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俄罗斯科学家惊呼,国际空间站正在遭受微生物入侵。苏联时期科学家们曾经在"和平"号空间站上遇到微生物入侵问题,如今又在国际空间站上遇到了。  相似文献   

2.
《金秋科苑》2012,(11):7-7
国际空间站远离尘世,似乎与病菌、微生物这些地面上的俗物毫无关联,然而近日俄罗斯科学家惊呼,国际空间站正在遭受微生物入侵。“国际空间站发现了危险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能导致设备发生故障。”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阿纳多利·格利高里耶夫4月2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一个科学论坛上透露了该消息。阿纳多利·格利高里耶夫称,苏联时期科学家们曾经在“和平”号空间站上遇到微生物入侵问题,如今又在国际空间站上遇到。这些微生物可能会对空间站结构造成灾难性后果。它们不仅会损伤金属,  相似文献   

3.
资讯     
<正>微生物"入住"空间站在地球上方约400千米处运行的国际空间站上,不仅生活着宇航员,还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其中源自人类皮肤的细菌占多数。现有观点认为,空间站微重力环境总体上不利于微生物生存,但一些幸存下来的微生物可能毒性会变强。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空间站的尘埃样  相似文献   

4.
太空是寒冷无菌之地,宇宙飞船就不同了。国际空间站已经9岁了,它可能会滋生更多微生物,对居住在其中的人员及空间站本身构成威胁。更令人忧虑的是,科学家已经发现,宇航员的免疫系统在太空旅行中有受到削弱的迹象。  相似文献   

5.
最冷的原子     
沈羡云 《百科知识》2014,(12):17-18
正今年年初,美国太空网报道:空旷的太空极度寒冷,但"寒冷之最"的桂冠可能很快就将让位于国际空间站。科学家们计划在2016年将一个特殊的"原子冰柜"送到国际空间站。在空间微重力的特殊环境下,科学家可以用"原子冰柜"创造出温度几乎接近绝对零度(-273.15℃)的超低温环境,从而得到超冷原子。这些原子将在没有扰动的情况下自由漂浮,人们就可以用极高的灵敏度去测量原子间相互作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6名航天员显示出了种菜方面的才能,他们在空间站种植的生菜喜获丰收。美国东部时间8月10日上午11时15分,航天员首次品尝了他们在太空种植的紫叶生菜,在空间站上从事了一年研究工作的凯利说:"味道好极了。"他一边说着,一边拿起小瓶的浓橄榄油和香醋倒在生菜叶子上调味,就像平常人们把番茄酱和芥末倒在热狗上一样。科学家把这一舌尖上的味道视为人类向火星发射载人飞船进行探测迈出的重要一步。太空农场基地国际空间站是目前长期载人飞行的唯一航天器。全站总质量约为400吨,桁架长108.4  相似文献   

7.
正你是否听说过有人到太空去放火,而且这个"纵火犯"不是别人,正是那些为维护空间站呕心沥血的科学家?他们在国际空间站和货运飞船上曾进行过数次"纵火"实验,他们的目的不是真正地要烧毁航天器,只是想通过"纵火实验"来达到不同的目的。为什么要到太空去"纵火"如果在太空的航天器上发生火灾,结果会如何?在探索太空前沿过程中,火灾将是人类面临的重要威胁。航天器  相似文献   

8.
回谷 《今日科苑》2011,(20):68-71
现在,美国和俄罗斯的航天器之间的空间交会对接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为了建造国际空间站,1994~1998年,美国航天飞机曾9次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对接飞行,送美国航天员到"和平"号上工作,以取得航天飞机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经验以及美国航天员在空间站上长期生活和工作能力,降低建造国际空间站的技术风险。  相似文献   

