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滇缅抗战研究的重视度远低于国内抗日战场,且角度较为单一。从民国时期《云南日报》的相关新闻报道出发,用新闻传播学的视野来观察新闻报道历史文本,探讨该报关于滇缅抗战新闻报道的议程设置策略对当今多元化思潮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如何引导舆论、掌握话语主导权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安徽三杰是指戴安澜、孙立人和卫立煌这三位在滇缅抗战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安徽籍爱国将领.戴安澜将军以英勇顽强的同古之战而名垂青史,缅北撤退展现出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孙立人将军以仁安羌战役赢得国际声誉,印度撤退展现出国际合作的互助精神;卫立煌将军以滇西反攻战立下赫赫战功,统筹指挥滇缅抗战展现出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安徽三杰是滇缅抗战爱国将领的楷模.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刊发的新闻报道为对象整理编辑而成的《血捍滇缅路——<新华日报>滇缅战区报道汇编(1939-1945年)》是滇西抗战档案整理的突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滇西抗战的具有极高可信度的历史证物.发掘历史档案,还原历史真相,充分重视中国共产党有关滇西抗战的新闻报道,这对于塑造中国共产党良好的正面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4.
缅甸是中国在东南亚的重要邻国,是中国和印度洋沿岸国家交往的重要通道。古代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就是经过今天的云南和缅甸,把中国西南地区和南亚、西亚连接起来。随着近代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通过修筑铁路把云南和缅甸连接起来的方案数次被提出.由于英国内部分歧和中国人民的反对而未能修筑。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了打破日军封锁坚持抗战,中国紧急修筑滇缅铁路,但终因战局急剧变化而功亏一篑。此后的七十年里.为了发展云南交通,建设边疆地区,重修滇缅铁路的呼声一直没有中断过。  相似文献   

5.
手榴弹是传统的战斗武器,早在一战、二战中就被各国广泛使用,在当前各项武器系统更新换代、技术日异月新的时代,作为战场的“老面孔”,手榴弹仍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我国手榴弹的发展历史,通过有柄手榴弹和无柄手榴弹的对比,重点探讨无柄手榴弹的训练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6.
1937年至1945年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一个是国民党政府军队承担的正面战场,即国民党战场;另一个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辟的敌后解放区战场。这两个战场,谱写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史上的重要篇章。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全国人民艰苦奋战的硕果,其中也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要功绩。  相似文献   

7.
论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抗战在全国抗战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被称为“全国抗战的模范区与华北抗战的中心根据地”,因而,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成为研究山西和华北抗战历史的重点。本文运用大量的最新的史料,从新的角度尽可能全面地论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组织——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委会),在山西和华北抗战中重要历史地位和经验教训。首先,阐述并肯定了“战委会”是我党我军努力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阎锡山集团在第二战区(主要在山西)合作,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实现全面抗战路线的产物;其次,分析了“战委会”的性质和特点,论证了我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它对于巩固、扩大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和领导战区民众,为实现人民战争所发挥的伟大作用,从而证明了它是抗战初期全国范围内的一个模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再次,论述了党在战委会中对待阎锡山策略方针的具体运用;最后,扼要总结了“战委会”具有深远意义的经验教训,指出,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建立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8.
抗战小说对于中国的文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承载了"抗战"这一对于中华民族有着重要意义的题材,还以文学的形式传承着革命前辈们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宝贵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语境的不同,抗战小说也在每个时代以其不同的面貌出现.抗战小说的历次转向充分说明了抗战精神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它正不断地与每个时代结合,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拓展着抗战精神的深度和广度,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资源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 ,西北军旧部积极投身于抗战洪流 ,并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北军旧部之所以积极抗战 ,除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和影响 ,中国共产党的争取、教育和联合等外部因素外 ,西北军旧部强烈而朴素的爱国爱民思想、良好的军事素质以及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民族问题不仅是和平年代中国社会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自“三大”就开始探索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历史观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在长征前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并在长征中得到实践和发展,为后来乃至建国后的民族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通过挖掘长征时期红军经过贵州时的民族政策史料,从红军长征期间在贵州的民族政策的实施、特点、影响诸方面论证了红军长征时期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1.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解决了全民族抗战的发动组织、力量聚合、战略指导、战略布局等问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抗击牵制了侵华日军的绝大部分兵力,成为全民抗战的主战场。因此,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宋美龄的对美宣传是国民政府抗战宣传策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美龄的对美宣传的最大成果在于宣传了中国,促进了美国对中国抗战的了解,有助于抗日战争胜利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睦邻友善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观念。通过对近来在贵州地区爆火的“村BA”热现象进行历史性梳理,结合文献研究与图表分析,发现自明清以来,在自身内因与时代外力的协调作用下,贵州地区乡里联系的紧密性在不断提高,最终乡邻间形成了较强的社会凝聚力,这对后世乡村发展产成了深刻影响。“村BA”的出圈即是对贵州乡里社会拥有强大向心力的良好印证。  相似文献   

