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是怀着惊奇的心情阅读马光复的小说《心地善良奏鸣曲》的,因为我觉得这样的小说题目很特别,十分有趣。读完了这篇小说,掩卷沉思,心中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小小的满足,感情上的一种小小的撞击。一篇不是很长的短篇小说,能让人有这种感受,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这说明作者的创作态度的认真和严谨,文学功力的深厚。  相似文献   

2.
说中国作家的想象力较西方作家匮乏。曾看见这样一个观点,但我认为中国作家并不匮乏,匮乏的是他们的作品。因为中国作家有些浮躁,浮躁在权势、金钱和交际这些身外之物面前,已不在视其作品为生命中的第一。而我们的学生的写作就要纯粹得多,干净得多,不过凭一腔书生意气而已,但也正是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他们的作品才表现出丰富而诡谲的想象力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识。但看下面三篇不事雕琢的平常小文,便知吾言不谬。先谈《X轨迹》和《Z轨迹》。简简单单的字母"X"和"Z",两位同学却翻出了深刻的思索。谷训同学思索的是"爱"。…  相似文献   

3.
一片大田里。一棵高粱好奇地问旁边的向日葵说:"我看你们脑袋总跟着太阳转,太阳真有那么大吸引力吗?"向日葵说:"我们花盘下的茎部有一种生长素,背光部分的比向光部分的多。太阳光照过来就刺激细胞快速分裂生长。因为背光一面比向光一面生长得快,就会使花盘朝着太阳弯曲。""哈哈,这里面还有这样的奥秘哟。看来以后真应该多交流学习啊!"高粱谦虚地说。  相似文献   

4.
《送行》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英国漫画家、作家比尔博姆。第一次读这篇作品,老师和学生都会问:作者到底想说什么?作品对勒罗送行这种行为到底是褒还是贬?而且正因为对作品真意的理解不一致,其中的许多描写大家看法竞截然相反。  相似文献   

5.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归去来兮辞》历来是人们十分注重的一篇。这是因为,“沛然如肺腑中流出”的这篇作品,全面集中地反映了陶渊明的思想。而在欣赏陶渊明优美辞的同时。读也会对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作客观、全面的观照。这篇“因事顺心”而创作的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陶渊明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一种诗意自白。  相似文献   

6.
心路博客     
个人认为,一堂好课,不是让学生学多少,而是让学生学多好。生活累了,人还偷闲呢,课堂40分钟都在动,学生能不累吗?音乐是需要声音入耳,然后去细细品味的东西。给学生多一些安静,多一些闭目享闲的时间,让他们的思绪随美妙经典的乐声渐行渐远……不可以吗?哪怕5分钟也好。听,远比唱和说要重要,因为,听者为王。人静了才能思考,音乐艺术也应该是这样。社会浮躁,但音乐课堂,不该再浮躁了,  相似文献   

7.
我们步履匆匆,走进这个追梦的三月,却忘记了她的明媚。是俗事烦扰吗?是尘世喧嚣吗?是心的浮躁吧!我想要留一点诗意给自己,留一点诗意给我纯净的素年锦时。  相似文献   

8.
张一璠 《高中生之友》2010,(6):24-24,25
一次.一位著名的小品演员到北大来给大学生们讲小品表演艺术。他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茅台酒是国酒.红塔山是国烟.北大是国校.”虽然庄严中多了几分调侃的感觉.但认为“北大是国校”也并不缺少依据。而在我看来北大是一篇散文。说它是散文,那是因为它既有如张中行先生所说的“散漫的一面”.又有那种“严正的一面”。我曾在北大进修一年.那一年里,我用探求的目光.自以为认真地、情趣盎然地阅读了这篇散文.这让我感到永远的幸运。  相似文献   

9.
一、提问性语言 1.提问要抓住文题和中心 抓住题目和中心,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问,可以使学生立即产生阅读的兴趣。如学习《你们想错了》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来设计提问:题目中你们指的是谁?谁说他们想错了?为什么说他们想错了?这样,短短几问,就把课文的基本内容概括出来了。  相似文献   

10.
张菊荣 《师道》2002,(12):25-26
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充满着辩证的诗意,是沉静的,又是热闹的;充满着笑声,也有着眼泪;是潇洒的,又是严谨的。沉静和热闹我爱那静静的学习。浮躁是学习的大忌,听了太多热闹非凡的课后,我真的十分向往一种静静的语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类最沉静的工作。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是从阅读与写作的实践中得来的,而我们总是在花着大量的精力“教”,“教”学生学会阅读,“教”学生学会写作,这一个极为好听的“教”字不知坏了多少好事。因为这一教,我们一次次地犯了这样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关于怎样读书的话说得更多了,而偏偏不…  相似文献   

