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好足球的人都知道有支球队的外号叫“跑死马”,踢起球来满场疯跑,明明双方同等人数,可怎么看都觉得他们人多似的……较之这支队伍的“能跑”,还有位“会跑”的——广州队巴西外援保利尼奥。您瞧这位:前场破门有他,后场防守有他,中场策应又有他,还总能在关键时刻出现在关键位置上。  相似文献   

2.
我所说的“11号”,不是别的,就是两条腿要勤跑。两条腿到了,才有可能杜绝失实报道。 去年3月,我回老家时,听一位同学说,他的邻居小程是个退伍军人,他勤劳致富后,不忘烈军属和特困户,拿出了2500元钱作为烈军属和特困户的“救济费”。我听后觉得这件事不错,就前去采访。碰巧小程出差不在家,他家里人知道我是来采访的,很是客气,还积极主动地给我提供了几条很有新闻价值的“线索”。我如获至宝,连夜赶写了一篇稿子,第二天又到镇、村盖了公章,这时,有人说:“大印一盖,出错减半,  相似文献   

3.
说“跑”     
有位老记者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话说得俏皮,然而并非玩笑。他的解释是:“新闻是跑出来的。如果不想跑,不敢跑,不会跑,就不能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那样,还有什么新闻可言? “想跑”,是指为了多写新闻,写好新闻,乐于东奔西跑;“敢跑”,是指采访不畏艰难险阻,知难而进;“会跑”,是指善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建立自己一套采访方法。过去的新闻界习惯把采访叫“跑新闻”,  相似文献   

4.
雷茜 《出版参考》2011,(1):36-36
曾有一位花匠的葡萄树上结了很多葡萄,他摘了一些送给附近的商人。商人边吃边说:“好吃,好吃!多少钱一斤?”花匠说:“自家种的,不要钱。”商人却拿出钱硬塞给了花匠。花匠又摘了一些给一个当领导干部的邻居,邻居没有接葡萄,反而问他:“有什么事情要我帮忙吗?”  相似文献   

5.
记者的“跑”是采访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完成好报道任务,在“跑”的过程中还必须解决往哪里跑以及“跑与看”、“跑与想”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纷繁迷离的现实社会,记者究竟应该“跑”向何方呢?我在几十年的新闻实践中寻到的具体答案有二。一是跑到群众中去。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其前途也在群众。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采访到有意义的新闻。范长江谈到他的采访经验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记者应该在群众中生根,应该到处都有朋友。现在有些记者去访问,有点类似办官差,  相似文献   

6.
档案馆有几位“近邻”: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当然,档案馆成为他们的“新邻”不过才二十来年的事。原本档案馆的“近邻”是保密局、机要局,这些神秘兮兮的部门。 当初,档案馆蜕去神秘的外衣,走近文化圈的时候,对他的“新邻”还有点不屑一顾,不以为伍的味道,自以为行政级别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优越感。后来,当档案馆不得不文化起来,再后来,档案馆想方设法文化起来,才发现他的这些“邻居”们的文化底蕴、科技含量、社会效应,从“邻居”那里借鉴到了不少有益的东西,比如纪念馆的陈列展览,图书馆的信息处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期间,档案馆和他的“邻居”们和睦相处,还时常“走亲访友”,联手策划举办一些展览。 近年来,文化开始市场化、产业化起来,这种“邻里”关系也就不能不受影响,特别是原本相对稳定、分工明确、约定俗成的馆藏资源配置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赵金 《青年记者》2002,(11):54-56
主持人的话:最近一位做跑口记者的朋友向我诉苦,由于写了几篇所跑“口”单位的批评文章,被该“口”的诸单位联合封杀,不再提供新闻线索,导致新闻漏报,完不成任务.遭到“老板”警告。而有些吃著,用着,拿着所跑单位福利,写着官样文章的记者却“名利双收”,还时不时拿回大红的表扬信,这令他愤怒不已: “跑口简直就像新闻垄断.这简直是滋生新闻腐败的一项制度。”  相似文献   

8.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9.
△周咏南,浙江日报记者。曾获全国“十杰”青年和“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他踏踏实实“跑”新闻,一心一意写报道,连续3年他的发稿数和甲级稿数均名列浙江日报之首,被同行称为写稿“状元”。  相似文献   

