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雪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3):26-28,37
张炜的《九月寓言》通过运用人类拟物与自然拟人的双向对生手法对大地多元生命形态进行了诗意性赞美,描绘了一幅野地生命间自由腾跃的整生性和谐的生态图景,实现了其生态审美理想的升华,与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发展相契合,共同为解决当代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态危机提供了文本借鉴。  相似文献   

2.
人物主体间性实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突破与整全,建构了人类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物主客间性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而人物主体间性则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本之道。人物主体间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道法自然”的宇宙根本法则、“关系本体”的先验之根、“众生平等”的万物主体性“、人物共生”的生存之道以及“人物感通”的人类情怀。确立人物主体间性,就为教育确立了一种新的自然伦理向度,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态人”的人学理念,并有利于建构一种新的生态教育观和培养人“天地境界”的美学情怀。  相似文献   

3.
传统生态价值观可以分为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传统生态价值观具有可借鉴的科学成分,但也存在认识误区。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是对传统生态价值观的继承与超越。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将价值对象转向自然,实现人类价值的自然扩展;主张在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之间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与主体性规定到具体的价值关系中,否定人类绝对主体的观念;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主体间性实践,从而实现二者和谐共进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公平思维的前提批判中,主体间性思维方式的确立是针对神灵思维和主体思维提出的。神灵思维是人类的蒙昧思维、原始思维和前现代思维;主体思维是现代思维,是对神灵思维的扬弃,人走出了自己为自己设立的牢笼,绽放出主体的伟大力量。同时也逐渐使主体陷入了自我论的逻辑,自我成为了神灵的替身。现代主体思维成为了人类整体发展的枷锁,更是教育公平思维发展的桎梏。而主体间性思维是共存思维、生态思维、和谐思维、差异思维、后现代思维。是解决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牵涉人类发展生死攸关等重大问题和重大关系的价值选择和思维路径。从根本上、根基上转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在的核心思想,是现在及未来教育公平思维重建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5.
生态关系是文学批评的重要维度,生态批评也成为主流文学批评话语之一,但是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恐怖小说目前尚未发现此类研究。斯蒂芬·金在《宠物公墓》中以拉撒路复活的文本隐喻剖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失衡,从生态角度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症候进行反思,解构隐藏于后现代叙事标签之下的人类生存尺度。明确了只有肯定人类生存的整体生态性质,搭建和谐稳定的生态整体观,进而构建宇宙"生命共同体",人类才能走出生态困境。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化的主流提倡以一种"生态中心主义"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大多数学者把"主体性"设为靶子,把超越"主体性"作为终极目标。虽然有人提出了把人与自然的"主体间性"作为生态美学的方向,但是并没有提出如何实践"主体间性"。在生态文化陷入"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之争的胶着状态之际,本文把目光投向能够代表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的"意境论",试图分析该范畴在实现生态文化中建立"生态主体性",并从"生态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教员、学员是军队院校课程教学的学术性主体和学习性主体,在课堂生态中具有共生性。以课堂生态主体分析为基础,剖析传统教学思维惯性影响下课堂生态主体关系在教学主体、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方面的异化问题,从教员与学员关系由单一主体观、双主体观到主体间性的调整变化中探究了课堂生态主体关系演进的逻辑脉络,以教员与学员生态主体间性为创新发展走向提出了新型课堂生态下军队院校课堂生态主体关系转型及教员和学员角色调适的思路对策。  相似文献   

