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为了团结国内民众和各种政治力量而成立的一个具有象征性的准民意机关,国民参政会的成立为各种政治力量参与国家政治过程提供了一个平台,是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创新。但是由于国民参政会本身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使其参政议政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民政府创造民主气氛,进行民主抗战的体现。它的成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政府的政治态度和抗战政策的变化,顺应了广大人民抗日的政治愿望,推动了抗战的进程。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国民参政会成立不久便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原本能作为反映民意、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代表机构,却成为国民政府控制下的一个无职无权的民意咨询机关。  相似文献   

3.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民政府创造民主气氛,进行民主抗战的体现。它的成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政府的政治态度和抗战政策的变化,顺应了广大人民抗日的政治愿望,推动了抗战的进程。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国民参政会成立不久便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原本能作为反映民意、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代表机构,却成为国民政府控制下的一个无职无权的民意咨询机关。  相似文献   

4.
林森是国民党元老之一,自1931年12月起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直至1943年8月逝世。在他参加的国务活动中,出席国民参政会并发表训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林森身为国民参政会的倡导者之一,早在1932年他就力主召开国民参政会。1938年他在武汉主持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促使通过了《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同年4月12日国民政府公布了这一条例;林森作为国民参政会的积极引导者,曾多次亲临会场致开幕训词。他关于国民参政会的历次讲话明确指出了国民参政会的性质、任务与工作方法,其特点是高举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旗帜、对抗日战争有比较科学的认识、强调团结抗日、具有世界战略眼光。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包容了各抗日党派的代表,在林森关于国民参政会的历次讲话中找不到任何公开指责、批评共产党的言辞,由此也可看出他与此相关的一些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5.
抗战期间不仅是革命时期中共实力壮大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共形象得到正面提升的关键阶段。国民参政会作为战时中国各党派团结御侮之象征,国内政治风向演化之坐标,也是中共在大后方公开活动及形塑自身政治形象的重要舞台。中共在国民参政会成立及运转过程中,形塑了团结抗日的支持与合作者、反对投降与分裂的抗争者、民主政治与发展的引领者等多重形象。透视国民参政会与中共在大后方形象变迁的关联,为理解战时中共战略政略演变及中共何以壮大提供了一面参考棱镜。  相似文献   

6.
1939年中间党派的宪政提案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中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推行使中间党派人士认识到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各抗日中间党派的合法地位,就必须促使国民政府改革政治,实行宪政.于是,中间党派人士在1939年公开提出了关于宪政的重要提案,呼吁国民政府结束党治,实行宪政,这些提案成为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开端.  相似文献   

7.
抗战中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推行使中间党派人士认识到: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各抗日中间党派的合法地位,就必须促使国民政府改革政治,实行宪政。于是,中间党派人士在1939年公开提出了关于宪政的重要提案,呼吁国民政府结束党治,实行宪政,这些提案成为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开端。  相似文献   

8.
国民参政会成立后,根据《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赋予参政员的权利,傅斯年向国民参政会提出了一些提案。提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点:关注民生,努力解决因抗战而形成的难民问题;竭力澄清内政,促成抗战的最终胜利;关注官僚腐败问题,揭露孔氏贪污;在其他方面也有提案提出。但傅斯年是一个历史学家,不是政治思想家,他在国民参政会中的提案只是出于他的亲身实践和感性反应,并无系统性。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日之间的国力悬殊决定了国民党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政治动员才能抵御日本入侵。扩大政治参与是政治动员的有效途径,国民参政会正是其因应抗战局势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国民参政会的紧密合作使两党政治形象均得到积极提升;其后,由于国民党既无法满足各政治参与力量的愿景,又无法改变自身顽疾,使国民参政会在形塑国民党政治形象过程中的努力大打折扣,而中共在国民参政会提出的一系列诉求逐渐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其政治形象得到极大提升。国民参政会在国共两党形象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再次证明了在近代中国,执政者在面临权威与权力双重危机情况下进行变革的困局,也使中共革命胜利的意义更加彰显。  相似文献   