14.
1918年在贵州成立的“少年贵州会”,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回应,在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下,倡导“少年精神”,大声疾呼“警醒夜郎”,开启一代新风。此后,话剧运动在贵州兴起,延续至抗战时期进入高潮,在全国占有重要一席。与此同时,贵州涌现了一批新文学作家,活跃在文坛上,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从新文化的角度看,“少年贵州会”反映了贵州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革命美术和文革美术主要指五四运动以来到文革结束的这个历史范畴。20世纪的中国大半个时期是革命时代,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现实主义”美术进入了中国的艺术领域,而革命与抗战、文革将现实主义推向了高潮。美术在其间也成为重要的革命武器,对于革命还是文革时期都起到宣传和催进作用。但是革命美术与文革美术在革命的道路上前后又存在着差异,值得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淞沪抗战为标志的东战场的开辟使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国民政府达到了持久抗战的目标,八路军也得以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而战略战术的失当及战略服从政略是导致国民政府淞沪抗战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抗日战争既是中华民族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爱国自卫战争,同时又是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对国际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始终是东方反法酉斯战争的主要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一、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持续时间最长,付出牺牲最大,取得成果最突出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撕毁九国公约,蔑视华盛顿会议后在亚洲形成的美日格局,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迈出了它称霸亚洲的第一步.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目的不仅要灭亡中国,而且要称霸世界.1936年8月日本广田内阁五相会议通过的《国策基准》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它提出日本对外扩张的基本方针,首先是吞并中国以确保日本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其次是“北攻”和“南进”以对抗苏联和美国,  相似文献   

18.
日本侵华期间,曾四次诱降蒋介石,第一次在二十年代,即“四·一二”政变前后;第二次在三十年代,抗战开始之时,骄兵盛名之下,企图压降中国;第三次在四十年代初,抗战相持阶段;第四次在1945年,日本败局显露,为体面结束战争保全日本。  相似文献   

19.
文章着重对中法战争中的台湾保卫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指出台湾保卫战是中法战争中的一个主要战场,经过爱国军民的努力,取得了胜利,挫败了法国侵略者攫取台湾以作为“担保品”的野心,有力地支援了中法战争中的其他战场,打乱了侵略者进一步侵略中国大陆的战争部署。  相似文献   

20.
从武术的技击技术入手,以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物质追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武术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文化进行分析,发现:“由技入道”、“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最高精神文化追求,习武者对于传统武术文化的不断追求与宣扬,形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神文化特质,即:以“自强不息”为终身教化的刚毅精神;在习武过程中所形成的“侠义精神”;传统哲学环境影响下对“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精神特质的突出表现.在当下喧哗不已的表层文化争论不休时,以传统武术文化的物质追求来深入地剖析传统武术文化的精神特质,对今后中国传统武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