8.
《华章》2007,(12)
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的对话,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涵盖着对文本信息的接受、形成并积累阅读初感、交流与对话、最终建构文本意义等诸多层面。笔者认为,对文本信息的接受是阅读主体与文本对话的观念前提,只有接受文本才能建构和谐的对话空间,没有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无法搭建阅读主体间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叙述语和自由引语相重合的双重话语是虚构叙事文本中特有的一种复杂话语。阅读对这类话语内容的理解同对真实文本的话语的理解一致,都基于人类语言的一般经验,以社会共同体内必要且充分的信息交换为前提。文本虚拟世界中的这一社会共同体内部的主体间关系,就是双重话语中各事后性感知者和讲述者之间的视角关系。对这样的视角关系进行严格分析,是叙事学范畴系统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后人类快乐伦理关乎人类共同体,但又远远超过人类这一物种,趋向更为广大的生命共同体。布拉伊多蒂以新斯宾诺莎主义活力物质一元论为哲学基础,以普遍生命力的整体性为基本原则,提出一个由人类和非人类、生态基础和技术中介的共同物质构成生命共同体的大胆理论架设。在一个充满了负面恐慌情绪的时代,她以行动主义的姿态,提出超乎人类单纯物种、趋向生命统一体的后人类快乐伦理。这一伦理观念倡导平等、积极、喜悦、肯定、和平和可续性,探求集体主体的快乐本质,以及各主体间强化合作、增强潜能的实现路径,倡导将负面影响进行积极转化以创造未来,彰显了后人类伦理的肯定、创造、联合与转化的特性,并导向新的生命共同体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从文学的主体间性本质出发,阐述了经典文本所具有的主体间性文本特征,指出正是在主体间的对话交流中,才实现了文本的经典存留,从而为文学经典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照角度。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这一文学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创新和发展.该理论在"观念的整一性"、"文学客体"、"主体个性"等问题上存在疑窦.文学客体是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客观存在.审美主体的个性和情感投入必须以高尚的审美理想为前提才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3.
论主体间性课程的建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共主体论教学为主体间性课程的建构提供了契机,主体间性课程强调文本主体、教师主体、学生主体之间的对话,三主体在交往中的互识与共识构筑了主体间性课程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从译者的主体间性看,庞德将译者主体与原作客体的交往,转换为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赞助人、译者与其他译者的主体间性交往;从译作的文本间性看,庞德的翻译并不拘泥于原文,而是文本的重构,他所完成的是译文与原文、译文与译文、译文与引文的文本间性对话。庞德的汉诗英译,无论是在翻译史上,还是在文化交流史上,都堪称间性互动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梅培军 《广西教育》2014,(28):44-47
正何谓现象学语文?简而言之,现象学语文就是在教学论的层面提倡语文教学以"生活世界"和"学生体验"为出发点,用文化还原法还原、重组生活世界与主体间性的关系(胡塞尔现象学专业术语,意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这里指师生之间的阅读主体关系),将语文还原为多彩、真实、质朴、鲜活的语文。现象学语文汲取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提倡语文教学应将"学生体验"作为切入点,其文本解读观以理解、解释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指归。现象学语文认为,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  相似文献   

16.
王慧娟 《文教资料》2007,(34):166-168
文本的细读是文学研究一以贯之的原则。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浮现》,叙述"我"归乡寻父的所见所想,及其最后孤独的觉醒而反抗。在充满激情的叙述间抨击了人类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以此初步显现出作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萌芽,即主张包括女性在内的所有生物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试论花间词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间集>作为晚唐五代有代表性的词学文本,凭借其独特的文体优势,以"闺怨"作为"中心主题",通过一种精心刻画的"被悬置"的美丽,来渲染浓郁的凄婉哀怨的情感氛围,传达了这一特定历史情境中特定群体心灵深处的孤独与无助,悲哀与无奈,形成这一特定时空的时代悲剧意识.文章试图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对这一有代表性的文本作整体观照,透视这一文本背后隐藏着的强烈的悲剧意识,并分析这一悲剧意识形成的文化基因及时代底蕴,展示中国古代文人执著而又尴尬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教育理想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命题,教育理想的阐释方式往往回避了价值归属的问题,导致教育理想通常作为一个抽象的善观念体系而存在。这一状况必须通过语义和逻辑的分析,以还原其价值归属本身,特别是通过考察善观念和正当性之间的沟通与拒斥,讨论作为复数的教育理想的存在合理性及其意义指向。原有的教育理想依靠师生间的权力关系和教育文本的宏人叙事方式等完成其理想阐释和意义建构,并保持其一致性、至上性和排他性。这样的单一阐释结构必须通过重建教育关系和教育文本,以建立一种具有消极自由特征的宽容与对话的正当性机制来完成向教育理想多元阐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生态审美是一种秉持间性姿态的审美活动,自我间性是生态审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自我间性审美尺度要求我们从生态整体利益出发,在知行圆融、身心和乐、全面发展等方面型塑符合生态道德的理想人格,从而促进人类社会朝着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态美境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然的祛魅使活的神秘的自然变成死的机械的自然,自然的意义一个个地丧失了,人感到了孤独;本文以蒙山茶的生态和传说为例论述自然的复魅带来的生态美景,可见一定程度地恢复大自然的神奇性、神圣性和潜在的审美性,在天地神人四方游戏中,宇宙、大地、人类与存在处于无所束缚、交互融合与自由自在的和谐协调关系,人类由此能建造自己的美好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获得审美的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