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郑子产有疾1,谓子大叔曰2:"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3。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  相似文献   

2.
<正>北京师范大学的毛振明教授认为,儿童体质的某些指标是可以短时间得到改善的,而能够迅速改善身体某项指标的有效方法就是"课课练"。对此,我校的体育教师们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达成共识:"课课练"的本质是针对某项身体指标迅速改善的"现在"策略,"课课练"体现"融合"与"分立"相结合的课堂特征,"课课练"需要不断变化呈现的"色彩"与"味道","课课练"是影响"我锻炼"习惯的"将来"策略。  相似文献   

3.
贾绍明 《教师》2013,(24):72-73
"百分导练"的基本内涵是:让百分之百的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有收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即时操练测评教学效果。其中的"百",指"百分百的学生","分"是"分层教学","导"意为"导学案","练"就是"操练过关"。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行为"。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孙子兵法·势篇》"以卒待之"中的"卒",既不是历来所训释的"兵卒",也不是俞樾、郭在贻、许威汉等前贤时修所认为的"诈"的误用,而是表示突然、猝然。"卒"与"诈"都有突然、猝然之义,"卒"是通语,"诈"是齐语。古书中用"卒"表示突然的例子很多。"以卒待之"强调袭击敌人的突然性,是《孙子兵法》出奇、速胜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胡服骑射     
武灵王平昼间居,肥义侍坐,曰:"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之迹,计胡、狄之利乎?"王曰:"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错质务明主之长,臣之论也。是以贤君静而有道民便事之教,动有明古先世之功。为人臣者,穷,有弟长辞让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此两者,君臣之分也。今吾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狄之乡,而卒世不见也。敌弱者,用力少而功多,  相似文献   

6.
"精讲"和"多练"反映了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本质规律。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引下,在"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下,"精讲多练"在语文教学中也非常实用。只要我们能做到"精讲多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就不会是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7.
"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攻乎异端"的"攻","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忍","起予者商也"的"起","父母唯其疾之忧","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等,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解释,孰是孰非?辨明其正误,以探求《论语》的原意。  相似文献   

8.
"邯郸勇卒"一词见于唐代,其究竟何指,却有不同理解。"邯郸勇卒"与唐代重要事件"淮西平叛"有关,应是"昭义军"的一部分,应为李光颜由临洺带去的"步卒",而临洺县属汉易阳县地,后魏时期曾省入邯郸县。墓志资料表明,临洺之军将有以邯郸为家者,因此"邯郸勇卒"即是临洺"步卒"。  相似文献   

9.
刘子翚是南宋初年著名的理学家,朱子的早期老师。在刘子翚儒学思想体系中,"不远复"三字符是其修养身心的起点,主要包括自我修养、社会关怀、一体之仁三重向度。在《圣传论》中,刘子翚提出了他糅合儒释道的独特的"道统说",认为《书经》之"惟精惟一"乃是道统心传之"密旨","一"就是道统相传之心法。其《维民论》的思想主旨为"君民相资""维民在得心""维民四说"的理论。这些理念,对朱子的修养观、仁说、道统说、民本论等思想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一)C.调军食,必夔额日 卒有疾,亲为调药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价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妹遗之,飞曰:“主上宵叶,宁大将安乐时邓!”却不受,价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巨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艳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当者,立斩以构。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硕搞,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碎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  相似文献   

11.
义利观是人们对于"义"与"利"的根本看法。孔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义谋利""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等。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人们对利的追求,特别是对民众利益的追求,即使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并非一概反对。这就显示了他的义利观的矛盾之处。这种义利观为荀子所继承与改造、开拓。荀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利两有",打破孔子"义利两分"的成见,提出了"义与利者,人之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荀子的义利观还有"以义制利"和"均遍而不偏"。孔子的"义以为上",以义谋利和荀子的"义利两有""以义制利"的思想,在当今仍未失去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相似文献   

13.
"理"和"练"都非常重要,教师不能为了"理"而理,为了"练"而练。以"小数的整理与复习"的教学为例,通过阐述"三勿"和"三有",提炼一些复习课教学的策略,使教学能够更合理、有效地处理好"理"与"练",提升复习课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毋忧案记载西汉初年蛮夷男子毋忧因徭屯问题受到起诉并因乏军兴被腰斩。西汉初"徭"是不包括屯戍在内的狭义徭役,仅指劳役而言,屯戍是兵役。服兵役者统称为正卒,"一岁屯戍"即"一岁以为卫士","一岁力役"即"一岁而以为材官骑士";普通劳役者为更卒,其中践更指亲自服役,包括在本县服役与到外地服役两类,过更是出钱雇人代自己服役。如淳所言更三品"卒更"、"践更"、"过更"实际上只有两品——"践更"与"过更"。西汉初无爵士伍傅籍年龄为二十岁,二十三岁转入正卒,只至免老才能免于徭役和兵役。  相似文献   

15.
孔子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是在强调治民以德礼而不以刑辟,其历史背景应是针对春秋晚期出现的德礼与刑辟之间的争论与抉择而表明自己的立场,其历史渊源则可追溯到叔向那里。叔向和孔子的抉择有着深层的历史背景。《尊德义》"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与"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还不能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16.
对教学文化"呵壁问天",不难发现传话式课堂是一种"没有人的教育"。教学的真正意义应在于"促进学生学习",而学习的基础则在于倾听。黑柳彻子笔下《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校长小林宗作直观、弥散而又渗透的教学,作为"倾听教学"最具体、最形象的描述,揭示了"教学要从倾听开始",而问题之肯綮在于,教学何以从倾听开始?——应"氤之以爱、氲之以心","屈己之先、尊人之见","洞以机敏、察以智变"。  相似文献   

17.
侧面烘托法,指的是通过周围人物的言谈反应,从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即古人所说的"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借云画山","借柳画风"。  相似文献   

18.
教学,顾名思义,指有教有学.在我国古代"教"与"学"常是独出现的.教为"上所施,下所效也";而学则为"效也","受人之教而效之也".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着重强调的是"民所施",即"教者"教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而作为"下"的受教育者,所做的只能是"效也",就是仅仅效仿老师而已,受教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很难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社会福祉思想主要有:"大同"理想,以德以礼、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重民、爱民、富民、教民的主张,有教无类,重视环保等。孟子的社会福祉思想主要有:"民贵"学说,主张"仁政必自经界始","舍生取义",使"义"成为道德规范、政治规范及价值判断的尺度,使所有人在"义"面前平等等,养老育幼及教育环保等。荀子承认物欲的合理性,主张对民生福祉要加强管理,提出"制礼义以分之","名分使群",养民、重民、爱民,政平民安,隆礼重法、天下为一。孔、孟、荀三者的社会福祉思想各有特点,为当今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少教多学"的理念古已有之,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到十九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数,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再到二十世纪叶圣陶"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是为达到不需要教",再到当下的"自主、全作探究",无不强调了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确立其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