10.
洪晃 《新闻天地》2007,(10):56-56
余秋雨跑电视上天天跟歌咏比赛的小年轻较劲,够傻的。难怪他称“文化”为“苦旅”。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大方是良好的做人品质和处世方式.但是,什么样的大方最值得称道?近来读《东坡志林》中关于“还履”的一段文字记述,笔者深感大方也是有讲究的. 苏东坡是宋朝进士、文学家、书法家,他在书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刘凝之被人指认说自己穿的鞋是这人的,于是把自己的鞋子给了他.那人后来找到了丢失的鞋子,便要把刘凝之的鞋子送还,刘凝之却拒之不收.沈麟士也被邻居指认说自己穿的鞋子是邻居的.沈麟士笑着说:“是你的鞋.”随后就给他了.邻居后来找到了丢失的鞋,于是将沈麟士的鞋送回,沈麟士说:“不是你的鞋吗?”并笑着收下了.  相似文献   

12.
1990年元旦刚过,一封署名“中共百口泉采油厂委员会”的表扬信送到了新疆石油报社,信中称该报记者魏海生是“半个百口泉人”。百口泉是个远离克拉玛依市区七八十公里的小厂,小魏经常到这里采访,给这里的干部、工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小魏在报社分工跑勘探开发一线,他一跑就是8年。克拉玛依油田有120多个采油、修井等基层队,他几乎都跑遍了,640多个计量站,他已跑了三分之二。有咱工人的味道“油田衰我耻,油田兴我荣。”这是小魏时常用以鞭策和激励自己的话。他以高度的责任心,随时关注着油田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3.
2009年4月14日,《华西都市报》14版头条.一则标题被加黑加粗处理的新闻十分醒目:“爬树窥探女邻居他被判强奸罪”。这就是后来引起全国公众热议的“偷窥强奸罪”的源头。  相似文献   

14.
爬格子,说“爬”、不说“走”或“跑”,可见其艰难不轻松。有位邻居见我常发表文章,不无羡慕地说:“你业余双休时间给报刊爬爬格子,既扬名又有稿酬,倒也不错。”岂知,这“格子”是那么好爬的吗?!乡间务农的母亲见我常常深夜伏案写作,桌子上堆着如山小丘的方格稿件,心疼地说:“这么多格子,哪天能爬完?你这么下去,早晚得累倒在这方框格子里……”母亲因爱而生愁。“爬格子”,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实则是辛苦用大脑  相似文献   

15.
“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有句常说的话:“新闻,是跑出来的。”又说:“我是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这是他的一个信念,也是他的切身体验。在海南,“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跑出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  相似文献   

16.
张召欣 《青年记者》2009,(20):43-44
2009年4月14日,一条题为“成都男子爬树偷窥女邻居被判强奸罪获刑一年”的报道出现在某报纸版面:“去年,成都男子李某,夜里趁邻居刘某丈夫不在家,翻墙进入其院中。当他准备进入客厅时,发现刘正在看电视,于是爬上院中的一棵树‘窥视’,在树上度过4个多小时后,突遇电闪雷鸣,李某被发现,随后逃回家中。  相似文献   

17.
“跑线记者”离不开所跑战线的日常工作,这些工作有行业会议,战线中的一些日常或动态性工作等等,可如何跑好战线,让战线中的新政策,以及贴近百姓生活的工作“变成”新闻,相信所有媒体的“跑线记者”都会思考。我认为,要想把战线中的这些工作“变成”新闻,“跑线记者”必须要有理性的思维,要在跳出“事物性”报道的同时,从中找出不同点,然后再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在所跑战线中找出新闻来。一、行业会议是“跑线记者”寻找新闻的“起点”应该说,任何一名“跑线记者”因“跑线”年头不同,他们对事件的观察、思考和认识都会不一样,可是要想把战线…  相似文献   

18.
幽默版     
《档案管理》2005,(3):87-87
请勿模仿:有事就找FBI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电话响了起来。“你好,是联邦调查局吗?”“是的,有什么事吗?”对方问。“我打电话举报邻居汤姆。他把大麻藏在他家的木柴中。”告发者说。“我们会调查的。”联邦调查局特工说。第二天,联邦调查局人员去了汤姆家。他们搜查了放木柴的棚子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部分企业干部中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叫“跑部干四化”。这个“部”,不是脚步的“步”,而是部门的“部”,指的是中央及省、市、县的有关部门。上项目要跑,争投资要跑。靠跑,联络感情;靠跑,打通关节。跑,往往成了解决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苏南某县一个乡镇的负责同志就曾这样介绍经验:“这个项目,我们跑中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