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每当吟诵这瑰丽的诗句,就令人向往那白云瑷叇的苍梧…… 《史记·五帝本纪》说:“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九疑即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在湖南宁远县南六十里。《淮南子·修务训》说: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零陵乃古地名,虞舜时属三苗地。司马迁的足迹曾至九嶷,他的记载是与历史,地理情况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2.
舜葬何处:一说葬于湖南九疑山舜源峰,一说葬于山西垣曲鸣条岗。前说依据《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后者自说依据《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谁是谁非,本文以详实可信的史料,辅以研究分析,考证得出结论:在中国,舜帝陵唯有一处——即湖南九疑山舜源峰之舜帝陵。  相似文献   

3.
湘妃与斑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竹一枝千滴泪”。千百年来,湘妃与斑竹的传说,一直作为坚贞不渝爱情的象征,强烈地感染着人们。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记》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苍梧山即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县。传说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洞庭湖边听到舜帝去世的消息,“相思恸哭,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斑然。”或说“二妃将沉湘水,望苍梧而泣,洒泪成斑。”(王象晋《群芳谱》)这是传统的说法。但据九嶷山的传说,娥皇、女英闻讯后,前来九嶷寻找舜帝的下落,她们在丘陵丛中趟出的一条小路,就是今日潇水的河床。两妃追及九嶷,可是“九嶷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泪洒道旁竹上,“瘢痕苦雨洗不落”,指纹合血泪留于竹千,“色抱霜花粉黛光”。最后,二妃化做了娥皇,女英两座山峰,仍然矢志不渝地守护着舜帝的英灵。  相似文献   

4.
舜帝最后一次南巡是否到过苍梧九嶷山,这直接关系到舜帝是否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北方某地出于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提出舜帝根本没有到过衡山、九嶷山。本文从传说故事、史实依据、考古发现三个方面,结合舜帝老来南巡动因以及路径分析,认为舜帝南巡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5.
舜葬何处一说葬于湖南九疑山舜源峰,一说葬于山西垣曲鸣条岗.前说依据<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后者自说依据<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谁是谁非,本文以详实可信的史料,辅以研究分析,考证得出结论在中国,舜帝陵唯有一处--即湖南九疑山舜源峰之舜帝陵.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九嶷山舜陵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湖南省南部宁远、蓝山、江华三县之间的九嶷山.有远古华夏人文初祖五帝之一的舜帝陵基.对于其死葬之地却历来众说纷纭。舜帝为我国古代道德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地位重要.包括死葬在内的舜帝生平.古代典籍记载最为详尽,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也有关于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的记载。综合有关前人研究成果和最新考古挖掘新发现,提出了“舜葬江南九嶷山可信而不可疑.窆宫向无其处是其实.圣人与名山神合”的观点,并认为以舜陵为中心的九嶷山舜文化是最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应精心规划、重点投入、积极开发。  相似文献   

7.
“虞舜与九嶷”大舜文化研讨会于2012年9月26-27日在湖南永州宁远召开,参会学者70人,参会论文54篇。清华大学教授、海内著名专家李学勤先生的文章《虞舜在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地位与贡献》,以提纲挈领的风格,讨论了9个方面的问题。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唐之享会长的文章《促进民族融合的伟大历程——试论舜帝南巡的历史意义与精神遗产》,从历史意义与精神遗产等多方面,探讨舜帝南巡在民族融合中的伟大贡献。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谢玉堂会长的长文《舜葬九疑的新思考)),提出并解答了两个问题:(1)舜在百岁高龄的晚年为什么还要去江南巡狩?(2)舜为什么身葬九疑?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虞舜与九嶷”,会议收到“舜葬九嶷”主题论文14篇,“舜帝南巡”主题论文4篇,合计论丈18篇,是近年来关于虞舜与九疑山关系问题的最为集中的探讨,论文从数量到质量,都有较大突破,为今后的递进研究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此外,在“舜文化”的文化史研究、“舜文化”的精神史研究、“古史研究”、“家庭伦理、勤政廉政、和谐社会”研究、“舜文化”与旅游经济研究、“文学、诗学、美术”研究等6个方面,也有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8.
舜帝葬苍梧之山九疑,是为零陵,本为史家所公认.钱穆先生却撰文说舜葬在湖北西北部汉水流域,从而引起争论.鸣条、苍梧一般说来是一个区域性地名。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确凿无疑。舜帝是中华道德文明的开创者,孔子是道德文明的集大成者和传承者,各地建庙祭祀舜帝和孔子,显示出中华政治伦理之重要特征。事实证明,舜帝陵只有一座,而舜庙很多,这正如孔庙只有一座,而文庙很多一样。  相似文献   

9.
一 东安舜皇山,乃天下名山,是永州闻名的生态旅游区。 相传上古时代,距今四千多年前,我国氏族公社晚期,南方的缙云氏后代,在长沙建立三苗国,北方有虞氏舜灭三苗,受禅即帝位,后来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东安舜皇山当属苍梧之野,亦为江南之山陵。唯独此山以舜皇名之,我以为舜帝南巡登临此山无疑。明隆庆年间修纂的《永州府志》载有一个肯定的说法:“永之东安有舜山,——因舜巡狩所经也。”相传舜帝南巡至此,听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见群峰踵踵,古木苍苍,以为进入了仙境,便流连忘返,驻跸此山,他深入民间,考察民情,解民于倒悬之苦,…  相似文献   

