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著名汉学家韩南于一九六○年完成了题为《<金瓶梅>的写作和素材来源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然后又在此论文的基础上写成《<金瓶梅>的版本》和《<金瓶梅>的素材来源》,分别于一九六二年和一九六三年刊于《大亚细亚》杂志。韩南  相似文献   

2.
周钧韬先生专事《金瓶梅》研究二十多年,提出了“《金瓶梅》作者王世贞及其门人联合创作”“《金瓶梅》时代背景嘉靖”“《金瓶梅》成书年代隆庆”“《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金瓶梅》为性小说”等6个新说;完成了《金瓶梅》创作素材来源考证的基础性工程。他的“治学之道”包括“知己知彼,选准研究目标”;“高层次加入”;“目不斜视、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敢于创新,在与权威的论争中创新”;“思辨与考证,双向汇流”等。其自言“治学之道”的核心是学好哲学。  相似文献   

3.
王世贞与《金瓶梅》的著作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作者不必求新,《金瓶梅》作者的答案就在明人笔记中。《金瓶梅》12种手抄本源于王世贞家;被陆炳“诬奏”、“籍其家”、“沉冤”,“托之《金瓶梅》且最早拥有《金瓶梅》手抄全本的“王大司寇凤洲先生”只能是王世贞;《玉娇李》与《金瓶梅》同出一人之手,《玉》作者是王世贞,《金》作者也应是王世贞;《金瓶梅》“指斥”的“时事”与王世贞家世相关,所写明代官吏多为王世贞的熟人;《金瓶梅》大量借用他书素材正是王世贞提倡模拟方法在小说创作中的实践;大哭:李瓶儿与善写丧葬场面体现了王世贞的家庭遭际、哭癖个性与心理特点。吴晗文章及“非王”说未能剥夺王世贞的《金瓶梅》著作权。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日,台湾大学的魏子云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会第一次国际会议上说道:“张远芬的‘贾三近说’,也是基乎贾三近是山东峄县人的意念,进而演绎出来的。近来,我读了他所写的论著《金瓶梅新证》,……他选释的那些话,乃我国的‘北方话’语系,不仅齐鲁豫,以及燕蓟晋陕,流行那些话,他如苏皖之北,甚至川黔云贵,也说那些类同的语词。”(魏子云:《研究金瓶梅应走的正确方向》) 四月二十四日,目前正在英国的马森先生,在台湾《中国时报》又发表了一篇题为《金瓶梅的作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词话》的重新发现,是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到1933年前后,孙楷第先生说:《金瓶梅》小说是李开先所作。(这是胡适授课时在讲坛上公开宣布的,我尚未看到孙先生论证此一公案的文章)。专攻明史的吴晗同志当时也发表论文确定《金瓶梅词话》一书所反映的税制和职官,大多是始见于万历年  相似文献   

6.
前年,我和吴敢同志应吉林文史出版社之约,在长春讨论《金瓶梅词典》的编纂体例时,他嘱我为其大著《张竹坡与金瓶梅》写一篇序;去年,第二届《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在徐州召开,我们又得以相聚,旧话重提。我迟迟不敢应命。一来,按时下之风气,作序者多是专家名流,自知才疏学浅,不是合适的人选;再则,我虽然在二十多年以前,就注意到张竹坡,也翻检了一点有关他的材料,但没有吴敢同志研究得这  相似文献   

7.
周钧韬先生是一位著名的金学家,《周钧韬金瓴梅研究文集》是其《金瓶梅》研究集大成的作品。周钧韬《金瓶梅》研究的突出特点是高层次加入,文本研究特色是“就实论虚”,其金学研究呈现出很强的哲学思辨色彩。他的一些观点有较大影响,为《金瓶梅》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日前,趣话经典第4部《马瑞芳趣话〈金瓶梅〉》出版,在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采访时,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马瑞芳教授说,《金瓶梅》名声不好,一直说它是黄书、淫书。但我看它不姓黄,姓小说史的史,它在小说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金瓶梅》是小说史上的里程碑。鲁迅先生曾说:同时说部,无以上之。蒲松龄把《金瓶梅》叫淫史,他不欣赏《金瓶梅》的性描写。但是我仔细看后发现,小说不是为了描写性行为而描写,《金瓶梅》写色情是为了写一个人覆灭的过程。西门庆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他先与官场勾结后进入官场,很有手段。这个形象给当代人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对《金瓶梅》的借鉴、继承和发展,不少论者进行了研究。然而,被人斥为道学气十足的十八世纪长篇小说《歧路灯》,与历代被目为“诲淫”之作的《金瓶梅》又有什么联系呢?《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在《歧路灯自序》和书中,多处批评贬斥《金瓶梅》。然而,我们从《歧路灯》中发现这位以道学家面目出现的李  相似文献   

10.
小引《金瓶梅词话》虽然是一部自话长篇小说,但是读懂读通并不容易。香港学者马力先生在《评梅节点校本<金瓶梅词话>》中说到:“大陆研究《金瓶梅》的学者王汝梅也承认,《金瓶梅词话》‘有很多句子、词语尚读不懂、读不通’。”(《明报月刊》1988年3月号)他引述的这句话是我本着实事求是精神说的。我深感读《金瓶梅》之难。概言之,读《金瓶梅》之难有三:  相似文献   

