试采写出别人不曾想过或不曾写出的新颖的东西。记得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曾经说过:“科学家第一个重要的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进攻性…  相似文献   

4.
做“24小时编辑”陈礼章有“24小时记者”一说,意思是当记者的,不分上班下班,不管白天黑夜,什么时候发现有新闻,就去采写。却无“24小时编辑”之讲,好像当编辑的,只是上班拿过稿子修改、起题、安排版面,才算开始了工作。其实,编辑同样需要24小时投入,不...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1994,(3)
独家新闻五“秘诀”1、不准当“推销员”。对方说什么就写什么,是写不出好新闻的对问题要有自己的看法,要经常思考出现问题时自己该如何抓住要点。2、要靠两条腿采写新闻。不应光靠电话完成采访。只有跑细了双腿,直接会见当事者,从各个侧面提出问题,确认过各方面的...  相似文献   

6.
拍摄人物、风景照时,照相机的镜头和被拍摄景物相连成的直线与被拍摄景物的平面要取一个合适的角度,谓之摄影角度。不唯摄影如此,文字等新闻作品的采写者在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也很讲究“切入点”、“出发点”、“着眼点”,这也就是新闻采写的“角度”,简称为新闻角度。角度不好,“窈窕淑女”会被拍成“半老徐娘”,“奶油小生”会被拍成“半百老头”.新闻采写角度不好,“金光闪闪”的新闻事实会为“沙土”掩没。相反,新闻角度好了,可以小见大,收到事半功倍、滴水见太阳的奇妙效果。但凡事总有个“度”,过犹不及。如果把“新闻角度”强调过了它应有的“角度”,或者使“新闻角度”扭曲了它应在的“角度”,那就不是“新闻角  相似文献   

7.
雷鸣剑 《军事记者》2004,(11):25-27
在新闻界,大家都以作品获得军区军兵种“好新闻”乃至中国新闻奖为荣。但是,限于近乎苛刻的筛选条件、严格的评比标准、规定的字数篇目等等因素,能够一路过“关”,闯入获奖名单的作品,确实是凤毛麟角。悉心拜读近几年中国新闻奖、军区军兵种“好新闻”作品集,在随作者一起分享采写新闻稿件的酸、甜、苦、辣的同时,我侧重反思了这些获奖作品对我们采写稿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立足“说话”采写新闻,就是为了“说话”采写新闻,就是从“说话”出发去采访、去写作,就是把新闻采写的着眼点放在表达意见、观点、思想、倾  相似文献   

9.
谢顾问:我初学报道,常为稿子见不了报而苦恼。一些有经验的通讯员告诉我:“你要多上搞,想好‘点子’最重要。”可又听有的领导讲:“要深入基层抓‘活鱼’,不能养成关起门来想点子的习惯。”我迷惑了,到底怎样看待“点子”呢?53511部队何毅何毅同志:一个让你多想“点子”,一个却反对想“点子”,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首先要明确,采写稿件是要有“点子”的。所谓“声、子”,就是采写稿件的侧重点或曰主题,有时候“夫子”屯包括稿件的形式或表达方法。如果采写稿件时。C中无“卢、子”,而是东抓一把,西抓一把,那就…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些线索往往都是别人采访过的,或者是被别人写得不能再写的东西。面对着一些老话题、老毛病、老问题、老现象,一些记者很难再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翻新”,面对“旧闻”要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发现,寻找新的不同的切入点,使“旧闻”变“新闻”。  相似文献   

11.
贵刊约写采写体会,内心感到十分荣幸和感激。笔者曾有十多篇作品在全省和全国广播优秀稿件以及中国新闻奖等评选中获奖,却从未写过一篇采写体会文章。对我来说,确实需要“回头看再前进”,总结自己采写体会也许比写好稿更需要、更重要、更迫切。其实,在我采写《“亚星”“奔驰”何以平起平坐》一稿之前,全国和本省各大媒体都报道了“亚星”“奔驰”合资合营的消息。这个新闻发布会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我并没有参加。不过,我对这一新闻事件比较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对“亚星”的背景有所了解,国内曾有许多报刊称“国产大客车处临…  相似文献   