10.
苍梧绝非自汉武帝时始得名,实乃颛顼时之交趾地,舜帝时属杨州徼外之地,舜南巡及死葬之所,周时属楚,为秦所并,秦亡为赵佗所封,汉时武帝立为郡.湖南之九疑山乃为纪念舜巡葬之苍梧而命名苍梧山,零陵是舜之衣冠冢,九疑,乃异冢之谓也.  相似文献   

11.
苍梧绝非自汉武帝时始得名,实乃颛顼时之交趾地,舜帝时属杨州徼外之地,舜南巡及死葬之所,周时属楚,为秦所并,秦亡为赵佗所封,汉时武帝立为郡。湖南之九疑山乃为纪念舜巡葬之苍梧而命名苍梧山,零陵是舜之衣冠冢,九疑,乃异冢之谓也。  相似文献   

12.
认为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道死苍梧、葬于九嶷,应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是当时湖南(包括苍梧九嶷)远古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第二是当时的中原和南方湖南存在着文化交流,南来北往的人员流通已很方便。解决了这两个前提,舜帝南巡就不仅可能,而且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3.
众多诗人在《全唐诗》中用不同意象来演绎虞舜与二妃的旷古之恋,寄寓哀怨情致,颂赞舜之德政嘉声。既丰赡文学主题和内涵,又关注湖湘文化之舜德,打造斑竹文化品牌促旅游开发,共扬九嶷文化。从掘帝妃忠贞爱情之价值、兴德孝与湖湘之文化与塑斑竹文化旅游之品牌三个方面,浅析《全唐诗》中的"九嶷"意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为作者关于《尚书》“陟方乃死”及《史记》舜崩苍梧葬九疑记载的考辨。文中夹注“见下”、“参看”诸语及缺字为原稿所有。  相似文献   

15.
自舜帝南巡,崩于苍梧,葬之九疑之后,九疑、零陵之名便进入史册,尔后,便有潇湘、永州等称。柳宗元因革新失败,贬谪永州,作《永州八记》,从此,永州之名远播域内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重镇。易先根先生受潇湘人文精神之熏陶,探舜迹古道,访柳、元遗踪,抒心中情怀。其最近结集出版的《潇湘夜雨》分6辑对永州的奇山异水、名人逸事进行了稽考与描摹,是一部讴歌潇湘大地的力作。  相似文献   

16.
自舜南巡,崩于苍梧,葬之九疑之后,九疑、零陵之名便进入史册,尔后,便有潇湘、永州等称,柳宗元因革新失败,贬滴永州,作《永州八记》,从此,永州之名远播域内外,并成为中国化的一大重镇,易先根先生受潇湘人精神之熏,探舜迹古道,访柳、元遗踪,抒心中情怀,其最近结集出版的《潇湘夜雨》分6辑对永州的奇山异水、名人逸事进行了稽考与描摹,是一部讴歌潇湘大地的力作。  相似文献   

17.
舜的先祖虞幕封于虞(今山西平陆).有虞氏部落世居蒲坂,舜出生于蒲坂的姚墟.巡狩为天子视察政务的举措,舜即帝位33年让禹摄政,故知舜晚年无巡狩,且南巡狩只到安徽霍山.百岁高龄亦不能驱车南荒治水探弟.《竹书纪年》"鸣条有苍梧山."孟子与先秦诸书言舜卒鸣条(之苍梧山).  相似文献   

18.
竹爱     
田平 《教育文汇》2009,(2):63-63,4
对竹的喜爱,源于一个凄美的传说。 舜帝时期,南方“三苗”部族骚扰边境。舜帝亲率大军南征,二妃娥皇、女英随军同行,留住湘水之滨。征讨大军南进苍梧时,舜不幸身亡,葬九嶷山。湘妃接到噩耗,悲恸欲绝,放声痛哭,竟哭到双目沁出鲜血。血泪洒到竹子上,染得竹身斑斑点点。之后,姐妹二人投水殉情。  相似文献   

19.
潇水发源考     
多年来,许多资料说潇水发源于宁远九嶷山,这是值得商榷的。《唐诗三百首》对温庭筠《瑶瑟怨》的注释曰:“……宋祝穆始称潇水出九嶷山。今细考之:唯道州北出潇山者为潇水,其下流皆营水故道也。至祝穆所谓出九嶷山者,乃《水经注》之冷水,北合都谿以入营者也。又,零陵蒋本原《山  相似文献   

20.
开创中华文明 ,不是三皇 ,不是唐尧 ,而是五帝中的最后一帝———虞舜。虞舜时代 ,承前启后 ,结束了人类的野蛮时期 ,开辟了中国的文明社会。从虞舜时代启始 ,我们国家在政体、经济、人伦、道德、教化、礼乐诸方面 ,就其总体而言 ,无一不是从这一源头上发展拓新的。《史记·五帝本纪》谓 :“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这就认定了舜帝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