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考原题】1.在横线上自由选写初中文言诗中的写景美句,每首诗选写一联,共写四联。(选自湖北荆州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2.登高是传统习俗,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在他们的笔下有多种多样的"登高"。请你写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课内外不限)  相似文献   

2.
《登高》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汪洋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见闻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  相似文献   

3.
<正>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  相似文献   

4.
景晓强 《新高考》2011,(Z1):9-10
【作文题】(70分)登高,是一种行为,登临送目,怀古思今,畅发幽情;也可以是一种心境、一种追求,崇山大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有人悲叹"高处不胜寒",有人高歌"无限风光在险峰",还有人说"山高人为峰"……请以"登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作指导】初看文题,似乎不难。但真正提笔,才发现要写好并不容易。难就难在"登高"一文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主旨。正如引言所说,"登高"一词有着相当丰富的意蕴。不过在构思时,大体上也就是这样两种思路:其一"登高"为实指,即登到高处,体会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喆 《文教资料》2013,(29):23-24
登高在从古至今文人的笔下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他们登高望远来抒发自己的深沉的情感,或思乡,或伤时,或忧国,或抒怀,或励志。登高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文人创作的热忱,时代也推动着这一现象的继承和发展,历史进程使它表达的内容纷繁复杂.也使他抒发的情感愈加丰富多变。  相似文献   

6.
登高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传统母题,也是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意象。本文论述了登高这一文化意象的传统,并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登高诗的意蕴,并归纳了其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古诗词中有一类登临或登高主题的作品,这类诗词很常见,可以说,每一首登临或登高诗词的诞生,往往也伴随着一个作者自我形象塑造的完成.韩愈说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登临或登高主题的诗词大多缘于作者内心的不平.当然,“不平”有多种,可以是迷茫孤独,可以是愁伤凄苦,也可以是压抑不快,还可以是悲慨激愤等等.往往在这些情况下,登临或登高就成了诗(词)人抒发情感,一吐为快的一种独特方式,“鸣”的结果就是登临诗的产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诗(词)人内心积压的东西得到释放,从而产生暂时的心里安慰.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也就完成了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8.
《宋词三百首》中登高题材内容丰富,词人在登高题材中或借伤春悲秋来抒发闺阁之音,或登高怀古,或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  相似文献   

9.
“登高”在历代文人的笔下都是一个不老的话题,他们往往会借助一些意象将自己的感情喷薄而出。登高而歌,登高而叹,登高而泣……经历过人世沉浮的诗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意境中,浑然忘我,气壮山河,让后人反复倾听那来自高台上的悠悠心声。  相似文献   

10.
历代诗人在登高诗歌的创作中,不断注入新的情感,使登高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多元。下面以唐诗为例,稍作归纳。 一、表达思念之情 这是诗人在登高诗中表达最多的内容,当然思念的情感又因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人类真切而普遍的情感,是这首诗歌成为登高怀人、客中思乡的典型。“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江楼月》)这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通篇都道出双方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寓景于情,使读者脑海中浮现出动人的景色,比实写景色更丰富、更动人,从而表现出更朴实真挚的情谊。此外,诗人们在登高之际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此诗写离愁,写得风华流转,情致婉转。不但写女主人公无心凭栏远眺,而且连眼前的芭蕉和丁香都含愁不解,愈添伤感。纪昀评价此诗是“艳体之不伤雅者”。  相似文献   

11.
让学生默写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竟有一半学生将“萧萧”写成“潇潇”,这让我很是吃惊,这两个词怎能分辨不清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说“萧萧”形容马鸣声或风声,“潇潇”形容刮风下雨或小雨。于是我对学生解释:“无边落木萧萧下”即无边无际的枯叶在萧萧秋风中纷纷落下,“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登高》中并没有写雨,  相似文献   

1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那天思念亲人的情景。这首诗提到了重阳节的两个主要习俗:登高和插茱萸。你知道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写于大历二年秋。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蜀地却发生藩镇内乱。诗人告别了逍遥的草堂生涯,买舟南下。辗转流寓夔州。夔州即今重庆奉节,雄踞瞿塘峡口,据荆楚控巴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此一时期的杜甫漂泊西南,弟妹离散,故友凋零。疾病缠身。于登高之时赋诗描尽秋声秋色,写尽秋士秋悲。  相似文献   

14.
按目之所及或题目所示展开景物描写,此为登高写景诗之常法。如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前四句通过写黄鹤传说描写黄鹤楼,后四句写楼上所见远景,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古代封建士大夫,当他们忧国忧民,或政治上失意之时,往往登高抒怀,排遣积压在胸中的郁闷愁苦,也多借清秋景物来烘托。杜甫《登高》诗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时所作的一首七律。前两联写登高所见上下远近的景物,风急天高,猿啸悲哀;渚清沙白,众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景色凄清辽阔。后两联由景生情,万里客中悲秋,暮年扶  相似文献   

16.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是杜甫大历十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景,倾诉了诗人天涯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此诗写景意象鲜明,境界开阔,抒情深沉悲壮。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此诗的最大特点。前四句写登高所见。首联诗人选取了形象鲜明的六种意象,描绘了一  相似文献   

17.
吴晓红 《早期教育》2009,(10):24-24
点点是一个很文静的孩子,也有些胆小, 不太喜欢运动,尤其是怕登高和游泳。为了让他能克服掉怕登高和怕水的心理障碍,我便为他报了游泳班。  相似文献   

18.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荡而变衰,沿此而下,历代的许多文人写了不少咏叹秋色的诗文。或凭秋色以托怨情,或借秋风以兴别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虽意境开阔,然  相似文献   

19.
小路     
想起从前的黄昏年少时舒适的忧愁闲情各处,散成傍晚的步爱问归鸟归向谁处落日落向哪方只怨没有琼楼不能登高写断肠赋不知肠为何而断只当赋为寻愁而写为了不知你是谁而唱怀念的歌  相似文献   

20.
《登高》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老师拟了一副对联。请看:“茅屋连黎庶,宿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大家说我写的是谁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