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14,(1):43-51
察哈尔部落,起源于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时期的护卫军,形成于北元时期的察哈尔万户,止于满清时期,形成了察哈尔八旗四牧群。由于察哈尔部的历史地位,使其传承了蒙古汗国、蒙元以来的宫廷文化,所以其语言、音乐、服饰、礼仪、饮食、手工艺术等等无不浸透着宫廷色彩,在历久弥新的演进发展中形成了底蕴厚重、绚烂多姿的察哈尔文化。察哈尔蒙古族以其独特而优秀的文化内涵和基本精神蜚声古今中外,本文就察哈尔蒙古族文化核心理念及其基本精神进行粗浅梳理论述。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8,(1):36-42
察哈尔蒙古服饰是随着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在保留其基本形制、穿着风格的同时,吸纳其他民族的服饰风格而形成演变的。本文以察哈尔蒙古族服饰为研究对象,依据察哈尔蒙古族的历史文献资料,结合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地区察哈尔蒙古族服饰的现状,阐述了蒙元以来察哈尔蒙古族服饰的变迁以及其体现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学术泰斗、学人典范林幹先生,生于1916年3月,广东新会人。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教授。1961年由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调至内蒙古支边,从事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工作,1979年转入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担任科研和教学工作。1990年离休后,受学校返聘,继续承担科研任务及参与指导博士研究生工作。  相似文献   

4.
《集宁师专学报》2019,(1):31-34
藏传佛教进入蒙古后,以佛教信仰为内容的节日也开始大兴。藏传佛教各寺院的宗教节庆,是宗教法事活动之一种,是为了形象地传播佛教教义,吸引教民而创立的。察哈尔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今的察哈尔蒙古族仍然保留着祖先留下来的传统。该文主要以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为例,介绍察哈尔蒙古族节日和习俗的宗教影响,探究传统习俗的变迁与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5.
察哈尔历史研究是蒙古史研究领域中的薄弱环节。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里耕耘,并在初级阶段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认清察哈尔历史研究的重大意义,全面总结前人成果,了解有关史料概况,掌握研究方法是深入研究察哈尔历史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集宁师专学报》2017,(2):47-50
《忠勇察哈尔》是由察哈尔文化促进会和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牧骑共同创作完成的一部蒙古剧力作。该剧以发生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为有效抵御沙俄势力侵扰,察哈尔八旗调遣两千携眷官兵和420名义婚妇女,长途跋涉6个月,历经千辛万苦西迁新疆伊犁戍边卫国的真实历史故事为题材,再现了察哈尔蒙古族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边疆的爱国情怀。该剧的创作,不仅传承和发扬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体现出了在现代社会中,乌兰牧骑在弘扬民族文化,传递时代正能量中文艺轻骑兵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集宁师专学报》2018,(4):31-34
蒙古族传统音乐"阿斯尔"的发祥地——察哈尔,是蒙古的政治文化中心。因察哈尔历史上曾是蒙古族的宗主部,决定了"阿斯尔"音乐在蒙古族音乐中的独特地位。由于社会变革与历史变迁,使"阿斯尔"兼具了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的特色。"阿斯尔"音乐曲调庄重典雅,节奏生动活泼,深受蒙古族以及现今察哈尔地区人们的喜爱,成为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天籁之音。笔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对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阿斯尔"的流变与传承进行梳理,并期望对"阿斯尔"的保护与创新同广大学者一起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师大学人     
丹碧,男,蒙古族、中共党员,1947年出生于内蒙古库伦旗。1969年12月从内蒙古大学蒙语系毕业后,在新疆军区36021部队工作12年。自1982年起,在新疆师范大学任教至今。现系新疆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卫拉特蒙古研究中心主任,兼新疆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副主席、社科联常委等社会团体和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分副主任、中国江格尔研究全副全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蒙古学协全会员等学术团体职务。  相似文献   

