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的科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将清代思潮的变迁过程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而贯穿三个阶段他所予以重视的关键性精神即是“科学精神”.梁启超所关心的问题在于学问该如何得到发展,并且忧虑“致用”的主观动机容易介入研究过程,从而影响其客观性,因此,梁启超主张学者应避开去问所治的学问是否实用.“为学问而治学问”,这就是梁启超《清代学术概念》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梁启超深刻地体会到了政治权力主宰真理和正义的严酷现实,他所站到的非政治性立场本身就在政治社会环境中.《概论》在政治思想史学上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评价顾炎武为"清学开山之祖"、清代学术"黎明运动""第一人"。他总结了顾的学术精神及成就,并认为必须将传统治学精神与近代先进的科学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华学术发扬光大。梁启超这一学术思想及一批著作的形成,使他在上世纪20年代实现了由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到学术大师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3.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援引作为欧洲近代史开端的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将清代指认为"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在对于清学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的现代意义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将清代文学美术的薄弱视作清学与文艺复兴的最大差异。他从客观、主观两方面深入剖析其原因,并对如何建设"新文学"、"新美术"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以期建设理性与情感兼胜的健全的新文化。梁启超的思考与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流话语分歧明显,形成对话。  相似文献   

4.
王先谦的《庄子集解》,是清代研究《庄子》的重要著作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广泛征引前人注庄成果,且大量引用了与他同时代学者的较新研究成果;注重篇章内容的训释概括,且对《庄子》文章结构进行了分析;善于用本校法前后互证,使注解更加深刻,有说服力;大量引用经史子集书证,目的重在释义。王先谦为注释《庄子》做出了重要贡献,《庄子集解》的学术成就对后世研究《庄子》产生了极大影响,在清代训诂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訄书·清儒》是章太炎对于清代学术史的全面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从《清儒》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中的奠基地位、古文经学与太炎对清代学术精神的总结、太炎对清代学术的思想突破,以及从《訄书》到《检论》的学术发展四个角度,可以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展现太炎对清代学术的历史总结与思想突破。具体而言,《清儒》在学术史的分期、脉络、派别、视角、体例等方面奠定了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框架。《清儒》将清代学术精神总结为"求是观化",深刻把握了清代学术的总体特点,体现出章太炎立足清代学术,建立现代意义的中国文化的思想追求。在这一点上,清代学术对于章太炎的学术思想具有本质意义。在《检论》中,太炎进一步修订增删《清儒》,体现出学术史研究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最负盛名的清代乾嘉学术就有这么一个治学原则:“最喜罗列事项的同类者,为比较的研究,而求得其公则。”(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其实,“求得其公则”就是归纳概括。“概括”是最基础的阅读能力之一,在平时的练习设计或者中考试题中,很难找到没有概括题的试卷。概括,是对考生现有语文能力最实在,也是最简明的考查——不仅考语言,还考思维,可见概括能力对于一个人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近世之学术》是梁启超研治清学史的处女作,《清代学术概论》是梁氏清学史研究的经典名著。二书相距16年,从《近世之学术》到《清代学术概论》,不仅引发了梁启超与章太炎间的一段瓜葛,还可以看出梁启超在清学史研究上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先生在《清代学术概论》等著作中,不仅揭示了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时代思潮","以复古为解放"等学说,还自觉运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研究方法,针对具体的学科、学派、学者的特点作出了详细的评价,阐释了学术文化史发展与政治、社会等的关系。他注重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发掘规律,展示出了广阔的学术文化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9.
《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的名之一,成书于1920年,是我国第一部以新史学思想体系写成的学术史专,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曾不止一次地细读这部名,这不光是因为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需要,还由于此书的丰富内容、精辟的论述和深邃的哲理而使读开卷受益的缘故所使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比较集中地表述了他的易学观。他认为,《周易》经传首先需要进行“辨伪”研究,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宗旨。在总结清代易学研究的基础上,梁启超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梁启超的易学观对于当下的易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