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词典》对“匠”的解释有两层含义,即“工匠或在某方面有造诣的人”。虽然工匠中也出现了李春、鲁班、李虎这样不朽的名字,但因国情所至,人们普遍对各种“匠”怀有轻视之意。同样对历史悠久的教书匠这一称谓,词典解释说的也是对教师“含轻蔑意”  相似文献   

2.
人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是对教师的美称;实际上教师常被视为“教书匠”,那是一种贬称,间或是教师的谦辞。这些都是比喻。前者是对教师在课程中应当扮演的角色的比喻,后者是对多数教师在课程中实际上扮演的角色的比喻。自然,比喻毕竟是比喻,难以确切地表述教师在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教书匠”者也,不单纯是个人行为,重要的是具体分析导致许多教师成为“教书匠”的教师职业特点和课程要素及其结构。一匠,原指工匠,即手艺人。其引申义,有匠心、匠意等。如“匠心独运”,为匠人美誉。把教书比喻为“教书匠”,是由于“教”也是一种技…  相似文献   

3.
教师离不开教学,教学离不开教研,这是不争的事实。孔夫子教出了不少名弟子,他是边教边研边创,因而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信奉他,尊崇他。曾教过小学的叶圣陶先生,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公认为“一代宗师”,也正是缘于他的研究和创造。生活中,对教师常有“教书匠”之俗称,我曾特意查过《现代汉语词典》:“匠”者,工匠也(即手艺工人),如铁匠、  相似文献   

4.
读了美国教师弗兰克·麦考特的自转体小说《教书匠》,对教书匠一词倍感亲切。一直以来,太多的人告诉我们不要甘于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很多教师因此感到无法承受之重。这本《教书匠》重新诠释了教书匠的含义(词典上对“匠”的解读为“有造诣”),让我们领略到,做好教书匠也是如此自豪和伟大。  相似文献   

5.
在“教书匠”和“教育家”之间,人们通常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育家”,而对于“教书匠”则嗤之以鼻。选择“教育家”,想成为“教育家”,虽然,这样的近乎完美、近乎终极性目标的达成有很大的困难,甚至没有多少可能,但是,其愿望是美好的,其勇气也是可嘉的,其志向也是高远的;然而,轻视甚至贬斥“教书匠”的做法就值得商榷了。“教书匠”怎么了?匠者,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手艺精湛的人被称为“能工巧匠”,文学大师则被称之为“文学巨匠”。匠人不仅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还很不简单。我们的学校,不是“教书匠”多了,“教育家”少了;而是夸夸其谈的所谓的“教育家”多了,实实在在的“教书匠”少了。  相似文献   

6.
“教书匠”之“匠”是工匠之“匠”,是“句读之师”;“教书匠”所教之“书”是片面的、残缺的教育内容,他们以“书”为中心而把学生边缘化,把教学当做认知过程而不是发展过程:“教书匠”之“教”是一种单向传授的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陶行知对旧社会“教书匠”之害人、害己、害国家做了深刻批判.现在拿来批判今天的“教书匠”们也是切中要害的。另外,应正面、直接地批判夸夸其谈的“教育家”。不必用“旧瓶”装上“新酒”去批判这些人“新瓶”里的“假酒”。  相似文献   

7.
“教书匠”之“匠”是工匠之“匠”,是“句读之师”;“教书匠”所教之“书”是片面的、残缺的教育内容,他们以“书”为中心而把学生边缘化,把教学当做认知过程而不是发展过程:“教书匠”之“教”是一种单向传授的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陶行知对旧社会“教书匠”之害人、害己、害国家做了深刻批判.现在拿来批判今天的“教书匠”们也是切中要害的。另外,应正面、直接地批判夸夸其谈的“教育家”。不必用“旧瓶”装上“新酒”去批判这些人“新瓶”里的“假酒”。  相似文献   

8.
近日有幸拜读了贵刊2005年第4期阎亚军先生《不应甘当“教书匠”》一文(以下简称阎文),同时又顺着阎先生的指引,查阅他所商榷的刘永和先生的《甘当“教书匠”》一文(以下简称刘文)。读罢两篇大作,也不禁有写点什么、呼点什么的冲动了。首先看一下刘文。刘文对“匠”进行了界定,指“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匠人不仅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还很不简单。”说明“匠”也不简单,是有造诣的人,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教书匠”。通观全文,可以看出刘文的“教书匠”远非指  相似文献   

9.
薛法根 《教师博览》2014,(11):12-12
对时尚的教育口号,我常常保持一种本能的警惕,比如“不做教书匠,要当教育家”这句耳熟能详的励志语。“教书匠”是对“教师”的贬称,或者说谑称。“匠”者,本意是“木工也”。自古以来,百工皆称“工”,称“匠”。有手艺的匠人,往往凭借一身的技艺,受人尊敬,让人羡慕,从“能工巧匠、独具匠心”这些词汇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通常会听到一些教师称自己为“教书匠”。这固然是一种谦称 ,个人内心未必尽以为然。匠者 ,“技术操作之人也”。提起“匠” ;便会使我们想起“工匠”、“木匠”、“泥瓦匠”之类。当然 ,像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所说的“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又作别论。有人将其译为“独创的工匠” ,而我宁可译之为“独创的作手”。不过对操技之“匠”也不可一概而论。例如《庄子·养生主》中所描述的那个庖丁 ,就职业类型来看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宰牛匠” ,不过从其宰牛的情形来看 ,“砉然响然 ,奏刀 然 ,莫不中音 ,合乎《桑林》之舞 ,乃中…  相似文献   

