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见到这个题目,您也许拍拍胸脯特自信:“没问题,我的孩子很健康!”可是,人怎样才算是健康?健康就是身体不闹病?不。人,不仅仅是自然人,而且是社会人。传统医学只考虑到人的生物属性。近年来,出现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其观点是,人必须处于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中才是健康的。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作了这样的界定:“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缺陷和疾病,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这样的健康观告诉我们,所谓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一个女孩为了满足入团的愿望,用圆规扎破手指,  相似文献   

2.
以往人们认为,所谓身心健康就是没有疾病,即身体检查找不到哪一部分有病态的证据。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人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疾病,而且应该是心理上同样没有不正常现象。WHO(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下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即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功能良好三个方面。最近,WHO具体提出了人的身心健康标准,它包括肌体和精神的健康状态。肌体健康可用“五快”来衡量,精神健康可用“三良”来衡量。1.食得快吃饭…  相似文献   

3.
刘冬生 《湖南教育》2004,(22):42-42
一、健康体育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它是关于个体生存质量和生活状态的多维度评定。体育教育是指向健康的,它一方面通过动作技术的操作对人的身体和心智产生某些影响;另一方面,它顺应了先天的身心素质基础,使人的心智和社会适应力获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院二级网络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且是生理上、心理上、社会适应方面一种完好的状态, 保持健康的心理是保持人的健康状态和影响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高校的重视。一些地方高校在建立大学生心理辅导系统方面取得  相似文献   

5.
1.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人的健康模式为:“不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已,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也就是说,现代社会人的健康标准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三维因素的统一体。而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获得整体健康的核心和支柱,任何健康行为的形成,都是健康心理的外在表现。近几年,  相似文献   

6.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的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人与社会  相似文献   

8.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与健康教学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能促进身体健康,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  相似文献   

9.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一词定义为:“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关系各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不仅要身体保持健康,而且在心理上也要保持良好状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健康。  相似文献   

10.
对于健康,人们往往只注意身体的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用潘菽的一句话说:“我们因注意身体的健康,故研究生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心理得到健全的发展则必须注意心理的卫生。”完整的健康应当包括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三方面。身体健康与生理健康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密切联系,但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张海迪、和志刚等是生理上有残疾或患有重病的人,但他们的心理和精神是十分健康的。相反,也有些人生理上没有残疾,但心理扭曲,道德败坏。由此看来,衡量健康最基本的标准应当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个性,才能…  相似文献   

11.
教育文摘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身心健康定义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关于人体健康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对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健全,才算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身体健康,一般指人体生活上的健康。心理健康则分三个方面:其一是具备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12.
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人的健康模式为:“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己,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现代社会人的健康标准,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三维因素的统一体,而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获得整体健康的核心和支柱。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和精神疾患的发生率不断增加,严重威胁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精神健康的核心是关心健康、珍爱生命。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开发人的生命的潜能。精神健康教育是以国际通用的新健康标准为目标,实施小学生珍爱生命的早期教育,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良好、社会适应良好、珍爱生命的小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去体现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云南教育》2008,(24):27-28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我们对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关注较少。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在中小学中,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健康第一"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因此保护幼儿健康、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何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可见,健康已不再是过去那种"无病既健康"的旧观念了。一个真正健康的儿童,不仅指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正常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大学生公共卫生与健康意识是一种社会道德意识,是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规范与准则。健康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健康。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身体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人。这四个方面清楚、精  相似文献   

18.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健康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不是单指人体没有病痛,是强调人在气质、性格、情绪、智力等方面有良好的状态,要求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环境、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满意度等方面正常。总之,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是完美的健康人。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是:健康,并不仅仅是不得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 交往方面的健康。也就是说,健康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 怎样准确描述人体的健康状况,日本有的学者提出了健康条件的“四快”,即吃得快、便得 快、睡得快、说得快。四快虽有概括上的简单片面之嫌,却有认识上的明快形象之感。就是 说一个人食欲好,消化能力好,思维敏捷,反应能力强,神经系统功能好,即可基本反映出 他的身体是健康的。 为了进一步使人们完整和准确理解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又规定了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 的十大准则:  相似文献   

20.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本身的身心健康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到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试想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如何教的出一个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学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