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当代艺术二手市场热湘:回首5年,对香港艺术市场而言,最大的冲击莫过于中国当代艺术二手市场的热潮。2004年,香港苏富比秋拍首设“中国当代艺术”专场,同季香港佳士得也设“20世纪中国艺术及亚洲当代艺术”专场,其当代艺术专场的成交总额频频打破纪录。云峰画苑创办人郭浩满回顾说,2003年始,中国经济急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一度备受市场冷落,可以说,整个八九十年代,当代艺术几乎不具备市场行情,国内关于当代艺术的拍卖行亦是凤毛麟角,因其成交状况的不理想,仅有的拍卖行只能苦苦支撑。至于当代艺术的画家也远涉重洋,纷纷到异国他乡寻求艺术事业的发展,如海上画坛著名的“四大金刚”——陈逸飞、魏金山、夏葆元、赖礼痒都前往美国,另外还有现已著名的陈丹青、韩辛、蔡国强等一批中青年画家。即使到72004年,当代艺术仍未走出市场的低迷。  相似文献   

3.
《中外文化交流》2008,(4):95-95
《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日前在歌华艺术馆和墙美术馆分主题分场次展出,该展汇集国内当代300位艺术家的最新作品,包括装置、行为、影像、版画、油画、国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基本反映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主流倾向。该展以突出发布新锐作者为主,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当代艺术的新生力量,从而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7年,是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史上十分关键的一年。这一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收藏家和收藏机构在国际艺术市场中的影响力上升,中国国内艺术品购买力大幅增长,艺术品的高价纪录不断被刷新,平均价格线也不断提高:中国当代艺术家延续国际市场的成功势态,而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国内市场关注;中国的画廊、博览会、艺术品拍卖等业态继续快速发展的惯性,本土机构和国外机构共同带动当代艺术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术馆与瑞士比尔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媒体艺术联展《延时》的首站设在中国美术馆。该展堪称继2008年夏中瑞成功举办《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国际新媒体艺术展》的延伸。新媒体艺术业是当代艺术的重要一类,并因其跨学科的特征而成为文化发展的表征。新媒体艺术充满挑战与活力,艺术家借助技术的支持将其作为语言的表达,并传达自己的文化感受。  相似文献   

6.
旁观中国当代艺术界近年来开过的会议,最大的变化是以前的主题多是艺术批评理论的争辩,现在则转变为对艺术生态的议论——如艺术和媒体、艺术创作和市场的关系……之前,何香凝美术馆举办过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学术论坛;今年初,深圳再次出现类似的论坛——“第三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暨“首届雅昌艺术论坛”。深圳美术馆两年一次的论坛,从2003年开始已举办两届;第三届则与雅昌企业集团合办。  相似文献   

7.
在震动之后     
从《吉尔伯特和乔治》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至今已整整13年了。吉尔伯特和乔治当年在中国办展时,中国的艺术院校并不教授表现主义之后的艺术,我们对当代主义的了解通常来自那些廉价印刷的黑白图片和并非准确的翻译。大部分中国艺术家和批评家都是在这种误读中开始自己的当代艺术实验的,由此便不难解释为何中国当代艺术在1980-1990年间能够迅速地重演了一遍西方现代艺术史。[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展览·活动     
《中外文化交流》2008,(6):92-96
《艺术的新生~15世纪的罗马》文物展,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与艺术展,《力型~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启动“相约北京·2008文化活动”,科艺融合《中国艺术典藏展》,广东当代艺术特展在穗举办,博州发现较完整清代驿道……  相似文献   

9.
记者: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您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影响力?苏新平:我国的当代艺术始于改革开放时期,至今已经历30多年的发展。此间,西方从现代主义到当下的种种艺术形态和表达方式,都曾在我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可以说,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促进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由中国文化部主办、厦门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6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将于2013年11月16~26日在中国福建省厦门市举办。“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是文化部主办的三大国际性艺术赛事之一,每3年一届。举办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旨在展示当今国内国际钢琴艺术教育动态,推动和促进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及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将中国逐步建成亚洲的国际文化活动中心。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的举办,得到了国际钢琴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1.
国际收藏家踊跃购买,国内富豪将资金投入其怀抱,由此构成了当今中国艺术市场的一道独特景观。当代中国艺术家在这样的环境中崛起,再崛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6月7~9日,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预展的现场人山人海,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收藏家及美术馆等艺术机构的艺术劳动者,云集其绿园城堡和军械库,在“赶”这两年一次的世界当代艺术大“庙会”。此期间,笔者遇到的中国艺术界同仁比在北京任何一场艺术活动开幕式都要多得多。地中海的阳光倾泻在威尼斯这座日渐下沉的岛市,而艺术此时则成为一道多出的风景。各国艺术劳动者混迹于熙熙攘攘的游客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热度的升温,艺术博览会这个“舶来品”也成为颇具诱惑力的市场。数年来,我国已有数十个大小“艺博会”;作为新兴的经济模式,某些地方政府也将“艺博会”当成“软经济”对待。于是,金秋9月堪称“艺博会”的“金秋”。北有6~9日的“艺术北京2008”,南有9~13日的“2008上海艺术博览会”及奏响开幕序曲的《国际当代艺术展》,而8日第七届上海双年展也隆重登场。  相似文献   

