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校企协同创新是高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2012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其主要宗旨是推进协同创新,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支撑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其重要路径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高校与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和院(专业研究院所)校之间及高校内部存在的壁垒,使创新要素自由地流动组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区域科技创新建设中的核心要素.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为区域科技创新培养人才,探索校企联合人才协同培养运行机制对高质量就业和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和总结高校和企业协同培养的成功案例,提出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企联合科研创新竞赛平台,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格局,指出高质量就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检测标准,是促进区域科技经济长期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是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高校提升创新水平和行业领域地位,解决国家重大创新任务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目前,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仍然存在考核评价单一、创新主体孤立、链条式创新特征不明显、创新资源集聚不够等问题。"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有效破解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机制障碍方面取得了成效,本文通过分析其建设模式及运行机制,探讨解决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2011计划"的实施,协同创新成为高校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益的重要途径,也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全新组织模式。文章在对协同创新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关联性,指出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发源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是协同创新的主体之一,在协同创新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高校在协同创新中具有知识协同创新、技术协同创新和文化协同创新的优势.高校在协同创新中,可以发挥引领和主导国际科技研究与合作、支持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和支持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升和增强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影响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盼 《科教文汇》2014,(4):82-83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对影视教育发展而言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文章从“协同创新”的理论源头出发,解读影视教育协同创新内涵,并以辽宁师范大学协同创新实践为个案,指出高校应从区位条件、科研能力、师资基础、学科特点、办学特色等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家、地区发展战略与政府相关部门、兄弟院校、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7.
高校作为协同创新的组织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以云南省为例,以依托区域经济优势和高校特色学科为出发点,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凝练科研团队研究方向,通过师生、学科、高校、企业四要素的有机融合,构建出适合地方特色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式,达到强化知识溢出效应和系统正效应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竞争力和高校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协同是对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以高校为中心,配合政府、企业、其他行业等第三方机构的协同创新创业平台有利于发挥各方的专长和特色,为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支持,最终促进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得以实现。分析了河南高校协同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高校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优势作用,以及推动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中心良好运行的创新途径,以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其创新素质,推动高校创新教育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将技术标准提升到战略高度。行业高校具有人才和科研优势,企业有科技创新、产品由"制造"提升为"智造"的需求。但是,目前行业高校存在大量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理想。而企业研发力量不足,适合市场的实用性高科技产品产出困难。技术标准恰恰是连接行业高校科研力量与企业技术创新联动的桥梁。文章通过对行业高校图书馆技术标准信息服务现状分析,提出了行业高校图书馆与校内科研管理部门协同;与标准研究院、技检和质监部门、情报信息中心等标准化信息服务机构协同,构建行业高校图书馆技术标准信息推送服务模式,多渠道开展专业化技术标准信息推送服务。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云计算的富媒体协同创新平台是以富媒体研发中心为依托,采用云计算、协同理论、现代通信技术等解决在当前富媒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通过该协同创新平台,可以有效的整合高校、政府、出版社和企业资源,为校企社创造优良沟通环境,保证人才培养达到"信息对称"的效果,也能更好的促进科技创新技术的研发和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是高校主要职能,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医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科研育人背景下,可通过整合各类育人资源,加强制度保障,加强思想引领等路径,协同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21,(7)
当前,弥补大数据行业的人才缺口是国家和高校面临的重要挑战和机遇。本文根据大数据行业发展动态,结合汽车类专业特色,确立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培养方案,设置了"二元协同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递进式"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构建大数据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建设载体,着力培养具有将汽车产业领域知识与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融合、创新的能力,能够从事大数据分析和管理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2011计划明确指出,高校之间需要加强协同创新。然而高校之间协同创新的意义何在,采取何种模式,在哪些方面可以进行有效协同,需要什么样的保障机制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达成共识。通过湖北24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发现无论是部属高校还是省属高校,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研究者对高校间协同创新重要性和意义的认可程度是很高的,对高校间协同创新的内容、方式以及现实中面临的问题也比较清楚。加强高校之间合作与创新,不仅有利于集聚湖北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质量人才,而且有利于提升湖北高校科研整体创新能力,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国家启动实施了“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的“2011计划”,开启了协同创新政策的国家意志。知名高校由于其各方面资源优势突出,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而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中流砥柱的地方高校,由于其实力问题始终都没有形成适合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极大的制约了我国人才的培养质量,制约了地方的发展。本文阐述了我国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转型发展的客观性与迫切性,基于普适计算与信息链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与其它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我国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校是传承知识、创新科技、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协同创新中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高校要通过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内部机制障碍,打破对外体制壁垒;推进校园文化创新,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担负起在协同创新中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是在一定的协同创新环境下,协同创新各方投入和产出的统一体。本文通过构建评价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投入和产出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提取出学研方创新能力、企业方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协同度等三个协同创新绩效主因子,并根据每个因子的贡献率/累积贡献率,确定出三个因子的各自权重。基于省域数据计算得出各中国30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因子总得分和排名情况。进而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结果,总结得出各自协同创新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国家创新系统整体绩效的提升服务。  相似文献   

17.
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功能失位使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着较严重的"空心化"和"外援化"问题。结合高校创新资源的综合性和虚拟企业运作的灵活性,提出高校优势资源驱动的多阶段虚拟协同创新模式。基于该模式,高校可充分发挥在学术资源、企业资源、市场关系资源和软环境资源集成方面的综合优势,树立其在跨区域虚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并按照团队基础创新、高校内部资源协同创新、外部资源协同创新和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路径,逐步促进各种创新优势资源在跨区域创新主体间的全面集成和共享。实证研究表明,这种虚拟协同创新模式可使我国高技术企业在区域创新能力不平衡、优势创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地进行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21,(27)
学生创新能力反映了对掌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是实现社会人才需求、高校人才培养及国家创新体制构建的重要保证。文章通过创新能力融入校园、培养交叉学科教学及注重评价方式考察创新能力等举措,促进师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辛凤  张毅蕾 《科技广场》2014,(6):223-225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此背景下,作为具有显著行业办学特色和突出学科优势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要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强化产业创新能力是京津冀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协同发展、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打造全国创新驱动新引擎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DSR模型构建产业创新的指标体系,对京津冀产业创新能力进行测算发现,2014年以来,京津冀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动力、状态、响应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2018年后呈加速提升之势。但三地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仍处于初期水平,存在创新能力发展极化效应显著、创新分工合作机制不完备、创新链和产业链难以有效衔接等问题。对此提出优化产业创新格局、完善人才保障制度、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应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