9.
蒙古宫廷音乐在蒙古族传统音乐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察哈尔蒙古族对于保存和发展蒙古宫廷音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者认为察哈尔蒙古族不仅直接传承和捍卫了古老的蒙古宫廷音乐,而且更加丰富和发展了蒙古宫廷音乐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集宁师专学报》2019,(3):35-39
乌兰察布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各族先人共同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从"裕民人"到"老虎山人""庙子沟人",一直到后来的众狄、诸胡、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部族在北疆草原上繁衍生息,世代传承。这些部族经过世代交流、交往、交融,孕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遗产,尤为突出的是至今鲜活的察哈尔民俗文化,为乌兰察布市的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该文重点围绕地方学视阈下如何有效挖掘察哈尔蒙古族民俗文化资源,推进察哈尔文化资源品牌建设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地方政府和地区文化管理部门提供借鉴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师大学人     
丹碧,男,蒙古族,中共党员,1947年出生于内蒙古库伦旗。1969年12月从内蒙古大学蒙语系毕业后,在新疆军区36021部队工作12年。自1982年起,在新疆师范大学任教至今。现系新疆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卫拉特蒙古研究中心主任,兼新疆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副主席、社科联常委等社会团体和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蒙古学协会会员等学术团体职务。  相似文献   

12.
察哈尔西迁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察哈尔西迁,是明代蒙古史上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大事。蒙古察哈尔部自明嘉靖中徙牧辽东塞外,到天启七年,已在那里繁衍生息了七十余年,为什么忽而又生徙牧之念,举众而西呢?这次西迁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成败如何?在当时的厉史上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吸引着治蒙古史者去思考,去探究。对于察哈尔西迁,日本学者早有研究。1918年和田清发表了《土默特赵城之战》一文(后收入《东亚史研究·蒙古篇》),论述了察哈尔西迁的原因及某征服蒙古右翼诸部的冲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2月10日,由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和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协办,胡日勒国际贸易(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赞助的纪念蒙古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达·纳楚克道尔基诞辰100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来自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清泉女子大学、蒙古国科学院、蒙古国立大学、乌兰巴托大学、蒙古三宝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70多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对达·纳楚克道尔基的文学作品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4.
“2003年中国蒙古族历史与化国际学术研究会”于2003年10月2日至6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和通海县举行。会议由国家民族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中国蒙古史学会、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学学院、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通海县政府、云南民族理论学会、云南蒙古族研究会共同主办。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通  相似文献   

15.
察哈尔蒙古族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时期因创作者情感的转变及风格也不尽相同。本文从察哈尔民歌地域性的差别及歌曲旋律所表现的艺术风格的不同入手,对察哈尔民歌的艺术风格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察哈尔民歌艺术进行挖掘和研究,以期传承、保护和发展察哈尔民歌。  相似文献   

16.
北元时期,察哈尔部是蒙古大汗驻帐的中央部落。后金兴起,想要站稳脚根,拓疆扩土,就要扫除察哈尔部这个障碍。为此,后金当权者采取了"以蒙治蒙,联蒙抗蒙"的策略,最终战胜察哈尔,成为了全蒙古人的皇帝。后金入主中原,建立清朝后,对察哈尔人心存戒备,不予重用。在察哈尔地区实行分散安置、移民实边,广建寺院、喇嘛为尊,不设学校、禁学文化的"分化、奴化、愚化"政策,导致察哈尔蒙古人驻牧分散,牧场缩减,人口减少,诵经向佛,听天由命,软弱无知,渐渐失去了强悍勇武、顽强好胜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清代文献考证后指出,自崇德元年额哲受封爵后建立了一个察哈尔扎萨克旗,与此同时,清廷把分散归附的察哈尔人编入八旗,形成了八旗察哈尔。康熙十四年布尔尼之乱后扎萨克旗被削,部众被分散编入八旗满洲、蒙古内,八旗察哈尔仍存。清廷为加强管理,在八旗察哈尔设置总管,由在京八旗蒙古都统兼辖。乾隆年间设立察哈尔都统,使八旗察哈尔相对独立。因此作者强调指出,八旗察哈尔早在布尔尼之乱前就已存在,也不是以布尔尼余众编设的。此外,还论及一部分厄鲁特人编入八旗察哈尔及一部分察哈尔人远戍新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集宁师专学报》2019,(3):31-34
察哈尔蒙古族作为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其最主要的居住形式是蒙古包。蒙古包受自然环境、经济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形成了独有的游牧文化特征,蕴含了游牧民族特有的居住习俗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9.
北元与明代蒙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元与明代蒙古薄音湖(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在史学研究中,一般将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蒙古史,称作明代蒙古史,即1368年统治全中国的元朝灭亡,至1635年蒙古末代汗林丹之子额哲投降后金,前后近270年以中国北方草原地区为主的蒙古史。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20.
2006年7月3日晚,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与蒙古国国立文化艺术大学文化学院国际合作项目“马头琴艺术研究”联合考察活动的蒙方专家学者返回蒙古,历时10天的联合考察活动在我方的考察和研究顺利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