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车培晶用超凡的想象力为儿童建构了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美好也有苦难,体现了车培晶思想的深刻性,他极力为儿童营造一个具有审美的儿童文学的诗性境界。  相似文献   

2.
童话是一种重要的儿童文学体裁,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想象的奇特情节、用儿童的语言编织成的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其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常常打动着孩子们的心,艺术感染力非常强,对孩子们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3.
儿童歌曲,是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儿童歌词,是指能歌唱的儿童诗词。词与曲之间既可相对独立,又需协调地共存于一个艺术整体之中。儿童歌词作为构成儿童歌曲的两大元素之一,是独立于音乐而又与音乐密切相关的儿童文学作品。从儿童歌词本身来看,它是文学艺  相似文献   

4.
儿童文学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儿童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尤其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生对儿童文学的阅读贯穿于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乃至一切文学活动中。小学教育的多种活动无不渗透着儿童文学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将世界儿童文学诞生以来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品镶嵌在孩子们的心灵中,使之成为其美好情感、美好精神品格的精神泉源,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五六十年代认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到八十年代倡导儿童文学应担起“重新塑造民族性格”的职责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一直受到特殊关注 ,最终发展为在儿童文学教学中 ,过分强调儿童文学的训诫价值 ,忽视其审美价值。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评价 ,往往表现为对儿童世界的粗暴干涉 ,即用成人社会的意识形态去评判作品 ,而漠视儿童文学本身所特有的美学原则。正如瑞典儿童文学理论家尼古拉耶娃指出 :“他们在作品寻找的是主题、意识形态、训诫和教育的价值。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 ,作品提供的价值观是‘正确的’ ,那么艺术上的缺陷是可以原…  相似文献   

6.
陈昕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24-26,33
卡通和儿童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卡通是文学和美术、影视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载体和传播形式。卡通对儿童文学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幼儿文学而言。具象化的卡通更易于被幼儿接受。使幼儿更早地独立地接受文学熏染成为可能。再者,在电子传媒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儿童文学文本已不再有昔日的辉煌。借助卡通这种容易为儿童所获取、所接受,深受儿童喜爱的艺术传播形式,能够扩大儿童文学的辐射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儿童获得精神的滋养。  相似文献   

7.
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文学是一种荒诞的艺术,夸张、变形、魔法、颠倒等等是儿童文学中,尤其是儿童文学的幻想类体裁中(童话)经常出现的表现手法。童话所呈现的世界往往不是我们经验中的现实世界,它总是力图突破现实世界的疆界,驰骋在一个乌有的世界中,但是同时它也为儿童提供了观察世界的另外一扇窗子,从这里往外看,一切都变得非常不同,那是另外一种真实。  相似文献   

8.
《重庆儿童文学史》整体上比较好地把握了重庆儿童文学的空间维度、创作主体、客籍作家与创作载体的内涵及取舍尺度。它既填补了重庆地域文学研究一个方面的空白,全面展示了重庆儿童文学的艺术成就与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又是重庆文学、当代文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有意味的收获,特别是对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贡献了厚重的创获。同时《重庆儿童文学史》也为研究西南儿童文学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9.
儿童观的转变与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观问题是儿童文学一个根本性的文化问题,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集中到一点,就是“儿童观”问题。从五四“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到30年代“配合一切革命斗争”而形成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再列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儿童观,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产生了变革,通过儿童观来影响儿童文学观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童话是儿童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体裁。它用想像、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把心中最美好的东西聚积起来,汇聚成另一个奇幻世界。它具有奇妙的幻想,曲折的情节,优美的语言,有趣的内容,深受儿童乃至成人的喜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阅读”中也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儿童文学?过去不少专家、学者曾给它下过各种定义,并对儿童文学的本质作过种种的阐述。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二十年代,以周作人、胡适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儿童文学就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这种提法在解放后被称为“儿童本位论”的儿童文学观而受到了批判。这是对旧儿童文学概念的否定。解放后三十多年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儿童文学指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但这种说法也被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过于笼统和欠全面。这是对新儿童文学概念的否定。于是有的同志就认为:儿童文学是一种“教育工具”,它是“教育儿童的文学”。这种提法近年来又受到另一些同志的批评,认为太狭隘。这是对新儿童文学概念的又一次否定。蒋风同志说:“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见《儿童文学概论》,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版)这是对新儿童文学概念的否定之否定。 事物总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中不断发展的。儿童文学的概念和理论也不例外。但是上述这些儿童文学的概念和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突出强调“专为”儿童而创作,似乎非如此就不是儿童文学。 其实,把“专为”儿童创作的特点过分强调,反而违反了  相似文献   

12.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童年是纯真美好的,但是目前我国儿童焦虑心理普遍存在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已经开始尝试去反映儿童的焦虑心理,对低龄儿童存在的压力进行了或多或少的释放。研究这一部分作品,对于我们拓宽儿童文学领域、深化儿童文学内涵、更新儿童文学认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儿童视角是一种"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的表达策略"①。它并不等同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一种文学类别,儿童视角则是一种叙事策略,儿童文学并不都以儿童视角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14.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冰心的很多创作是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品。从美学的角度来认识这些文学作品,理解作者表达的中心是童心美。  相似文献   

15.
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提出“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拳美学特征,深入论证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形态的基本构成,以及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特殊性与实践个性,强调21世纪儿童文学坚守“以善为美”的美学品质的普世价值与当代意义。与成人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作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世界的一致性不同,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的是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儿童世界的一致性,即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具体人物的关系和行动是否与儿童的思维特征、心理图式相一致,追求一种儿童幻想世界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16.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要素之一,它在儿童文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综合来看,游戏精神的内涵可归纳为三点:快乐原则、幻想原则、自由原则。这三大原则在辽宁儿童文学作家群的创作中表现非常明显,并且在三者的相辅相成中,建构了一个个极具艺术感染力和审美吸引力的儿童文学世界,为儿童撑起一片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  相似文献   

17.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童年是纯真美好的,但是目前我国儿童焦虑心理普遍存在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已经开始尝试去反映儿童的焦虑心理,对低龄儿童存在的压力进行了或多或少的释放。研究这一部分作品,对于我们拓宽儿童文学领域、深化儿童文学内涵、更新儿童文学认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提出“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深入论证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形态的基本构成,以及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特殊性与实践个性,强调21世纪儿童文学坚守“以善为美”的美学品质的普世价值与当代意义。与成人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作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世界的一致性不同,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的是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儿童世界的一致性,即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具体人物的关系和行动是否与儿童的思维特征、心理图式相一致,追求一种儿童幻想世界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19.
<正>儿童诗,是以儿童为对象的、富于感情、用有韵律的、分行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自己独有的个性特点:饱满的儿童情感、儿童式的丰富想象、新颖巧妙的构思和天真而精粹的语言。优美的诗歌旋律能使学生们愉快、热烈的情绪持久不衰。从目前通行的教材来看,儿童文学作品已占课文的70%以上。但我们的现状是多数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知识储备不多,儿童文学素养不深。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电子媒介时代,儿童文学在建构儿童理想世界,呵护童年生命,塑造并促进社会“新人类”成长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儿童文学还为成人保留一个美好的童年,而这个童年是成人可以回归的精神家园,同时,儿童文学还可以实现成人与儿童的精神对话,并且某种程度上儿童文学也是成人的抵抗的文化政治,即面对被消解了主体精神的世界,面对被工具理性而剥离了灵与肉的社会,面对被横流的物欲而泯灭了求真爱美之心的社会,成人有可能借助儿童文学来实现他对现实世界的抵制和建设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