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志成 《湖北教育》2003,(17):14-16
《湖北教育》从今年第1期开始,以“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为题展开讨论,参与者踊跃,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真理越辩越明。对此,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这本来应该是十分明确的问题,可没想到在学习和践行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些人的认识却模糊起来,却认为“很难说清楚”。主要有三个问题,我试想说清楚:  相似文献   

2.
多年教毕业班,到下学期时,总会教到《十六年前的回忆》和《詹天佑》这两篇课文。这两篇课文中分别有“严峻”和“竣工”这两个词。每教完一课,进行词语听写,当“竣工”一词未教时,学生写“严峻”一般不会错。可教完“竣工”后,学生听写“竣工”,总有许多人把它写成“峻工”;再写“严峻”时,又有许多人把它写成“严竣”。面对这种情况,我总是一味地认为这是学生对偏旁的混淆,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3.
今年下半年,我市三年级学生也开始使用教科版《科学》教材。作为一名专职自然教师,五六年级的《自然》课必须由我教,居然让我无缘与《科学》课亲密接触,只听全市科学教师同一句话:“科学课,不好教!”这更让我这个年青人跃跃欲试!机会终于来了,我有幸参加青年教师赛课,初赛我上《反冲》一课,顺利进入决赛;决赛中我上了一节科学课《一杯水的观察》,效果特别好,还使我觉得上科学课特别轻松!我就来谈谈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雀”作为要求会写的字,出现在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山雀》一课中。我曾两次教学这个生字,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多年教毕业班,到下学期时,总会教到《十六年前的回忆》和《詹天佑》这两篇课文。这两篇课文中分别有“严峻”和“竣工”这两个词。每教完一课,进行词语听写,当“竣工”一词未教时,学生写“严峻”一般不会错。可教完“竣工”后,学生听写“竣工”,总有许多人把它写成“峻工”;再写“严峻”时,又有许多人把它写成“严竣”。面对这种情况,我总是一味地认为这是学生对偏旁的混淆,是正常的。通常我们只是高高在上地站在自己的位置去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没有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体谅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劳而无…  相似文献   

6.
多年教毕业班,到下学期时,总会教到《十六年前的回忆》和《詹天佑》这两篇课文。这两篇课文中分别有“严峻”和“竣工”这两个词。每教完一课,进行词语听写,当“竣工”一词未教时,学生写“严峻”一般不会错。可教完“竣工”后,学生听写“竣工”,总有许多人把它写成“峻工”;再写“严峻”时,又有许多人把它写成“严竣”。面对这种情况,我总是一味地认为这是学生对偏旁的混淆,是正常的。通常我们只是高高在上地站在自己的位置去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没有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体谅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劳而无…  相似文献   

7.
大约还是两年前,我给学生上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序跋两篇》。为了能让学生对巴金先生创作《激流三部曲》的思想精神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且能使这种所谓“枯燥”的课文也变得兴味盎然,我模仿电视访谈的形式,将这节课改成了“巴金访谈录”。事  相似文献   

8.
蔡秀花 《辅导员》2015,(9):35-36
案例描述:《叶的组成》是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三册《植物的叶和茎》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共有四课,分别是《叶的组成》《各种各样的叶》《茎的组成》和《各种各样的茎》。从教学内容的顺序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想通过先学习“叶”,来为学习“茎”奠定基础。但是,这样的教学顺序真的合适吗?当第一次接触第三册这一单元时,我当时也是理所当然地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安排,先讲“叶”,之后讲“茎”。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当我以菊花为范例让  相似文献   

9.
于晓东 《山东教育》2003,(10):32-32
去年,我参加了“山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其间我带着学院老师的期望,代表全班学员到全国新课程实验区潍坊高密实小执教了研讨课《跳水》(人教版六年制第十册)。本次送课,对于学院及培训班来讲,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个研讨课例而已,然而对于我来讲,却经历了一次“蜕变”前的痛苦(旧观念、旧教材)、“升华”后喜悦(新理念、旧教材)的过程。不仅如此,以本次授课为凭借,我对新的教学理念的认识更深入、更实际了,而且对于今后如何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率也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一、新、旧理念的碰撞《跳水》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列夫·托…  相似文献   