11.
欧金昌 《广西教育》2013,(36):54-55,58
薛法根对某些“时尚”的教育口号保持着一种本能的警惕,比如对“不做教书匠,要当教育家”这句话,他就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匠”者有“绝活”,有“匠心”。他说:“没有一点‘匠’的技艺、‘匠’的心思,却是难以做一个好教师的。”  相似文献   

12.
“工匠型”教师是既具有教师特质又具有工匠特质的教师,是匠德与师德、匠心与师心、匠魂与师魂、匠术与师术有机结合的富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培养和打造“工匠型”教师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趋向,他们是职业教育的支撑者、职教政策的执行者、“工匠人才”的塑造者。培养“工匠型”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强化对“工匠型”教师的广泛认同,确立“工匠型”教师的任职标准,搭建“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撑平台,建立“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林篪 《师道》2023,(12):52-53
<正>说到职业,人们常常会用一个“匠”字表示行业的专业性,比如木匠、铁匠、皮匠、钟表匠等。但是当“匠”与“教师”结合却成了缺乏创新、墨守成规的“教书匠”。唐代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写道:“文不按古,匠心独妙。”用以形容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创造性的构思。可见,匠是一门技艺,心却是一种修为。俗话说:“匠人易得,匠心难练,以匠修心,以心练技。”自毕业走上讲台至今我已从教十年,再回首,原本只会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悄然间已踏上了通往匠心教师的大道。走上这条路,离不开教学研训的引领与推动。教书十年也是我不断提升技能,修炼匠心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种劼琳 《职教通讯》2022,(10):74-79
随着学生的培养标准逐渐向工匠之师迈进,“工匠型”教师也便应运而生。面对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工匠型”教师要努力朝着复合技能的拥有者、实践操作的传承者和工匠精神的引领者三个角色发展。因此,需要从匠术、匠心和匠德三个维度来造就和提升教师的素质与水平,校企合作培养匠术,提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技能;国家政策保障匠心,强化岗位与能力的双重认同;社会氛围维护匠德,遵守行业与学校的双重道德。  相似文献   

15.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眼前一亮。教育界往往有"不做教书匠"的提法。可是,细细挖掘"匠"的内涵,会发现它除了指代"具有某一方面熟练技能的人"外,也含有"灵巧、巧妙"的意思。更何况,"匠"所代表的"技"又是通往"艺"的必由之路。由此,笔者以为,为师者需要有"匠  相似文献   

16.
刘永和 《山东教育》2005,(26):63-63
“教书匠”怎么了?匠者,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被称为“能工巧匠”,文学大师则被称之为“文学巨匠”。匠人不仅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还很不简单。我们的学校,不是“教书匠”多了,“教育家”少了;而是夸夸其谈的所谓的“教育家”多了,实实在在的“教书匠”少了。  相似文献   

17.
“教书匠”怎么了?匠者,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被称为“能工巧匠”,文学大师则被称之为“文学巨匠”。匠人不仅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还很不简单。我们的学校,不是“教书匠”多了,“教育家”少了;而是夸夸其谈的所谓的“教育家”多了,实实在在的“教书匠”少了。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寒假,王金刚老师工作坊组织大家拜读了付守永老师写的《工匠精神》一书。从看到书的第一眼,我们心里就打起了一系列问号:匠人还有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教书匠有精神吗?那是什么?做教书匠还是做教育家?…………带着一系列问题,我一口气读完了《工匠精神》。书中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我开始重新审视"教书匠"这个称谓了。从《工匠精神》一书可以看出,"工匠"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水泥匠、瓦匠、木匠等。"工匠精神"就是专注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至臻完美的精神。弘扬  相似文献   

19.
教师,词典上的解释是:教员。是一种职业,是混饭的饭碗。尽管教师愈来愈难当,淘汰出局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但还算是没有风吹雨打日晒的饭碗。因此,教师被理解成只是一个职业,一个教书匠而已,重于教书,轻于育人。教的时间长,职业倦怠就出现了,对别人、对自己的贡献的动力似乎若隐若现,若有似无。常年照本宣科,有了“教困师”,有了“学困生”。当然。职业道德好的教师是数不胜数的,“毁人不倦”的老师也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20.
谈古诗《马》中的“月”字我在听课时,发现一位语文教师讲解古诗《马》,挫“月”字解释为“新月”。我觉得这样解释不确切,因为《马》中的“月”可能是“新月”,也可能是“残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这样的解释:“新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