12.
蓦然回首,我已在新闻报道这条崎岖的山路上跋涉了五年。在五年的采写实践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对新闻素材,一定要把握好采写的火候,有时需要“热”,有时需要“冷”。所谓“热处理”,就是在得知一件有新闻价值的突发事件后,要赶快采写,赶快发稿。去年初的一天傍晚,我们仓库东边山上突然起火,库领导闻讯后,立即集合全库人员携带扑火工兵赶到现场。我也和其他战友一样,从傍晚五点钟一直奋战到深夜四点钟才把大火扑灭。战友们下山后,尽管个个饥肠辘辘,但没一个人吃饭,脸都没洗就睡着了。当,我也是精疲力尽,也很想躺在床上睡…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采写的一些新闻报道多次获得中国晚报好新闻奖、华北晚报好新闻奖和山西好新闻奖。作为一名记,谁都想出新闻精品。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新闻呢?我认为,好新闻是记厚积而薄发,吃透“上头”和“下头”.用心思考、用心观察、用心采写而来的。现结合我的从业经验,粗浅谈些采写好新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谢顾问:前不久遇到一件这样的事:某医院破格为一个住院费不足的被撞伤的司机办理了入院手续,并使这位司机转危为安。可由于我采写这篇新闻晚了一步,加上稿子还要—一核对审查,稿子送到报社后,编辑说“过时了”。可也有人说,新闻过了时也可以“抢救”,是这样吗?52973部队刘喜刘立同志: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倘若等新闻变成旧闻时再去采写,那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新闻单位总是偏爱一两日内发生的鲜活新闻事件,而对那些过了时的新闻,总是忍痛割爱,“枪毙”了事。然而,对于作者来说,是否稿子因为“过时”而被枪毙,就…  相似文献   

15.
新闻讲究快和新,“马后炮”过了时辰,岂不等于“瞎火”?其实不然,记者、通讯员常常会遇到“马后炮”新闻,而且又要不得不去写它。一些份量较重的新闻,通讯员写过见了报,因宣传效果不理想,还得重来。对这类新闻,我们的体会是,等待时机,巧取角度,精心采写,“马后  相似文献   

16.
采写好新闻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参与意识”,采写“接头新闻”。说具体了,就是必须结合本职工作。发扬主人翁精神,把采写新闻与参政,议政结合起来,主动为党、政领导当参谋、出主意,解决政策落实或改革深化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待取得成功后,再总结、报道、推广。这就是我所形成的“参与意识”。所谓“接头新闻”就是上头的政策与下头的愿望中间“断层”的“结合部”上的新鲜经验。由于其来自基层,来自实际,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适应性,甚至具有超前意识而带有很强的指导性,所以命中率往往很高,有的就是好新闻。今年6月,我写的《宜城县村村建立植保服务队》一稿,从6月中旬发稿到7月中旬,已收到8家新闻单位的明信片和报样。命中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是一篇在“参与意识”下产生的“接头新闻”。“科技兴农”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永久性战略措施,各地各级都比较重视,而且,早在1986年我就发表过“庄稼医疗队”之类的新闻。但那是临时的、突发性的,并且是局部的。后来,县、乡都办起了植保站。但因为中间隔着村这个“中空地段”,植保措施很难及时、正确地落实到户、到田。在采写上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2006,(6):27-27
《办报参考》2006年第二期转载《青年记者》的文章《我的“三冷”采写方法》。 文章说,“冷静”、“冷峻”、“冷处理”,是记者在某些情况下尝试过的新闻采写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聞業务”編輯室的同志讓我們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10年前的今天”的采写經驗,我們觉得采写这篇新聞实在談不上什么經驗,更谈不上介紹,打算不写,于是編輯同志叫我們把采写經过写一下。任何一篇新聞都有采写經过,这总不能說写不出来。只好在这里占上一些篇幅,把我們采写这条新聞前前后后的经过叙述一下。先說这个主題是怎么想起来的。这个主题早在几个月以前就有了,当时是在“上海严寒”报道的啟發下想出来的。今年2月间,新华社上海分社和中国新聞社都發了上海严寒的消息,我們非常高兴能讀到这么漂亮的新聞。特別感到写得好的是:上海分社發的新聞中引用詩人臧克家在1948年以“生命的零度”为题写的詩句:“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中国新聞社的新聞中引用1948年上海大公报的新聞:“前  相似文献   

19.
采访与写作。是稿件成功与否的前提。而在“采”与“写”的问题上,新闻采写初学者最需要下功夫研究。  相似文献   

20.
“百分之百地忘我和投入”──采写“雪域高原铸丰碑”系列通讯的体会《西南电力报》总编辑肖保国《编者按》为了反映西藏昌都电网改造工程中普通电建工人的感人事迹,记者肖保国、谢仁贵,不畏艰险,克服高原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以顽强的毅力,奔赴西藏,采写出生动的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