9.
科苑集粹     
北极将建模拟火星空间站国际火星学会最近宣布将于2000年夏季在北极地区建起一座模拟火星空间站,这一计划标志着人类为实现登上火星的梦想而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这座模拟空间站将建于北极区内的加拿大德文岛上,具体站址很可能是该岛上的一个陨石冲击坑。有关考究表明,荒芜的德文岛上寸草不生、极端寒冷和干燥,其表面为岩脊、谷地和陨石坑所覆盖,这些都与火星表面相似。据介绍,模拟火星空间站建成后,可用来训练宇航员如何适应将来可能在火星上遇到的与地球极不相同的环境,另外也可帮助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对火星考察所需的火星车、钻探设备、水循环系统等进行测试。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5):I0016-I0016
腾讯科学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研制的最新人形机器人R2近日在国际空间站上开展工作,科学家研制该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接管空间危险任务,研究团队将R2机器人喻为“第七船员”,意味国际空间站上第七名机组成员,此外,研制空间机器人的技术也有助于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R2机器人有着与人类相似的外观,但是只有上半身,这是因为在空间站中“脚”的用于并不大,美国宇航局正在对这款新型机器人进行严格的测试,科学家们通过地面远程指令对机器人输入命令。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6):I0001-I0001
中国科学家贡献突出 中国科技网讯放置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AMS)立功了。关国媒体2月20日报道,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丁肇中透露,AMS首批数据的分析报告将在几周内发表根据普遍预期,该成果将有助于理解暗物质的构成。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I0019-I0020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研制的最新人形机器人R2近日在国际空间站上开展工作,科学家研制该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接管空间危险任务,研究团队将R2机器人喻为“第七船员”,意味国际空间站上第七名机组成员,此外,研制空间机器人的技术也有助于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R2机器人有着与人类相似的外观,但是只有上半身,  相似文献   

13.
科技信息     
阿尔法磁谱仪探测暗物质取得阶段性突破中国科学家贡献突出中国科技网讯放置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AMS)立功了。美国媒体2月20日报道,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丁肇中透露,AMS首批数据的分析报告将在几周内发表。根据普遍预期,该成果将有助于理解暗物质  相似文献   

14.
正夜晚,地球变成了一个闪亮的球。从国际空间站上看,地球表面灯光闪烁。2012年6月,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唐·佩蒂在国际空间站拍下了这个画面。随着地球的旋转和国际空间站的运动,城市的灯光就像黄色的条纹;蓝色的斑点是闪电,就像闪光灯一样闪耀着。大气中的淡绿色微光被称为"气辉"。这些光是白天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激发大气层中的氧原子所释放的光。与此同时,随着国际空间站绕地球运动,夜晚的天空似乎以空间站为转轴,在右上角制造出了旋转的星轨。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入侵种和防范生物武器研究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生物入侵种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因微生物外来种而遭受巨大损失。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 ,微生物入侵和生物武器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 ,乃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均构成严重威胁。我国目前的研究还不能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微生物入侵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 ,防治工作仍停留在一般性的检疫和简单的措施上。因此 ,加强微生物入侵种和生物武器的研究与防治工作 ,建立外来种的预警系统及监控网络以及强化管理和监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人类走向信息社会的世纪,计算机己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目前在国际空间站上有70多部电脑,它们控制着空间站中各个系统的工作。如果这些电脑发生故障或被病毒侵入,轻者可影响航天任务的完成,重则致使整个空间站瘫痪,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因此,航天工程人员和科学家采用了很多严格的防范措施,防止飞行中电脑发生故障和病毒侵入。尽管如此,太空中也避免不了出现电脑故障。  相似文献   

17.
袁于飞 《今日科苑》2011,(24):38-40
据英国媒体报道,或许在人类涉足火星之前,一种奇特的蠕虫将作为"太空先锋"成功地在火星表面繁衍生息。英国科学家现已成功地发送这些蠕虫抵达国际空间站,来测试它们如何进行太空旅行。这种体型微小的线虫是秀丽隐杆线虫,由于它拥有与人类一样的  相似文献   

18.
林小春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5):I0010-I0010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龙"货运飞船18日携太空实验样本和一些陈旧设备从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为它的第三次空间站送货任务画上了圆满句号。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知道,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在太空中近光速旅行的人,会比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更年轻一些。那么,人如果一直待在太空中生活,是否也衰老得慢些呢?最近,德国科学家对比了3名宇航员出发前和从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之后的皮肤。他们发现,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待了199天之后,相比从地球出发之前,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变多了,但  相似文献   

20.
<正>中新网9月26日电据俄媒26日报道,早前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的俄罗斯"联盟"号TMA-14M载人飞船顺利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船上三名宇航员已经成功进入空间站。报道称,飞船自动停靠到对接舱。三位宇航员已经打开舱门顺利进入到国际空间站。虽然飞船的一个太阳电池板未打开,但没影响飞船对接。新抵达的宇航员受到了空间站同事们的热烈欢迎,而这三位新抵达的宇航员首要任务是认真了解空间站内的紧急逃生通道。报道称,此次迎接仪式上没有送上传统的"面包和盐"(俄罗斯迎接贵宾习俗)。而以往,空间站工作人员通常会呈上放有盐和面包的托盘迎接新同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