14.
在2008年金融海啸的冲击下,中国书画市场亦经历一场痛定思痛的洗牌,尤其当代艺术所受重创,乃前所未有。有人认为,此系“华尔街风暴”刺向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泡沫的一把利剑。其实,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拍卖的数据证明,其价格波幅并不比当代艺术小且也未能显示顽强的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中国美术馆落幕的“2012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上,“印度当代艺术特展”作为四大特展之一,展出11位印度作家的26件作品,吸引了海内外艺术家瞩目。业内有识之士提出,印度当代艺术是重复20年前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抑或创造跨越式的发展奇迹。专家认为,印度当代艺术面临很多问题,如交易税高、炒风浓重、赝品肆虐、基础设施缺乏。印度当代艺术市场面临调整,通过调整从而使市场价格平稳缓慢地有序增长。  相似文献   

16.
近三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大跃进”使艺术圈一片“金声玉振”,不仅吸引众多投资者和藏家的关注,也引起大众的好奇。如嘉德拍卖的仇英《赤壁图》,刚刚拍出7982万的中国画全球纪录。但相比人人瞩目的股票、房地产市场来说,艺术市场的这点儿波澜只能算做小巫。如2005年6月,上海股市尚于最低的998.23点上,到当年12月便爬升至2500点,之后的一年则连续突破,一路上扬,最高达6000点。也就是说,这一年仅中国股票市场就制造了成百上千个亿万富豪,数万个千万富翁。  相似文献   

17.
正值国际经济局势动荡、国内艺术市场前途未卜之际,2008年11月15~16日,首都师范大学主办了“当代中国艺术市场及其专业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作为国内唯一开设“艺术市场”专业的学院和“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的理事单位,该院始自2005年即以培养优秀的当代中国艺术市场实践与研究人才为目标,密切关注当代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该研讨会邀集在艺术市场颇有建树的院校负责人、理论家与批评家、美术馆长、艺术拍卖行负责人、策展人、  相似文献   

18.
海外艺术基金觊觎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9月9日,上海艺术博览会拉开帷幕。面对股市冲击下的艺术品市场,上海艺术博览会组委会力邀海外14家艺术基金前来上海,争取海外成熟的艺术品收藏资金拾升成交量。其实,中国艺术品市场近年的火爆,使众多海外艺术基金看到这个巨大的市场,包括瑞士尤伦斯艺术基金、纽约古根海姆基金会及美国铝业基金会等,均纷纷寻求与中国合作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巴黎市亚洲艺术博物馆,又称塞尔努斯奇博物馆,也许提起后者更为人熟知。在历经3年半漫长的全面整修后,塞尔努斯奇博物馆于1年前重新开放。我们在馆长吉勒·贝干(Gilles Béguin)先生的引领下,参观了这座法国第二大亚洲艺术博物馆。以接待亚洲艺术爱好者为主的这座博物馆,坐落在令人浮想联翩的伟拉丝盖大街宅邸内,毗邻蒙索公园。3000平方米内所藏的上千件中国艺术品,皆为真品,距今300013世纪的物件,严格地按编年展示。可以说,每件展品都代表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阶段。沿着编年史的顺序,参观者穿过陈列着北魏(386535)和隋朝(581618)冥器的大厅,…  相似文献   

20.
中国5000年文明史造就的无以计数的艺术瑰宝,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收藏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文物艺术领域的拍品资源极为丰富,相当多的文物艺术品拍卖项目影响颇深,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潜力巨大。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因受当时文物政策的制约,一度滞后。1992年北京国际艺术品拍卖会撞击了传统的文物政策,随后,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厚积薄发,大有“满园春色关不住”之势。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开创初期,国内没有先例可供参考,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拍卖界的同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完善拍卖规则、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