10.
翻开冀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 (实验本 ) ,我被里面多彩的画面、亲切的话语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不是一本死板的、文字罗列的数学书 ,而是一本充满了童真、童趣和富有时代色彩的“儿童读物”。学生看到它更是爱不释手 ,对这本书充满了兴趣与好奇。书中的内容就像生活中的故事 ,亲切、自然 ,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就学到了知识 ,真不愧为一本贴近学生生活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能力 ,拓展数学思维 ,学会数学知识的好书。这本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载体 ,如“动物乐园”、“玩泥巴”、“搭积木”等教学活动设计 ,大大…  相似文献   

11.
《少年闰土》再次被选入新版教材 ,这对喜爱鲁迅散文的我无疑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八年前第一次教这篇散文 ,我就被它那醉人的环境描写、白描式的人物刻画、质朴的语言功底、深刻的心理剖析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种感受使我在讲授课文时妙语连珠、左右逢源 ,给学生也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 .在课堂上 ,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 ,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我们知道 ,在学生读书学习的过程中 ,经过引导后的读书思考、想像、探究 ,哪怕是一分钟也是有效的 ;即使经过引导 ,学生仍不能理解、感悟 ,但只要是能让学生思维闸门开启 ,内部言语开始…  相似文献   

12.
“一位编辑要我写下一句有启迪的话。我想到了两个字,只有两个字:无为”。这是著名作家王蒙写在《我的人生哲学》一书中,开宗明义的至理名言。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深刻地指出:“中国20年的辉煌,海尔十几年的成就,主要不在有形的东西,而恰恰在无形的东西,这就是观念、思维方式的全新变革。”他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德经》,读过无数遍。他一直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座右铭。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而异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显然,“无为”、“有生于无”给了作家、企业家无穷的智慧。21世…  相似文献   

13.
教学质量要提高 ,课外又要减负 ,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以往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说教式教育 ,当个好“导”师 ,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 ;变“教”师为“导”师 ,变“教”课为“导”课。一、课前准备1.备大纲——“导”课的范围《大纲》规定了教学所需达到的目标要求 ,它是教师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和计划的依据。离开了《大纲》要求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因此 ,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是熟悉《大纲》,这是“导”课的范围。一堂课要有其教学目标 ,不能谈天说地 ,漫无边际地遐想。2 .备教材——“导”课的线索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将书本知识转化…  相似文献   

14.
第十二册《难忘的一课》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课文,同时也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好散文。在教学中,我紧扣课题,在理解“难忘”和“一课”这两个词语中,实施了如下四个教学步骤。  相似文献   

15.
肖玉 《小学语文》2008,(7):128-128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刊发了上海洋泾中学校长李海林的《“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一文。文章指出,“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语文学科范围的意义有两个:其一,“教教材”就是教教材所指引的生活实践,理论命题是“教学生活化”,操作要领是先教教材上的内容,然后向生活实践拓展;其二,“教什么”及“教什么”如何产生,  相似文献   

16.
《走进信息世界》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活动分“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我执教的这一课属于第一板块。,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读了张正耀老师的《<秋声赋>教学设计》,欣喜之余,颇有几分担忧.欣喜的是,张老师在设计教学《秋声赋》时,能够抓住“秋声”这一行文的主线索(请读者注意,我说是“主线索”而非关键词语),层层剥笋,步步推进,从整体感知到具体解读,直至最后的提炼引申,“文本研习”的环节清晰,朴实而又真实地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尤其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张老师将人物的叹息声也归纳到“秋声”中加以分析评鉴,体现了他对于文本解读的独特性、深刻性;二是在提炼引申环节,联系了《祝福》的教学,教授给学生一种抓住“主线索”来解读文本、赏析文本的方法,令人惊喜.  相似文献   

18.
我在教《老水牛爷爷》这篇课文时,注意了教好“水”、“牛”二字。上课揭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老水牛爷爷’这名字怪不怪?”生答:“怪!”“大家想知道这个奇怪名字的来历吗?”“想。”教室里的气氛热烈起来。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2期登载的《诵读型课例研讨》,以两堂诵读课为例,展示了两位教师对“诵读”的理解与探讨,同时也旨在引起同行的关注与争鸣。我认为,这两课虽是贴以“诵读”的标签,但在“诵读”的背后,很好地贯彻、体现了以下一些新课标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环节包括两个方面便是“写”与“改”,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们也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现以习作《我的老师》为例,谈谈我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几点尝试。我认为语文教师不但应在素材的积累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写作时有内容可写,而且还要在批改方面做到优化批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