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倪金 《快乐阅读》2011,(22):192-192
庄子的《庖丁解牛》以独特的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在《庖丁解牛》中,庄子给我们塑造了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庖丁的形象,也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除此之外,我们应知道《庖丁解牛》选自《养生主》。而《养生主》是一篇论证养生之道的文章,主旨在提出养生总论。而且文章本身也在结尾提到了养生之道。结合"解牛之道"我们可以推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人以顺应自然规律的方式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庄子指明了一个道理:人在社会中就跟刀一样,而对牛骨——那些社会上的是  相似文献   

2.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的第一个寓言,对这个故事后人可能会有不尽相同的理解,但庄子的本意是用它来说明有关养生的道理的,这应该不是问题。所谓"养生主",就是养生的宗旨,即养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养生"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生物学意义的,保养身体让身体健康强壮,延年益寿;一是社会学意义的,即讲究立身处世之道,让自己没有烦恼,活得快乐逍遥。  相似文献   

3.
《庖丁解牛》是《庄子·内篇·养生主》中的名篇,具有形象美、情感美、结构美,同时又生动地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养生理念,一身而兼具文学和哲学双重价值,在《庄子》中具有普遍意义。《庄子》教学应以揭示其文学和哲学独特性为旨,而特点则必须从比较中得以确认,其中有自身的比较,有同质和异质的比较,也有其他共时性和历时性对象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庖丁解牛》是《庄子·内篇·养生主》中的名篇,具有形象美、情感美、结构美,同时又生动地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养生理念,一身而兼具文学和哲学双重价值,在《庄子》中具有普遍意义。《庄子》教学应以揭示其文学和哲学独特性为旨,而特点则必须从比较中得以确认,其中有自身的比较,有同质和异质的比较,也有其他共时性和历时性对象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正>《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是庄周为阐明养生之道而写的寓言。虽然全文仅有360余言,但人们读后,无不为庄子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所倾倒。解牛,在人们看来,  相似文献   

6.
《庄暴见孟子》选自《孟子·梁惠王下》,课本对“梁惠王”未作任何解释;而选自《庄子·养生主》的《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一句下面,又注曰:[文惠君]梁惠王。我在所教的历届学生中,多次这样提问:“‘梁惠王’是战国时哪国的国君?”很多学生回答...  相似文献   

7.
任玲 《今日教育》2011,(4):42-42
《庄子·养生主》中写到庖丁解牛的出神入化,简直把解牛写成了一种享受了,他动作娴熟,刀子游走自如,就连发出的声音,也如乐音股动听,“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相似文献   

8.
鲁鲜 《语文天地》2013,(17):27-29
《庄子·养生主》描绘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就解牛这一领域而言,庖丁是专家,因为在他眼里,解牛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一场艺术盛宴。连解牛都可以音乐化、舞蹈化,教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三册所选《庖丁解牛》一文节选自庄周《庄子·养生主》。把这篇课文当作独立的寓言故事来看,作者创作的目的是阐明养生之道。他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一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做到顺应自然,才能明哲保身。就《养生主》全文看,作者是为了阐明“缘督以为经”的观点,并指出它的作用:“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我们如何让中学生理解庄子“一切顺乎自然”这一核心思想,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庄子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语文老师在教…  相似文献   

10.
庄子脍炙人口的《养生主》一文中形象地描述了庖丁解牛的审美创造之后,他并不是停留在对庖丁高超技艺的欣赏之中,并不仅仅是对高超的解牛技术的赞赏,他要得出的是“养生”的道理。中国古代书法家利用书法艺术技巧的掌握和发挥,来达到一种养生的效果,这是和庄子学说中人生观和本体论契合的。王羲之所谓的“书者,玄妙之使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就是这方面的解释。晋代书坛是庄子学说渗透最深的一个朝代,书家注重内心而  相似文献   

11.
正《庖丁解牛》最早出自《庄子·养生主》,这个典故向人们阐述了做事如何有效避开矛盾,顺应事理,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之后这个典故被用来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而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初中语文课程《庖丁解牛》的故事能够给我们很多的教学启示,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明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一、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庖丁解牛》给世人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做事情要顺应事理,要掌握与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  相似文献   

12.
《庖丁解牛》是《庄子·外篇》中阐明养生的一则寓言。短文以细致繁复的笔触描述庖丁出神入化的解牛之术,并通过解牛之技来喻示养生之道。但  相似文献   

13.
庖丁解牛,这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庄子通过描写庖丁鬼斧神工的解牛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其生动的艺术画面;最后牛“如土委地”更犹如生命粲然的过程。而康德又是第一个使艺术成为美的基本研究对象和领域的人。那么,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伟人在解牛这一过程中会磨出怎样的思想火花呢?  相似文献   

14.
《庖丁解牛》节选于《庄子·内篇·养生主》。庄周,生平不详。大约生于公元前三六○年左右,卒于公元前二八○年左右,与孟轲同时或稍后,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人。曾做过漆园吏(漆园,地名。名同实异的有三处:——在今山东省荷泽市北;——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蒙县故城中;——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都相传是庄周为吏之处。)庄周门人很多,形成了先秦哲学思想的一个派别:“道家”。后学尊称为“庄子”。  相似文献   

15.
<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一节由于富舍哲理性与艺术性,故常见于诸多选本且为中学语文必读课文,而其中"向然"一词向无定解,本文试作辨析诠释,以备一说.  相似文献   

16.
<正>《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讲述了庖丁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发展规律掌握规律,悟出解牛之道,文惠君看到后并得到养生之道。仔细阅读,细观庖丁解牛的过程,我们也可以悟出文言文翻译之道。当文惠君问到庖丁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庖丁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所好的"道",其实就是找到规律、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我们也要去寻找这个"道"。《孙子兵法》讲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第一个寻  相似文献   

17.
OCT月18日星期三天气:游刃有余"游刃有余"这个词出自《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一个姓丁的厨师,宰牛时技艺超群.他说,牛身上的骨节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是宽绰而有余地的.其实,世上事物虽然纷繁复杂,  相似文献   

18.
一、自学要求:1、学习这则寓言,懂得办事要顺应客观规律的道理;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三个成语的意义.二、自学提示:庄子(约前三六九——前二八六),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人,曾作蒙漆园吏,大约与孟子同时,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老庄”.《庖(?)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养生  相似文献   

19.
"庖丁解牛"为《庄子》中极具深趣至理的一则寓言,尽管广传泛释,但是不乏义理未明。只有结合《庄子》全书诸篇的意蕴关联,契中"庖丁解牛"的关键命题,领会庄子层层转进的情致理境,才能最终揭示庄子的生命视域及处世艺术。亦即庄子以"道也,进乎技矣",通过技而通达道的境域,并进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突显生命主体的挣得和生存空间的敞开,最终"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则是君臣乃至万事万物在"人相造乎道"、"相忘乎道术"的道域中各得"养生",其中实则蕴含一种以道为依托而具平等自由的生命理念。  相似文献   

20.
正一、目无全牛记得小学的时候曾经看过一个关于成语教育的动画片,其中一叫"目无全牛"的成语到现在仍使我记忆犹新。这个成语是来自一个叫"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说是从前有一位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碰的地方,肩所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所顶的地方,都发出皮和骨相离的声音,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都是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