10.
国民参政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参政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王新生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建立了国民参政会作为最高咨询机关。本文对国民参政会在抗战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作一粗浅的探讨。一、国民参政会是全国团结抗战的产物在抗战初期,国民党虽然进行了较为积极的抵抗,但由于它推行的是一条片面抗...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参政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宪政的提案。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合力推动下,全国性的宪政运动开展起来。国统区各界知识女性积极参加宪政运动,她们通过举办妇女座谈会、向国民参政会提交提案、召开集会,争取民主政治等形式,推动了宪政运动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38年,国民党政府成立了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在内的国民参政会。在国民参政会存在期间,傅斯年作为参政员和驻会委员,出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政治信念的驱使,力图消除政治弊端,积极行使质询权,最终将劣迹斑斑的孔祥熙赶下了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3.
范连生 《天中学刊》2013,28(3):117-119
抗战时期,为澄清吏治以保证抗战的胜利进行,国民政府大力"整饬官常,刷新吏治",成立了对惩治腐败具有监督作用的国民参政会。国民政府惩治腐败的制度建设和运作,对遏抑贪污、惩治腐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确实惩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和违纪的军官将佐,一度使国民政府的吏治有所改观,这对保证抗战的顺利进行发挥了一定的积极效用。但国民参政会毕竟是咨询机关,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这就限制了其反腐败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黄炎培积极参加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大会期间的各种组织,履行参政会闭会后作为参政会驻会委员会委员的各种权利,向参政会提出议案,为挽救国家民族危难而奔走呼号。  相似文献   

15.
1938年7月国民党政府召开的国民参政会是中国现代政治史上重要的一页,它虽然不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但在某种意义上,是抗日时期,国共两党以及和各抗日党派进行政治联系和政治对话的场所。国民党政府召集的国民参政会共四届十三次大会,到1948年3月正式结束。抗日战争时期召开了三届十次大会。本文仅就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参政会上为抗日民主、团结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和复杂的斗争作一探述。国民参政会的召开及性质抗战之初,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比较积极,但在民主改革方面却是“犹抱琵琶”,民主之门略开一线,迫于人民要求全国团结共赴国难的呼声,在八·一三上海抗战后,国民党中央决定中央政治会议暂停,成立国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共召开了第一、二、三届及第四届第一次国民参政会,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数额位居历届妇女参政人数之首,达20名之多。女参政员多为大学以上学历的中年女性,其中未婚女性占有很大比例,所从事的职业以教育和妇女工作为主。她们的提案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战争动员等各个方面,其中关于妇女问题的提案达25条之多,既有动员妇女参加各项社会活动的提案,也有争取、维护妇女自身权利的提案。  相似文献   

17.
抗战爆发后,傅斯年参加了国民政府组织的国民参政会,并在其中热心活动。具体来讲,分为关注内政问题,积极提出议案;认真行使质询权,敢于仗义执言;为促成国共和谈,奔波于国共之间。傅斯年在国民参政会的言行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面前对救国救民理想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8.
国民对外交的积极参与是民国时期外交的一个特点.在民国南京政府统治时期,一方面,民众在参与外交的过程中,能够摒弃党派之争,关注民族的真正利益,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另一方面,在运动过程中不计其数的突发性集体行为及由此导致的政府与民众的对立,引起了外交运动的对内转向,使国民政府的执政能力及统治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另外,国民政府往往站在党派利益的角度,对广大学生群众的外交诉求加以压制,最终引发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全面危机.国民外交运动体现了国民对外交的关注,是广大国民参与政治的一种形式.事实表明,这种参与可以提高广大国民的社会责任感,在国民外交运动中,合理伸张民众意见可以促进民众对政治权威的认同.在激烈的党派竞争中,面对民众的外交诉求,作为政府,一方面要对民众运动加以抚慰与疏导,另一方面要秉持民族利益第一的原则,否则将会使自身限于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19.
说到陶行知与周恩来,不得不先提一个人,那就是邓颖超。1938年9月1日,陶行知与邓颖超在香港文化界人士举行的欢迎大会见面,宣传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邓颖超是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七位共产党人士中的一位,后他们都要赶去武汉转赴重庆参加即将举行的第一届国民参政会第二次会议。粤汉铁路被敌机轰炸,火车不能直通,只好取道长沙再乘船赴武汉。恰巧两人又是同船。10月1日,傍晚时分,船靠武昌码头。首都南京陷入日本侵略军之手以后,国民政府首脑撤退到武汉,大批文化人从上海撤退到这里,中共的八路军、新四军也在武汉设了办事处,武汉三镇成了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八路军办事处派车来接邓颖超。她与陶行知热情地握手道别。“请代我问候周恩来先生。”“我一定告诉他您到了武汉的消息。”  相似文献   

20.
国民参政会作为中国战时民主的象征,承载着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国民参政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到美国"压力策略"的推动。文章以国民参政会三届三次大会为例,探讨抗战时期美国的"压力策略"对其的影响,由此对中国的政治改革提供些许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