11.
韩南教授的论文《金瓶梅探源》指出这部小说袭用前人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话本、文言短篇小说、史书、戏曲、清曲(套曲和小令)时曲在内,数量和品种之多,超出一般人的想象。论文指出小说和李开先的《宝剑记》传奇关系尤其密切,它的第六十一、六十七、七十、七十九回都有来源于《宝剑记》的片段。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其真实身份为谁,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王世贞为《金瓶梅》作者一说,流传甚广,影响较大。著名明史专家吴晗先生通过对历代笔记、野史中有关王世贞作《金瓶梅》的种种传说和附会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后彻底否定了《金瓶梅》为王世贞所作。但随着"金学"研究的深入和新材料的不断发现,我们重新审视吴晗的研究,认为他的结论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又有明显的失误,其否定王世贞作《金瓶梅》,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文献文本上看都是根本不能成立的,这是受当时条件所限,未能把握《金瓶梅》独特艺术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每当一部著名的作品问世以后,即有一批续书相继出现。《金瓶梅》问世之后,续书也有不少,如《玉娇李》、《续金瓶梅》、《隔帘花影》等等,其中《续金瓶梅》就是一部较好的作品。对《续金瓶梅》与《金瓶梅》的关系进行一些比较、研究,对于研究《金瓶梅》,研究古代小说的发展和宋代社会,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是我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奇书”,也是世界小说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国外研究《金瓶梅》已有很长的历史。日本从十八世纪末,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开始,就有不少学者专家注意《金瓶梅》的版本、翻译和介绍,并且陆续推出不少研究《金瓶梅》的专著、论文等。目前《金瓶梅》在  相似文献   

15.
<正>《金瓶梅》成书年代问题与成书过程及作者问题紧相关联,也是《金瓶梅》研究中的难题之一。30年代,郑振铎、吴晗先生著文提出《金瓶梅》成书于明代万历中期。此说一出,盛行了几百年的“嘉靖”说为之动摇,《金瓶梅》成书年代问题似成定说,海内外信从者颇  相似文献   

16.
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曾提及《于湖记》,序云: 吾尝观前代骚人,如卢景晖之《剪灯新话》、元微之之《莺莺传》、赵君弼之《效颦集》、罗贯中之《水浒传》、丘琼山之《钟情丽集》、卢梅湖之《怀春雅集》、周静轩之《秉烛清谈》,其后《如意传》、《于湖记》,其间语句文确,读者往往不能畅怀,不至终篇而掩弃之矣。此一传者,虽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使三尺童子闻之,如饮天浆而拔鲸牙,洞洞然易晓。《于湖记》全名《张于湖记》,又题《张于湖传》。欣欣子对包括《张于湖传》在内的上述作品,似乎并不满意,然而它们和《金瓶梅词话》的关系却极为密切,如《水浒传》、《如意君传》对《金瓶梅》的影响,美国学者韩南、国内学者刘辉等人,都作过专门研究,而《张于湖传》却不为人们所重视。《张于湖传》究竟是一篇什么作品?它与《金瓶梅词话》关系如何?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传世的《金瓶梅》刊本,可大致分为三种:明万历年间的《新刻金瓶梅词话》本;传为明崇祯间刊《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本;清康熙三十四年张竹坡评《第一奇书本》本。其中《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与词话本《金瓶梅》相比较,又称说散本《金瓶梅》。孙楷第先生在《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对此书是这样著录的:  相似文献   

18.
明人袁小修在《游居柿录》中指出:《金瓶梅》“乃从《水浒传》潘金莲演出一支。”据目前发现的史料考知,他第一个指明了《金瓶梅》与《水浒传》的因承关系。《金瓶梅》以《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故事为线索,因此它抄引了《水浒传》中的许多文字,这就构成了两书的重选部分。在两书的重迭部分中,《金瓶梅》在抄引时作了许多改动,同时又增写了许多文字,这就出现了两书的同中之异。这是研究《金瓶梅》成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国内的研究者还无人涉足。笔者在此仅作初步的探索。明代嘉靖年间,《水浒传》已有多种刻本传世。《金瓶梅》成书在隆庆朝前后,它  相似文献   

19.
屠本畯是少数亲见《金瓶梅》抄本的读者之一,因此,屠氏所记有关《金瓶梅》之事,是探究《金瓶梅》刊刻之前有关情况的重要根据之一.屠氏之记载,是阿英先生于30年代据明停德堂刊二十四卷本《山林经济籍》勾稽而出,并在其《金瓶梅杂话》一文中公诸于世,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然《山林经济籍》一书传世甚少,颇难获见.王重民先生于1957年出版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一书,其中介绍了美国国会图书  相似文献   

20.
对于《金瓶梅》是“集体创作”说的论证和阐发,以徐朔方先生用力最勤。一九八○年文章发表以后,一九八一年初续发了《<金瓶梅>成书补证》,不久前,又“以两篇旧为基础,加以完善、补充和适当的修订”,在《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四年第三期发表了长文——《<金瓶梅>成书问题初探》,系统、详尽地论证了《金瓶梅》是“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