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逆不道罪作为触犯皇权、危及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犯罪之一 ,在曹魏时期同秦汉一样 ,是经常株及妇女的。但在曹魏时期 ,无论这一罪名的内涵还是株及妇女的范围 ,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而且对妇女的株连也呈现出一种渐趋宽松的趋势。上述变化既与曹魏政治形势有关 ,也体现出魏律维护地主阶级意志特别是当权者利益的阶级本质  相似文献   

2.
史学界凡研究中国古代封建屯田制度,多言刘汉、曹魏、李唐和朱明清朝,绝少注意赵宋时期。本文就北来前期的电田,从其产生的原因。状况、制度、性质及后果作出了初步的探讨,这对我们全面地认识或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屯田制度,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特权性是封建法律的共有特征,是适应社会的发展状况的产物.我国古代法律的特权性肇始于西周时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西汉"春秋决狱"得以丰富和发展,至曹魏形成"八议"入律后,其特权性框架业已建立.封建时期各朝代所确立的制度不过是对此的继承和损益.中国传统法律具有儒家浓厚亲情化下的特权性色彩.  相似文献   

4.
1984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据不完全统计,从1984年1月至今,发表于全国报刊上的文章近八百篇,出版著作十多种。是建国以来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最佳时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近年来发表了不少立论新颖的文章。郑欣《曹魏屯田制纵横谈》一文指出,曹魏屯田制是农奴性的封建国有土地制度。大量流民变成屯田客,防止了地方豪强势力的膨胀,并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农民逆变为奴婢之路。黎虎认为,曹魏屯田对支援战争、安置流民等方面起  相似文献   

5.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梳理农业经济,是相对工业经济而言的经济形式。其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以手工业和商业为次。农业以铁器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耕作特色,而“男耕女织”又最为根本。大致以长城为界,北为牧业区,南为农业区,而以农业为主。在农业区,黄河流域开发较早而江南地区开发较迟。南宋时江南超越黄河流域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氏族公有制到奴隶制国有制,再到封建土地私有制尤其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变化过程。国有制主要有商代井田制、曹魏屯田制、北魏均田制等。土地私有化从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6.
尽管土地国有制的屯田制是建安以来具有曹魏时代特色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对曹魏政权的立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是恢复私有小农经济仍然是曹魏政权施政的主导方向。西晋占田制是曹魏屯田制瓦解的必然结果和法律确认。占田法就是课田法。西晋政权在确立私有小农经济的同时,对地主庄园经济也给以法律上的承认。重获生机的私有小农经济,在摆脱屯田制度压抑的同时,又立刻面临着封建庄园经济的蚕食。  相似文献   

7.
对曹魏时期教育的研究,多数学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曹丕与曹睿时期,对曹操时期的教育和东汉末年儒学的衰落对曹魏时期教育的影响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拟以曹魏时期作为研究的时段,以曹魏时期的教育状况为研究的对象,通过探讨政治因素、统治者的个人因素、选士制度等方面对教育的影响,分析该时期教育特点.  相似文献   

8.
曹魏的封爵制度与食封支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安时期是曹魏代汉的政治过渡期,其封爵制度在爵级、爵称、封赏对象等方面大体沿用东汉之制。不过 囿于户口严重减耗,从田租户调获得的财政收入相当有限,为优先保证军费开支,曹魏的列侯食封制度作为一项财政 支出制度,比东汉有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乡亭侯食封户数大为减少。同时,建安时期曹魏极少用进封爵级酬赏军 功,并创设四种“皆不食租”的爵级,也都是出于减少财政支出的考虑。曹魏代汉之后,财政状况大为好转,列侯封 爵制度基本沿用建安之制。不过,由于授封标准放宽,增加了县侯、王侯二类享受大量食邑户的封爵对象,加上曹魏 后期逐步控制政权的司马氏集团,加紧改朝换代的准备,有意将封爵食封作为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和财政手段加以运 用,以致食封支出继续增长。曹魏代汉之后食封支出得以持续增长,是以在籍户口及其租调收入逐渐增多为财政基础 的。  相似文献   

