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罗马哲学家普洛丁说;“真情就是美,与真情对立的东西就是丑”刘勰也说:“情者,文之经”,古今中外的艺术实践都证明:艺术美离不了情真。“三言”的作者在《情偈》中就提出了情真说:  相似文献   

2.
冯梦龙在《挂枝儿》、《山歌》评注中体现了他进步的文学主张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深刻地揭示了明代民歌的思想内涵,标举了民歌的“情真”这个核心的审美价值,用评注的方式总结出了民歌创作风格特色和技巧方法,总结出民歌俚俗、尚奇、谐趣等审美价值取向,揭示了民歌在艺术方面的魅力.冯梦龙对民歌美学理论的探讨是开创性的,对我们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社会思潮、文学思潮不能不影响着、作用于作家的创作。这种影响与作用不仅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且渗透于作品的艺术精神,艺术形式。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置身晚明的社会现实,感受着民主主义的社会思潮与浪漫主义的文学精神的猛烈冲击,提出“情”的理论,高张“情真”、“情教”说。以情反理,与法抗衡,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市民意识的代表者,驰聘于当时的文坛,其作品洋溢着浓厚的新兴市民的思想情趣,令人刮目相看。但是,必须措出,冯梦龙反对的是程朱理学,是假道学,他并不排斥形成于先秦时期的传统儒教,相反,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4.
在“心学”的影响下,南宋中后期的大批士人开始以一种“自作主宰”的美学观点来审视处于独立状态下的诗歌创作。在诗歌创作理论和诗歌评点领域,刘辰翁大胆引入了“直致心辞”、“尤贵情真”等诗歌点评标准,并在对杜甫、李贺、王安石等著名诗人的诗歌评点过程中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诗歌审美方式,为元、明、清及近代的诗歌评点奠定了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5.
情教观是冯梦龙在总体把握情的基础上,把情作为教化的手段,扭转理教的僵硬和纵情的盲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其中情大体上包含情泛、情本、情真、情俗、情欲、情理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6.
冯梦龙提出的“立情教”就是要创立一种以情为教义的宗教,他所说的情有三层含义,即男女之情、人类的各种情感以及天地万物生成的本源和联系的纽带。冯梦龙论学亦重情,认为学是真性情的表现,这一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并对冯梦龙的学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明代,有关“情”的论述非常多。概括起来,主要有李梦阳的情真说,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神情合至说,袁宏道的性灵说,张琦的情痴说,冯梦龙的情教说等等。明人所尊之情有两个侧重点。前期是以个性之情为重点,兼及人性之情;后期则以人性之情为主,兼及个性之情  相似文献   

8.
“三言”作为冯梦龙社会思想的集中体现,也反映了他丰富复杂的道德思想。他的道德观主要体现在对仁义、情爱的人性化的关照与反思。一方面冯梦龙肯定符合人性、人情的情爱、仁义行为;另一方面大胆否定和批判虚假淫秽和忘恩负义的不道德行为,在两者的对照中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9.
《三教偶拈序》署名“东吴畸人七乐生”,此为冯梦龙之别号。《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结尾诗署别号“髯翁”,此为冯梦龙晚年所作小说中诗的别署。冯梦龙编撰的《智囊》辑录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其中不少写入《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两书对王阳明的评价也完全一致,这是冯梦龙作《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的重要旁证。  相似文献   

10.
沈庆九老师提出的“理趣课堂”是一种值得研究与实践的模式,他将课堂的“理趣”定义为“含理而有趣,自然而情真”。笔者认为,要做到课堂含理而有趣,自然而情真就需要做到关注学生、研究学生,遵循规律、循序渐进,联系实际、走进生活,以人为本、回归本真。由此,要打造理趣课堂,就需要教师明确一个教学理念,那就是教师的“教”是水,学生的“学”是山,水要绕着山转,山水交融,和谐共生,这样才能做到课堂上润物细无声,赢得满山的翠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