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必须"是一个乐于助人的词语。一天,他出差路过句子国,发现有这么一个句子:我们______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这个句子正在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而焦急。"必须"想:我不是可以帮这个忙吗?于是,他二话没说就站到了横线上,解了这  相似文献   

2.
在火车上,听几个年青人在聊大天。一个说,女人就是怪,那杨雄大英雄也,可潘巧云不爱,却跟个和尚鬼混,这是那门子的事!一个说,这就真叫做贱!懂么?一个说,这怪不得潘巧云,你想过么:那杨雄虽说是个大英雄,但是一个病人,而和尚却是个健康的男人!而潘小姐却是一个正常女人!一个说,我看这事情的责任还是在杨雄身上,谁叫他是个病人的!  相似文献   

3.
李志娟 《文教资料》2011,(5):103-104
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这与他文治武功有很大的关系,然而,天宝年间他的统治却出现了危机,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这与他后期的昏庸统治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说“TA”     
作为新出现的拼音字母词,第三人称代词“TA”、“TA们”是在“他(她)”、"他(她)们"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二者都属于不规范的用法。但是,这两种看似不规范的用法是为弥补“他”和“他们”在表意上的缺陷而产生的,有着其内在的客观理据。  相似文献   

5.
国,我们都知道是指国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明明有机会逃生,却放弃了机会。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相似文献   

6.
公民行为应该是在别人的领域依然奉行道德的行为。公民不会在道德上“内外有别”。他把“别人”抽象掉“别”,只剩下“人”,他把“自己人”抽象掉“自己”。也只剩下“人”。于是。不管这个“人”在自我圈外还是在自我圈内,他们都同样是“人”,所以。我应该以同样的道德对待他们。公民道德的客体——不管存在于自我圈之内,还是陌生领域。甚至敌对领域——一定是纯粹意义的“人”。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你想让孩子爱你吗?你想让孩子爱别人吗?你想让孩子变成人见人爱、有人情味的孩子吗?答案是: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小不断地说出你对他的爱。到了他上学后,要写日记和作文,要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时,更要加大剂量、毫不吝啬地说出你对他的爱,甚至和他一起回顾所有对他的爱的故事。 这是一个智慧母亲必须要学会做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词典》对“何况”“而况”“况且”这三个词的解释为:(1)何况:连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何况要到大庭广众之中呢?(2)而况:连词,何况:这么多的事情一个人一天做完是困难的,而况他又是新手。注意“何况”前可以加“更、又”,“而况”前不能加。(3)况且:连词,表示更进一层:上...  相似文献   

9.
鲁迅一生致力于通过文学、文化活动改造愚昧落后的国民性,促使保守落后的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向着进步的光明的方向转变。为此,他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大致的"捣乱"边界:尽可能地不直接同权势者发生正面冲突,以便使自己存活下来,并能够坚持"韧性的战斗"。除了改造国民性这一目标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外,统治者的残暴、对"不可再造的"个体生命价值的珍视以及庸众的"看客"心态等等也是他采取这一策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假如我们教学生画一棵树,你是让他先画出这棵树的树干和枝节,还是让他先画上这棵树的叶子?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一生致力于通过文学、文化活动改造愚昧落后的国民性,促使保守落后的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向着进步的光明的方向转变。为此,他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大致的"捣乱"边界:尽可能地不直接同权势者发生正面冲突,以便使自己存活下来,并能够坚持"韧性的战斗"。除了改造国民性这一目标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外,统治者的残暴、对"不可再造的"个体生命价值的珍视以及庸众的"看客"心态等等也是他采取这一策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杨键是一位为当代诗坛所瞩目的诗人,他所践行的诗歌写作方式不仅是"审美",更是"求道"。这"道"是"心之道",是心灵在直面自我生命与大千世界时如何求得救赎与超越的真理。杨键把传统文化精义作为自己的精神资源,为现代汉语诗歌写作注入新的生命力,这对当下诗歌写作无疑是个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陈军 《上海教育》2013,(31):66-68
从知识论上看,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贡献就是他的“述”与“作”。他对“六经”的整理,首先表现了他对中国先贤思想的敬重,以先人之“知”为“知”,这是了不起的。墨家教弟子只习墨经,只注重自家一家之言,养成自家的学者。而孔子教弟子遍学六经,以天下“知”为“知”,所以其弟子各有成就,绝不一律。其次,表现了他对中国先贤思想的应用。孔子的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与鉴赏》2002,(7):59-59
国民党军阀何应钦在任湖南省代省长时,某年清明节,他去岳麓山给母亲扫墓。根据官方指令,湖南省及长沙市各报,均要刊登这一“新闻”,并按规定,这则“新闻”的标题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  相似文献   

15.
有一天,一个吝啬鬼路过一个西瓜摊,卖瓜人想捉弄他一下,于是高喊:“卖瓜喽,大西瓜:甜得舍不得卖!”吝啬鬼一听,急忙挤到摊位前挑来拣去:“多少钱一斤?”卖瓜人笑着说:“人家都卖五毛钱一斤,我这是自家地里种的,便宜你,就两毛钱一斤吧!”吝啬鬼听了,乐得合不拢嘴,连忙挑了两个大西瓜,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相似文献   

16.
村庄里有一位地主,他外表随和,骨子里却很狠,经常找借口不给他的下人发工钱,村民们背地里都叫他“笑面虎”。地主有一个长工,他勤劳能干,从不计较小事,是全村公认的“老黄牛”,男女老少都喜欢他。  相似文献   

17.
有学者认为: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是桐城派与“汉学”交恶的肇始者。针对这一论断,提出:汉宋学之争的框架不适合于方苞,方苞没有也不可能反对“汉学”。方苞的学术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深受“实学”思潮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表现于方苞前期的学术取向,也表现于他对程朱理学的选择,即重在程朱理学的经世方面,而不是本体论方面;从方苞最为致力的礼学研究中也不难看出“实学”思潮的影响,他的礼学思想从渊源上可以说是与“汉学”同源的,他的“理寓于礼”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还为“汉学”家“以礼代理”思想的形成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四册收入袁宏道文《西湖游记二则》 ,该文前边的阅读提示称 :“作者不尚夸饰 ,而只就眼前之景随意点染几笔 ,却活画出西湖的‘灵性’———他是用自己的心来感受西湖之美的。”笔者琢磨再三 ,认为此话概念混淆 ,语义不明 ,有碍于教学。“灵性”一词的意义指动物经过训练而具有的智能。西湖作为自然景观 ,不可能具备灵性。如果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赋西湖以人的感情 ,说西湖有“灵性” ,未尝不可。问题在于 ,这条提示语 ,在“灵性”一词后紧承一破折号 ,解释说作者“是用自己的心来感受西湖之美的”。这显然是把“灵性”与“性灵”…  相似文献   

19.
一次课上,我让学生誊写作文。巡视时,我发现有个学生竟然竖着誊写。当教师的都知道,要求学生誊写作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练字,也是为了培养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时,他竟振振有词:“是在学古人啊!古书不都是这么写的吗?”听他这样说,其他学生都看着我,有的还“不怀好意”地笑了笑,似乎在说:“他就这么写,看你怎么着?”  相似文献   

20.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尊本重教”、“通经致用”是其治经治学的基本宗旨。从这一宗旨出发,他一方面继承孟子的“返本”思想和“养气”学说,另一方面则发扬了荀子“教化成性”的思想。与此同时,在尊崇传统道德即“法先王”的前提下,他也肯定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因时变革”的必要性,因而阐发了荀子“法后王”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