9.
线索梳理一、线索与特征第三章从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到公元589年隋灭陈,包括三国、西晋、东晋与十六国、南北朝的历史,这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大鼎盛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1.从政治上看。(1)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东汉末年,军事集团割据混战,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统一北方后挥兵南下,企图统一全国,但兵败赤壁,三国鼎立局面初现雏  相似文献   

10.
屯田制是中国传统社会用军事管理方式将劳动者束缚于国有土地上的一项特殊的土地制度。曹魏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实行了这项特殊的制度,其军事编制的组织形式,自成体系的管理体制体现了效率与效益的有机结合;国民两便的分配机制和屯田所带动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都具有创新的成分。  相似文献   

11.
一、专题要点指要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包括: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和鲁国的初税亩;北魏至唐实行的时间长影响大的均田制;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西汉、曹魏、北周和明初实行流民与土地相结合的屯田制。我国封建社会的三种土地占有形态:封建土地国有制(如均田制、屯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与土地有关的赋税制度,如田租、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及评价。  相似文献   

12.
对于九品中正制,学者们论述得不少,这里只讨论九品中正制与曹魏政权的士族化。 汉魏之际,社会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经济完全占到了统治地位,商品货币关系趋于中断,两汉时期势力雄厚的商人地主阶层也随之退出了政治历史舞台,历史发展的趋势正朝着士族门阀专政的方向发展。建立在封建田庄经济基础上的曹魏政权,不能不为其基础服务,不能不顺乎历史发展之潮流。这就注定了曹魏政  相似文献   

13.
论汉代的“公田”及其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态的讨论中,“公田”、“官田”是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的问题。特别是汉代的“公田”,它和曹魏的屯田、晋的占田、北魏隋唐的均田,不仅是主张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同志的重要论据;同时,亦是主张唐中叶均田制破坏前土地国有或国有占主导地位的同志的主要论据;即使主强“公田”、“官田”是私有制的同志,有的也认为“公田”、  相似文献   

14.
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理违法失职行为的一种制度。中国从先秦时期即出现了监察活动,但系统形成监察制度是在秦汉时期。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监察制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封建皇权对监察机构控制的逐步加强与监察机构不断完善,成为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发展的总趋势。监察制度的起源及建立社会学家摩尔根的研究表明,原始社会时期就存在着监督——氏族全体会议对部落首领的监督。在我  相似文献   

15.
任敬 《文教资料》2011,(2):101-102
恩荫又称门荫、任子、恩补、荫补等,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僚选举体系的一种,起源于秦汉,延绵至清末。它作为选举制度的一种补充,被看作是中国封建官僚享有的一项制度化的特权。但是恩荫制度在宋代时期呈现出了数额冗滥、范围甚广等诸多特点,伴随着诸多特点产生了多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求索 《考试》2002,(10)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中国古代政治长时期的特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成就辉煌,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相似文献   

17.
线索梳理一、线索与特征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包括秦、西汉、新朝和东汉四个统一王朝,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奠基时期。1.从政治上看。(1)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登记制度;二是管理制度.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发源于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封建户籍制度逐步确立,唐宋时期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趋于成熟.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具有地域性、等级性、世袭性等特点,被赋予治安职能.  相似文献   

19.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封建国家的分裂表现为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对峙、南北朝的更替。其间,也有暂时的全国性统一(如西晋)和几次局部统一(曹魏、前秦、北魏、北周统一北方)。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和途径多样,如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交往、少数民族统治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江南的持续开发是这一时期又一重要历史现象,应着重掌握江南得以开发的原因和表现。在文化方面,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成就非凡,不少领域领先于世界。如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成就比欧洲早1100多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之一;云冈石窟是我国雕刻艺术的瑰宝等。  相似文献   

20.
把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把握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封建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西周时期的领主制封建社会;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性封建社会;三是秦汉至明清的地主制封建社会。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看,科学把握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本文首先剖析了西周时期的封建领主私有制,批判了封建土地国有制,研究了西周宣王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嬗变;其次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土地兼并和双层土地所有制关系;然后考证了井田制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最后辨析了封建领主私有制和封建地主私有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