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神话中梵天的形象与地位是不断变化的,其演变轨迹反映了印度宗教的发展变化与古印度人的宗教和哲学思索。创造神梵天在早期婆罗门教中成为至尊的主神,反映了婆罗门教时期印度人对宇宙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哲学思考。梵天创世神话演变为摩奴参与创世的神话是北印度神化婆罗门的历史反映。梵天的虚化与其固有的神性有关,也是列国时代英雄崇拜取代婆罗门祭祀崇拜的反映。随着偶像崇拜的印度教取代祭祀崇拜的婆罗门教,祭祀神的代表梵天失去了其主神的地位,神性被虚化了。  相似文献   

2.
《大唐西域记》里有关印度婆罗门教记载的注意,揭示了一个中土高僧眼中的当时在天竺诸国印度教盛于佛教的形势,并且显示出佛教与婆罗门教的差别也是其与印度民间风俗结合上的差别。这说明玄奘到达印度时,佛学在印度已经过了高峰期。《大唐西域记》里如实记载这些情况,是符合唐太宗经营西域宏愿之参考需要,所以不能站在纯粹的佛教立场上臧否详略。此不仅预示这二教日后在印度的彼此势力消长,还使中土的该书读者,尤其是僧人容易产生一种危机感。自唐宋以降,佛教中国化的速度遽然加快,当然有很多原因,但僧徒们惧怕佛教重蹈在诸天竺被异教所消亡的这种末世感,亦当是推动力之一。不过玄奘也看到当时婆罗门教在理论上还没有升华,无疑增强了玄奘作为一个佛教徒的兴教信心,以及在中土发展佛学理论的意念。  相似文献   

3.
在印度宗教语境下,达摩的涵义为"事物存在、运行的法则",对于婆罗门教(印度教)而言就是种姓伦理规范,对于佛教而言就是"法";而对于泰国国王而言达摩就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普密蓬国王无论是在宗教信仰方面还是在世俗生活中,都始终如一地践行自己的达摩,赢得了泰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既被民众当作慈祥的父亲,也被当作神圣的佛陀。  相似文献   

4.
印度的寺庙     
印度建筑中最重要的是宗教建筑,即使城市也有宗教的意味,而寺庙因其巨大的体积成为山的隐喻。在印度人看来,山是宇宙之柱和世界轴心的象征。而神庙只有和山联系起来时才真正具有神圣性。印度教和耆那教相继衰落之后,在莫卧尔帝国时期伊斯兰教兴盛起来,建造了众多的清真寺与陵墓。清真寺最著名的是布兰·达瓦寺。陵墓最著名的是泰姬——玛哈尔陵,它以“印度的珍珠”著称世界,建成于1647年,诗人尼札米说这座宫殿“掩映在空气和谐一致的面纱里”,它的穹顶“闪闪发亮像面镜子……里面是太阳外面是月亮”。它一天之中呈现三种颜色,拂晓是蓝色,中午是白色,黄昏则是天空一样的黄色。为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东南亚建筑主要受印度影响,并且以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庙宇为主要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柬埔寨的吴哥窟,老挝首都(万象)的塔銮,当地人将寺庙视为神的居所。——编者  相似文献   

5.
在孙悟空原型诸说中,“外来说”(亦即“印度影响说”)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假说。这不仅是因为人们已经注意到猴行者与哈奴曼有许多相似之处,还由于《罗摩衍那》中有一位法力广大的“大梵天”,《取经诗话》中也有一位有求必应的“毗沙门大梵天王”,两者虽并非同一回事,但也未必毫无联系——大梵天本是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中介于正邪之间的神祗,在《罗摩衍那》中就扮演了一个反派角色。佛教产生后,大梵天被吸收为佛教护法神,为色界初禅天之王,称大梵天王。大梵天王在印度佛教中较有影响,但在中国佛教中  相似文献   

6.
在印度教神庙建筑史上,象岛印度教岩凿神庙是里程碑式的一组石窟建筑。多石的自然环境是开凿象岛印度教岩凿神庙的客观条件,其营造者和开凿年代未有定论,建筑史家和艺术史家的意见始终徘徊在康坎孔雀王朝和卡拉丘里王朝之间。所有雕刻都是以大神湿婆的家族成员为主题,象岛印度教岩凿神庙第一窟因此被称为“湿婆之家”。象岛印度教岩凿神庙第一窟的主要建筑特点是十字形平面,整体构造分为主窟、庭院、翼窟三个部分,三个窟口,深受佛教石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佛教的创立意味着印度自公元前7世纪以来纷乱的思想混乱状态的结束。佛陀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祭祀万能等巫术观念,并批判了体现在形形色色的“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从而确立了道德因果律与自由意志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为当时的印度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信仰-价值系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佛教的兴起看作是伦理革命,本论述了古婆罗门教与道德律的缺失和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并对佛教教义作了伦理学分析。  相似文献   

8.
因缘主要是原始佛教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它不仅贯穿于整个原始佛教的教义中。而且与婆罗门教和其它沙门思潮的因果关系是相对的。原始佛教的因果关系与西方的本体论有截然的差别,但它又体现出本体论的倾向。原始佛教的本体和非本体因素是以因果关乐为依托,以必然性和偶然性为辅助。以解脱为目标的精致思想元素。  相似文献   