11.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篇表现手法迥异的人物传记,那就是选自《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屈原列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史记》中的众多传记基本都是运用叙述描写的方式完成的,而且突出了正面叙写,但《屈原列传》则不同,主要表现在运用了较多的侧面叙写和抒议的方式。为什么会这样呢?  相似文献   

12.
孙伏园曾经问鲁迅,在所作的短篇小说中自己最喜欢哪一篇,鲁迅说最喜欢《孔乙己》。鲁迅的短篇小说艺术成就都很高,为何他偏偏对《孔乙己》情有独钟呢?反复阅读这篇饱含鲁迅先生心血的作品,我终于理解了先生偏爱的原因,因为这部作品处处体现了先生匠心独运的构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对《风筝》的基调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孤寂、无可把握的悲哀是《风筝》的基调.刘溶、闵抗生即持此说。与此对立的是认为“它的基调是积极的一面”。(见《文艺论丛》第八辑许杰《鲁迅〈野草〉精神试论》)。这后一说比较符合作品的实际。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从作品的开端看。作品开端写的是“我”在朔风凛冽的严冬,向往着故乡的春天。“我”能在严冬的气氛中追怀着少年时代故乡春日的佳境,这表明“我”坚信严冬必将逝去,春天即将来临。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活信念,所以尽管“我”在北京冬季见着风筝,引起“惊异和悲哀”,但当回忆起故乡的春天,就是另一番境界了:天上那各种风筝,绚丽多彩,地上柳绿桃红,好一派江南春色。这里,色彩是明朗的,主调是积极向上的。其二,从作品中“春日的温和”的含义来看。王廷栋说“春日的温和”“象征了对儿童教育的正当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考即将来临,学习越来越紧张,气氛越来越凝重,部分同学开始患得患失,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担忧,其实,这是一种浮躁情绪在作怪,浮躁情绪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浮躁情绪呢?又该如何克服浮躁情绪呢?  相似文献   

15.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寻找诗意,似乎非常困难. 有人说,现在是发财的时代,机遇的时代,创新的时代,速成的时代,一夜成名的时代,两眼发黑的时代……但,不是诗意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晓苏: 刚刚收到你们精心主编的新年首期,首先读了《师生文苑》栏内几篇作品。认真读完这三篇作品,我心中顿时爆发了一个惊喜:嗬,你们怎么弄来这样好的作品啊!三篇都写得非同一般,都意蕴丰厚,耐看,耐咀嚼,耐回味。我还来不及细细研读,领会,就迫不待地向你们谈谈自己的初读感受。 先说《美丽》。因为匆忙赶车,又为一位美丽俊俏的出租车女司机所吸引,“我”打消了一向不敢“打的”、怕挨“宰”的顾虑,终于破例地“打的”。这本来是小事一桩。但善于观察、  相似文献   

17.
一次,一位著名的小品演员到北大来给大学生们讲小品表演艺术.他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茅台酒是国酒,红塔山是国烟,北大是国校."虽然庄严中多了几分调侃的感觉,但认为"北大是国校"也并不缺少依据.而在我看来北大是一篇散文.说它是散文,那是因为它既有如张中行先生所说的"散漫的一面",又有那种"严正的一面".我曾在北大进修一年,那一年里,我用探求的目光,自以为认真地、情趣盎然地阅读了这篇散文,这让我感到永远的幸运.  相似文献   

18.
珍视现在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西方哲学家无意间在古罗马城的废墟里发现了一尊“双面”神像。哲学家问他为何两副面孔。他回答说: “因为这样才能一面察看过去,以记取教训;一面瞻望未  相似文献   

19.
屈红霞 《班主任》2010,(5):39-48
本期讨论的案例 快毕业了,我发现学生的心态特别浮躁,很多学生不读书、不听课,甚至还抽烟喝酒。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说烦躁。还有些学生说,老师,您就别管我们了,就剩几天,您让我们放松放松好不好?我很着急,马上就要升学考试了,可是班上学生这么浮躁,怎么办呢?(江苏唐宏提供)  相似文献   

20.
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是一篇有浓郁诗情画意的散文;是一首真挚赞美解放军热爱人民、赞美哈尼族姑娘等人的高贵品质、赞美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颂歌。自然美、社会生活美人的精神美,在这篇短小的作品中,象彩虹一样浑然一体地织成了一段绚丽的彩带,使人感动不已。驿路,就是古代供传递公文信息的马所奔驰的大路,路上设有供人马休息的地方,叫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