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谷七歌》为杜甫逢绝境之作,展现了诗人凄凉的生活境遇,在主客体的融合中传达了穷愁绝境的哀痛之情.然而,外在的痛苦并没有使他消沉,逆境中的坚守与深沉情感的推己及人,反映出儒家仁爱的精神,同时,诗中蕴含的沉痛的家国之感也升华了诗歌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曹操返里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操自20岁踏入仕途至66岁病逝洛阳的46年间,不论是事业有成,还是仕途受挫时,曾多次军谯、返里省亲,对故土人民、父老乡亲友朋怀有深沉的依恋之情与感恩之心,将家的伦理情怀和国的忧患意识融化在一起,把自己的责任和国家的刹益结合在一起.有着强烈而真挚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3.
刘大绅在仕途、诗文、教育、书法等方面均有建树,一生勤于著述,诗歌理论《诗论》享誉滇中,被称为"一代文宗",其归滇诗文内容上体恤民生疾苦,描摹家乡山水和日常生活,风格上以陶为宗,不拘一格,兼取诸家。  相似文献   

4.
格物致知作为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直是儒家学者努力阐释的对象,郭子章试图调和朱熹和王阳明的解释,认为格物致知的“格物”是格物之本,身心意知为本,家国天下为末。这种阐释,意在强调“在平等极处”进步,对于道德修养,是极有意义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唐诗三百首》中所编选的诗歌,恰好可以适用于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唐诗三百首》作为流传至今,影响甚广的唐代诗歌选本,其所抒发的感情和阐述的理念在今天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围绕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这三个方面展开,而《唐诗三百首》中也恰恰收录了许多表现家国情怀、关爱社会以及修养自性方面情怀的诗作。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用《唐诗三百首》中所编选的家国情怀诗作促进家国情怀教育的开展,用关爱社会的诗作促进社会关爱教育的开展,用修养自性诗作促进人格修养教育的开展。当下,《唐诗三百首》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上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诗歌彰显时代精神与人文风貌。清末滇中文化名人严天骥胸怀报国之志,经历了时代的洗礼、家国的伤痛、坎坷的仕途。《玉溪文征》收录其诗词凡125首,体现了他拳拳报国志、诚挚爱国情、郁郁不遇怨、绵绵思归情,风格尽显豪迈悲壮之风,立体呈现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风雨飘摇、历史演进给人们带来的强烈冲击,其措辞清新雅致,用典贴切别致,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人文情怀,为清代滇中、云南的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诗词的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  相似文献   

7.
苏轼从文学创作、自然美景、乡风民情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真谛,部分地化解了入世与出世、仕与隐、穷与达的矛盾和痛苦,使"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两种处世方式得到了圆融的结合。构建了一种可仕可隐、无适而不可的中国文人的新型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8.
乡愁是人类共有的文化心理特征。台湾这一块漂泊的土地,为其漂泊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滋养。席慕容作为台湾游子的代表,其乡愁诗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在其特殊性上重点在于讨论“家国同构”的理想主义追求、抒情意象的选择以及对精神原乡的继续寻找。这三点共同形成了席慕容乡愁诗歌的艺术特色。在本质上,席慕容的乡愁不仅仅是家国之思,更有强烈的民族归属感、族群的流亡感和文化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9.
中唐名诗人李贺由于生不逢时,仕途蹭蹬、心情十分抑郁苦闷,因而常在其诗歌中描写幻想中的神仙世界,借以寻求精神的寄托,排遣苦闷的情怀。《梦天》就是他这类诗歌中的代表作。然而,究竟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寄寓了什么样  相似文献   

10.
江淹诗论说     
江淹的诗歌有的意象奇崛峭拔,有的具有悲壮凄凉之气,有的基调沉郁而朴茂道劲。其仿拟之作,大多达到貌合神似的地步。他的《清思诗五首》表现出超尘脱谷的境界,显得空灵飘逸。《悼室人十首》抒写诗人难以抑制的悲痛和伤感,情感哀婉缠绵。在永明诗风盛行的南朝,江淹的诗歌可谓独树一帜,钟嵘《诗品》评价为“诗体总杂,善于模拟”,刘熙载《艺概》论云:“有凄凉日暮不可如何之意”,在诗美和诗境上别具有特色。但模拟毕竟非作家自身本色。江淹在诗思上不可避免地受到羁制,欠缺深刻的笔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