9.
《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是印度古典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巅峰。印度两大史诗幸福观的形成与印度婆罗门教系统化和列国争霸的宗教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在史诗中,“法、利、欲、解脱”是古代印度人的四大目的。以遵循正法、拥有财富、满足爱欲、寻求解脱为人生目标,充分体现了印度民族的幸福观:既“求今世永安乐”,又“求不朽的天堂”。  相似文献   

10.
流浪者之歌     
在屋檐下,在河畔船旁的阳光下,在无花果树的林阴下,婆罗门的儿子悉达多同他的朋友迦文达一块儿长大。   悉达多强壮、英俊、温文尔雅,眉宇间闪烁着精神的光辉。他有深刻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和很高的悟性。他是父亲的希望、母亲的骄傲,还是那些婆罗门少女们的偶像和迦文达最最崇拜的人。悉达多使每个人都快乐。   人人都爱悉达多,然而,悉达多并不快乐。他的杯子没有满,他的智慧没有饱,他的灵魂不安宁。他不知道父亲和所有高尚的婆罗门们为什么每天都要洗刷自己的罪恶,他不知道“自我”在哪里。他常常和迦文达坐在黄昏的榕树下,…  相似文献   

11.
印度教思想主张从经验世界中解脱,追求至高存在的真理,王权只是世俗秩序的维护者。但是,为了防范王权的扩张损害到婆罗门的地位,古代婆罗门教经典通过劝诱君主去修行真理,防止权力对君主的腐蚀。改革后的印度教承认普通人追求真理的能力,加速了君主神化的过程。印度文化强调真理的至上性,要求人们本着宽容的原则,以协商的方式不断地趋近真理。西方传入的民主制度因为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征实际上破坏了印度政治文化的精神原则。  相似文献   

12.
崇拜安格     
不知何时起,“崇拜”这个词开始在中国流行;又不知何时后,它又被报刊舆论一致批评为浅薄与幼雅的代名词。于是,在全民性大规模地崇拜了毛泽东之后,中国人进入了自己崇拜自己的时代。而我在世人皆“天下唯我独尊”的年代里,却不怕被讽为“幼稚”,愿坦城相告:我崇拜过……他是童安格,台湾歌手。当我1991年知道他名字时,他已31岁,正是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世界历史》下册讲印巴分治是根据蒙巴顿方案,即按印度人信仰的不同宗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来划定的。许多学生感到疑惑:佛教和印度教是一种宗教吗?  相似文献   

14.
佛教是在与婆罗门教的对抗中发展起来的,二的共同源头都是奥义书,佛教原本是反本体的,但是,由于其理论体系的需要,又不得已使用本体论的方式,佛教本体论可以直接上溯到奥义书的本体论思想,奥义书关于“梵”的哲学,对于从部派佛教“心性”的讨论到大乘佛教关于“如来藏”、“佛性”和“阿赖耶识”等的讨论,有着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吴哥之魅     
王颖 《中文自修》2004,(2):31-31
记得前年大红大紫的《花样年华》,梁朝伟在吴哥窟诉说着心事;《古墓丽影》里的安吉莉娜·朱莉也曾在吴哥窟前一展身手。由此可见吴哥窟的魅力了。吴哥窟亦称吴哥寺,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群落。它兼有佛教和婆罗门教的意义,是吴哥王朝帝王的纪念碑。要进入这座“东方的所罗门神庙”,首先要经过甬道,跨过壕沟。气派的甬道可同时容纳20人并肩行走。进入了寺内  相似文献   

16.
一、“教教材”崇拜教材,“用教材教”超越教材。“教教材”以教材为绝对权威,准确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只停留在把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水平上。这样,在教材和教纲的框框中形成了对教材的一种崇拜、一种依赖、一种懒惰。“对课本知识很熟练,但是在指导学生的学法上则……”、“讲课带有随意性……”等评课评语,就成了“教教材”的注脚。“用教材教”打破教材的绝对权威,把教材当作传授知识的载体,既把显性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更多地透过显性知识启发学生明确为什么?什么与什么之间还有什么?,即是透过显性知…  相似文献   

17.
言论     
根据印度教圣典,印度由一个单身总统和一个未婚总理来治理是非常不吉利的。总统卡拉姆和总理瓦杰帕伊的单身汉身份得罪了印度教的雨神,印度才会遭遇这场来势汹汹的热浪。——这个夏季,印度上千人被热死,印度主要反对党国大党中央邦首席部长辛格为酷热找到了“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文章提出,由于婆罗门教僧侣的竭力维护,印度的种姓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对印度社会肌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代级种姓民众反种性制的斗争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而在众多的反种制思潮中,释迦牟尼和他的宗教组织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多元宗教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亚洲四小龙”中,新加坡不仅以其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工业化成就为举世称羡,更以其独具一格的多元宗教文化令世人瞩目。新加坡虽只是一个小岛国(面积为636平方公里)、人口少(260多万人)、历史短(只有170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汇聚了世界上一些主要宗教。较大的有:佛教、伊斯兰教(新加坡称为回教)、基督教、道教、印度教,同时还有:锡克教、犹太教、耆那教、琐罗亚斯德教以及当地石叻人的萨满教等,堪称“世界宗教博物馆”。这些多元异质的宗  相似文献   

20.
教师威信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它是教师的人格、能力、学识及教育艺术在学生心理上引起的信服而又崇拜的态度。与道貌岸然、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不同,威信使学生敬而亲之,威严使学生敬而远之。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